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诱因及护理对策
2011-02-10张保云
张保云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血管疾病中发病快而且比较严重的疾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0%,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瘤或颅内动、静脉血管畸形破裂出血造成的。由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2/3,颅内动、静脉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1/3。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症状是突然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半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以一过性意识不清为多,重者昏迷;少数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头晕、眩晕、项背或下肢疼痛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病死率高达60% ~100%[1]。过早活动、便秘、尿潴留、用力咳嗽、情绪激动等是再出血的主要诱因。针对诱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对减少再出血,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鹤煤公司总医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79例SAH患者,其中由于诱发因素所致再出血12例,现将诱因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79例SAH患者,其中男34例,女45例;年龄18~82岁,平均50岁;治愈37例,好转34例,死亡8例;本组12例致再出血诱因中过早起床活动3例,便秘4例,尿潴留1例,用力咳嗽2例,情绪激动2例。
2 诱因分析
2.1 过早活动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由于脑血管瘤破裂口愈合未够牢固,起床活动导致血压突然增高,使未愈合血管再次裂开致出血。颅内动脉瘤出血急性期病死率约为40%,存活者约1/3复发。以发病后2周复发率最高,其次为第3~4周,因此强调卧床时间不能少于4 周[2]。
2.2 便秘、尿潴留 尿潴留用力排尿及大便秘结用力排便时,腹压增高,血压上升,可致脑血管破裂。
2.3 用力咳嗽 用力咳嗽、喷嚏等均可引起血压上升,导致脑血管瘤再次破裂出血。
2.4 情绪激动 由于患病、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可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等不良心理,致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使血压升高。此外还可引起血管痉挛,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再出血。
3 护理对策
3.1 绝对卧床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吃喝拉撒都应在床上进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下床,尽量就地治疗,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必要外出检查时须将床一起移去。护理时要向患者耐心讲解卧床的重要性,协助患者在床上大小便,逐渐养成卧床的习惯。在患者卧床时间达4周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先垫高床头作半卧位,再逐渐起床。本组病例中3例因不听医务人员劝告,在不允许起床的时间内,提前起床活动,突然跌倒在地,引起再出血出现意识障碍逐渐加深,昏迷。
3.2 排便指导 由于卧床及疾病的影响,患者易便秘,因此要指导患者正确排便,不应用力,以避免用力过度造成再次出血。护士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发生便秘和尿潴留的可能性及发生后的危害,嘱患者不可忽视便意,力争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同时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尽量避免灌肠,以免增加腹压致血压升高。对于便秘严重者应进行肛门指诊后直接从肛门取出粪便。能进食者嘱其多饮水,进食高维生素、含较多粗纤维食物,适当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本组有5例用力排便后致再出血经积极治疗而治愈好转3例,死亡2例。
3.3 心理指导 医护人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要热情、关心,多与患者交流,发现患者痛苦要及时处理,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由于卧床时间长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及对病痛、病残和对死亡的恐惧。护士应主动向患者介绍周围住院环境,多询问、多关心、多接近患者,消除他们不良情绪,让其对自己的病情有思想准备。另外护士需告知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或表现出哀痛、悲伤的情绪,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避免过忧过喜,对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尽可能低调处理[3]。本组有2例患者住院6周好转,给予办理出院时,因心情过于兴奋,突发再出血致病情加重,抢救无效死亡。
3.4 其他 ①发病初期应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少食为宜;疾病恢复期给予普食,多食蔬菜、水果,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②剧烈的头痛使患者烦躁不安和恐惧,护理时应保持环境安静,轻轻按摩头部,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放松情绪,必要时给予脱水剂、镇痛剂、镇静剂或腰穿减压;③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引起咳嗽、咳痰。护士要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有痰时指导患者轻轻地将痰咳出,避免用力咳嗽、咳痰,痰稠难咳者可雾化痰液使之易咳出;④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复查,忌烟、酒,避免情绪激动,饮食上宜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粗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
[1]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49.
[2] 方向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高危因素及预后数学模型的建立.中国急救医学,2003,23(6):374.
[3] 黄友岐.神经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