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系茶树良种引进及产业化开发技术总结
2011-02-09施巨盛吴昌旺刘恒旭
施巨盛 吴昌旺 刘恒旭
(浙江省文成县农业局,浙江文成 325300)
无性系茶树良种引进及产业化开发技术总结
施巨盛 吴昌旺 刘恒旭
(浙江省文成县农业局,浙江文成 325300)
针对浙江省文成县老茶园所占比例过大、茶树品种单一、强调“上市早”而忽视内在品质的提升、只注重春茶而忽视夏秋茶的开发等问题,引进繁育推广安吉白茶、乌牛早、龙井43、龙井长叶、迎霜等无性系茶树良种,并进行产业化开发。通过推广优化品种、优化栽培、绿色防治、夏秋茶开发、机采机制、产品营销等6项集成配套产业化开发技术,提升茶叶产业生产水平,扩大茶叶产业规模,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无性系 茶树良种 引进 产业化开发 技术
浙江省文成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产区自然条件优越,所产的茶叶具有上市早和品质好两大优势,早在明洪武年间,大明军师刘基,把家乡的茶叶供奉给皇帝朱元璋,得到很高的评价,并赐名“刘基贡茶”。但长期以来于各种原因,致使茶叶产业区域相对分散,整体效益不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老茶园所占比例过大。据文成县农业局统计,2005年文成县拥有茶园面积1844公顷,其中以本地群体种等老品种为主,茶园产量低,效益差;二是茶树品种单一,搭配不合理。文成县无性系良种茶园主要以乌牛早为主,导致茶叶采摘期过于集中,尤其是近年来早春低温冻害频发,受灾较大;三是过分强调“上市早”而忽视内在品质的提升;四是只注重春茶,而忽视夏秋茶的开发。因此,无性系茶树良种引进及产业化开发,已成为有效提升文成县茶叶产业化水平的必然趋势。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了“龙井长叶等无性系茶树良种引进及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旨在通过对优化品种、优化栽培、绿色防治、夏秋茶开发、机采机制、产品营销等集成配套产业化开发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提升茶叶产业生产水平,扩大茶叶产业规模,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本文就该项目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 优化品种技术
1.1 良种选用搭配技术
2002年以来,项目组在文成县郑山茶场,通过对龙井长叶、龙井43、迎霜、乌牛早、黄叶早、福云6号等6个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以龙井长叶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经济效益最高;龙井43品质好、产量高,但抗旱性和抗炭疽病较差;迎霜产量高、抗逆性强,而品质一般;乌牛早发芽最早、品质一般,产量受天气影响较大。2005年、2006年因受早春冻害影响而产量显著降低。2005年以来,同时开展早春茶树受冻特点及防御措施研究,对不同品种、不同海拔高度、不同肥培管理和不同防御措施进行试验和调查,结果表明:乌牛早以抗寒性最差,龙井43、龙井长叶、迎霜等品种抗寒能力较强。同时根据浙南山区的特点,龙井43、龙井长叶、迎霜等品种能错开早春低温,而乌牛早发芽期容易在3月上中旬遇到冻害。根据试验提出,文成县茶树良种最佳搭配方案为,在海拔300m以下地区以种植乌牛早、安吉白茶等为主,搭配龙井长叶或龙井43,在海拔300~500m的地区,乌牛早种植比例不超过1/3,龙井43或龙井长叶2/3,海拔500m以上的地区以种植龙井43、龙井长叶、迎霜为主,少量搭配乌牛早。
1.2 良种繁育技术
在积极引进良种的同时,为了加速良种的推广,进行了良种扦插和提高良种繁育技术试验与示范工作。一是加大扦插密度,从原来亩插12万株左右提高到18万株左右;二是免浇水扦插,扦插时间安排在10月中下旬(晚稻收割后),扦插浇水一个星期后,用薄膜密封覆盖;三是加强母本园管理,培养健壮的插穗,同时在剪取穗条前10天用激素喷施母本园;四是施足基肥,薄肥勤施,扦插前半个月苗床亩施菜籽饼300kg,磷肥100kg,插条发根后,每隔半个月施薄肥一次,浓度从淡到浓。通过以上技术措施,每亩出圃茶苗从8.3万株提高到12.1万株,出圃率提高47.5%,减少管理人工12工,同时降低成本300元/亩,即亩提高效益4500多元。
1.3 高标准建园技术
在高标准新茶园建设上,主要把握了以下技术要点:首先选择海拔适中向阳、坡度20度以下的山坡地,土壤酸性,土层深厚,土壤比较肥沃,有机质丰富的地块建园;其次做好科学规划,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实行山、水、林、路综合配套,茶林农牧合理布局,路旁设沟,四周植树,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三,种植前用挖掘机深翻60cm以上,然后挖深30cm、宽40cm的种植沟,沟里施足基肥即亩施菜籽饼300kg或生物有机肥1000kg,磷肥100kg;第四,双行条栽,亩植5000株。
2 优化培管技术
2.1 幼龄茶园早成园技术
主要技术要点是修剪与施肥的把握。具体做法是:移栽后离地15cm定型修剪,勤施薄肥,3月份至8月份,每月施薄肥一次,同时要注意抗旱保苗和除草,10月份重施基肥一次,以有机肥为主。因龙井长叶对钾、镁营养很敏感,故幼龄茶园要亩施钙镁磷肥50kg、硫酸钾10kg,促进幼龄茶树生长。栽后第二年春离地30cm定型修剪,春后追肥和秋季重施基肥以确保幼龄茶园迅速生长。实践证明,此法可使新建良种茶园成活率达90%以上,二年生茶园覆盖率达72.5%,三年生茶园覆盖率达85.1%。第三年开采,亩产名优茶10kg以上,亩产值2000元以上,真正达到“一年种植,二年成园,三年开采”的目标。
2.2 成龄茶园早发技术
早发技术的要点:重基肥,在10月上旬前施下,亩施菜籽饼300kg或生物有机肥1000kg,尿素30kg,磷肥80kg,钾肥 15kg。改春茶前轻修剪为春茶后轻修剪,秋茶采养结合。特殊品种如乌牛早采取特殊修剪技术即三年二次刈,春茶后重修剪或台刈,夏秋茶以养为主,春茶有5%新梢达到一芽一叶初展就开采。通过以上技术措施的推广,乌牛早开采期为2月20日~25日,比项目实施前提早7~10天,龙井长叶等品种开采期为3月10日~15日,比项目前提早5~10天。
2.3 早春防冻技术
文成县地处浙南山区,早春茶树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尤其是乌牛早等品种冻害严重。为此我们在2005年开始开展了早春茶树受冻特点及防御措施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其主要措施总结了三条:一是采用稻草加中膜覆盖,防冻效果最好,茶芽没有冻害;遮阳网防冻效果较差,芽头受冻率达31.6%,但比没有采取防冻措施(84.1%)冻害率低52.5%;二是加强茶园管理,秋末冬初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三是茶园喷灌,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喷灌,在有霜的夜间,连续不断地喷水直到黎明气温升高时为止,以增加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增大热容量和导热率,使茶园白天升温慢,晚上降温也慢,茶芽不易受冻。
2.4 喷灌技术
夏秋季连续干旱7天后,每隔3天喷灌一次,每亩喷水15吨;秋冬季干旱10天后每隔5天喷灌一次,亩喷水10吨。喷灌不但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对促进早发有明显的作用。试验表明,喷灌较不喷灌茶园春茶增产15.6%,夏秋茶增产32.3%,春茶提早5天开采。
3 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3.1 应用真菌和病毒防治茶园主要害虫
一是运用蝉拟青霉分生孢子控制茶毛虫幼虫和茶小绿叶蝉。试验表明,蝉拟青霉分生孢子粉对茶毛虫幼虫和茶小绿叶蝉具有一定的致病性。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其致病力略有增强,药后第14天,对茶毛虫幼虫致病校正死亡率从低浓度 (2.5×105个孢子/mL)10.75%上升到高浓度(2.5×107个孢子/mL)的37.54%。蝉拟青霉同体培养分生孢子水溶液(1×108个孢子/mL)对茶小绿叶蝉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间隔6天田间连喷2次,末次用药第三天防效达42.18%。二是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控茶毛虫幼虫。2006年在文成县九龙山茶场采用107PIB/mL防治茶毛虫,药后第15天田间防效达76%,20天防效达84%。病毒不仅持效性较好,还可以在田间形成自然流行区,有利于以后虫害的控制。
3.2 推广植物源农药防治害虫
经试验,1%印楝素*苦参碱乳油800倍、2.5%鱼藤酮500倍和自制辣椒水对茶毛虫2~3龄幼虫和小绿叶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印楝素*苦参碱乳油800倍对茶毛虫2~3龄幼虫药后第1天和第7天防效分别达到77.4%和95.55%。2.5%鱼藤酮500倍对茶毛虫2~3龄幼虫药后第1天和第7天防效分别达到53.1%和67.45%。自制辣椒水,药后第1天和第7天防效分别达到59.99%和53.59%。对小绿叶蝉,1%印楝素 *苦参碱乳油 800倍,3天防效达 77.83%,2.5%鱼藤酮防效达81.65%,自制10%辣椒水防治与25%吡虫啉相当,3天防效达到40.1%。
3.3 诱虫灯诱杀防治
据对九龙山茶场20盏诱虫灯进行防效调查,4~10月开灯215h,每盏平均诱集到昆虫16352头,平均76.05头/天,主要包括茶毛虫、茶尺蠖、茶细蛾等,其中大部分是茶树害虫,害虫15872头,益虫480头,益害比1∶33.06。通过试验区每平方米的虫量调查,对茶毛虫防效达81.6%。
3.4 黄板性诱剂的推广应用
每亩插黄板性诱剂120片,据西山茶场调查,防治小绿叶蝉效果达81.9%,防治黑翅粉虱效果达93.2%。
4 夏秋茶开发技术
4.1 机采茶园配套技术
机采茶园在重施基肥的基础上,追肥则于每批茶叶机采前30天施用,每采一批鲜叶追肥一次。一般春茶一芽二、三叶占80%左右,夏秋茶60%左右,为开采适期,经济效益最高。当茶树叶层厚度小于10cm,叶面积指数少于3,秋茶要留一叶采。机采前对茶园轻修剪,修整蓬面。机采后每年秋后轻修剪,机采3年后重修剪一次,培养树冠。
4.2 研究推广夏秋香茶加工工艺
利用传统炒青加工设备,改进炒青初制工艺技术,形成杀青、吹凉、揉捻、解块、初烘、初滚、复滚、筛分整形工艺新组合。新工艺和操作技术主要利用滚筒杀青机快速杀青,杀青叶快速吹凉,能在短时间内破坏酶的活性,达到杀透杀匀,叶绿素破坏少,这是保持色泽“三绿”的关键;揉捻短时、轻压,以免茶汁揉出影响干茶色泽和条索;干燥采用烘滚滚工艺,烘毛火要高温薄摊快速,滚炒要高温少量,既达到做形要求,又达到保色的目的。筛分整形,把毛茶筛分风选,拣梗后拼匀包装,品质达到外形细紧挺直,色泽翠绿,香高味醇。
4.3 秋季乌龙茶开发技术
文成县利用秋季鲜叶,开发秋季乌龙茶,取得成功。其主要工艺是晒青、做青、杀青、做形、烘焙等工艺。晒青:采用设施晒青技术,即利用尼龙布摊放鲜叶,同时用透光率70%的遮阳网进行晒青,减重率达7%左右。做青:摇青一般为2~3次,且摇青历时短,发酵程度轻,叶色呈“一分红九分绿”的状态,晾青时每筛摊叶量0.3~0.5kg,摇青结束后晾青时间为15~20h。杀青:“高温、少量、重炒”原则,杀青温度280~300℃,每筒投叶量3~4kg,杀青叶含水量40%左右。做形:采用冷包揉技术,通过包揉机械的高强度反复挤压达到秋乌龙茶紧实、圆结、砂绿油润的外形和色泽要求。
5 名茶机制技术
5.1 刘基贡茶机制技术
刘基贡茶机制工艺采用摊青、青锅、摊凉回潮、辉锅、提香足干等工艺组成。青锅采用扁形茶炒制机,锅温210℃,投叶量150~200g,茶叶含水量降至40%左右,即可出锅。辉锅也采用扁形茶炒制机,锅温130℃,投叶量500g,炒至含水量10%左右出锅。提香足干采用80型六角辉干机,温度130℃,投叶量5kg,炒制含水量6%左右。
5.2 白茶机制技术
白茶机制工艺采用鲜叶摊放、杀青、摊凉、烘干等工艺。杀青采用名茶多用机,锅温150℃,投叶量150~200g,炒至含水量40%出锅。烘干采用名茶烘干机,分初烘和足干。初烘温度130℃,烘至含水量25%左右摊凉,足干温度80~100℃,烘至含水量6%左右。
在组装配套以上实用技术的同时,项目还在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开设专卖店、组织举办与参加各种茶事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推进了文成县茶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6 项目实施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四年来,累计在平和、珊溪等15个乡镇实施面积5637公顷,总产量825.9吨,总产值18013万元,总投入6264.3万元,总经济效益11748.7万元,茶农增收5815.6万元,投入产出比1∶2.87。项目实施后,平均亩新增产量4.5kg,亩增产值1613.2元,亩增纯收益983.6元。2009年项目区茶叶产量278.7吨,产值7106万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10335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农民以采茶、制茶和茶园管理等为主的工资收入。四年累计农民工资收入3242.3万元,其中项目实施增加农民收入1716.7万元,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实施后,提高茶园覆盖率和荒山荒地的绿化率,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有利于保护温州大水缸——珊溪水库水质,生态效益显著。
试验总结形成并大面积推广优化品种、优化栽培、绿色防治、夏秋茶开发、机采机制、产品营销等六项集成配套产业化开发技术,加快文成县无性系良种的推广步伐,扩大了茶叶产业规模,提高茶叶品质,特别是夏秋茶开发和机采机制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茶叶整体效益,提升了茶叶产业水平。
Summary of Introduction of Clonal Tea Variet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HI Ju-sheng,WU Chang-wang,LIU Heng-xu
(Wencheng Agricultural Bureau,Wencheng 325300,China)
Old tea trees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tea garden in Wencheng,it has few varieties,emphasizing the “early market” while ignoring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nal quality,neglecting the tea of summer and autumn to focus on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ring tea,and other issues,the introduction of breeding to promote Anji white tea,Wuniuzao,Longjing 43,Longjingchangye,Yingshuang clones tea tree cream,etc.,and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optimal varieties,optimization of cultivation,green prevention,summer tea development,mechanical recovery mechanism,product marketing,six integrated suppor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tea industry production levels,expansion of the tea industry scale,and achieved significant 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Clonal,Varieties of tea,Introduction,Industrial development,Technology
2010-11-25,修改日期:2011-06-03
施巨盛(1963-),男,浙江文成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行业管理及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