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
2011-02-09马亚平
马亚平
河南南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南阳 473083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患者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严重者可伴有自杀观念、自杀行为,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自我照料的能力及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1]。我院2008-03~2010-02共收治156例心理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笔者按护理程序,给予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08-03~2010-02住院治疗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无严重的躯体及器质性疾病;(3)汉密顿抑郁量表(HMAD)17项版本总评分≥17分;(4)住院时间>8周。男86例,女70例;年龄18~62岁,平均(44.5±2.7)岁。随机分为研究组78例,男40例,女38例;年龄18~60岁,平均(44.2±2.3)岁,病程6个月~3 a;对照组 78例,男 46例,女 32例;年龄18~62岁,平均(45.6±2.6)岁,病程6个月~3 a;2组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和治疗用药剂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从入院起进行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连续治疗8周观察疗效。
1.3 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1.3.1 加强防范:将患者安排在设施安全简单、易于观察的病房,对入院时有严重自杀观念的患者,嘱护士密切注意患者的行为,发现动向应立即给予心理支持,避免发生意外。服药时由护士现场监督,外出活动由护理人员全程陪护。防止危险物品带入病房以防意外。尤其在交接班、节假日、夜间、凌晨、午休等医护人员少的情况下,更应特别防范。
1.3.2 掌握病情动态变化:护理人员要细致评估每个病人潜在和现存的心理问题,利用会谈和观察的技巧,从文化、生理、心理等多层面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针对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掌握患者自杀行为的规律。
1.3.3 加强健康宣教:健康教育应根据患者情况,用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如介绍抑郁症的一般知识,治疗用药的目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疾病的治疗过程及转归,如何调节情绪、心理健康及其标准等,强化处理应激的能力,减少自责悲观失望情绪,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4 阻断负性思维:抑郁症患者常常过高地估计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低。护理人员要帮助病人消除不必要的自责和悔恨等负性心理。鼓励患者完成某些建设性的工作,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为其创造人际接触的机会,引导患者积极参加病房活动等等。必要时让治愈者现身说教,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1.3.5 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适时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明疾病的性质、应激对病情的影响及坚持服药的必要性,以防止亲属不配合而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在治疗过程中只有家庭、医院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才能降低复发率,提高预后。
1.4 统计分析方法 将测得的结果采用SPSS 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痊愈38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6例,无效2例,有效率 97.4%;对照组痊愈 25例,显著进步18例,进步27例,无效 8例,有效率89.7%。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HAMD评分比较 研究组第4周末HAMD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末研究组HAMD评分同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复发率比较 出院 1 a时,研究组8例(10%)复发,对照组15例(19%)复发。
3 讨论
通过对156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者进行防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我们体会到,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其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2],传统的药物治疗只考虑其生物因素。目前研究证明抗抑郁药的有效率60%~80%,且复发率较高,单纯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恢复后仍有20%在 1 a内复发。心理危机干预组第 4、第8周末与非心理护理组HAMD减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及复诊依从性均有明显提高。本文结果显示心理危机干预可有效阻止其负性情绪,增强正性思维,减少其自伤、自杀的观念和行为。
[1]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09.
[2]汪宁.对有自杀危险的抑郁症患者的护理评估与干预34例报告[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