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新疆畜牧业
2011-02-09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编辑部
蓬勃发展的新疆畜牧业
■文│本刊编辑部
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是新疆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随着农牧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畜牧业已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汽车转场替代顶风冒雪赶着牛、羊长途跋涉,天然牧场像农田一样享受渠灌、甚至喷灌的“恩泽”,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圈养……这一切美好的愿景,随着新疆一系列加快畜牧传统生产方式改变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正逐步变为现实。
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是新疆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随着农牧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畜牧业已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抓稳定、促发展、助民富、保生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和“六大体系”工程为抓手,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在新疆丰沃大地上掀开了畜牧业的华丽篇章。2010年,全区畜牧业产值375亿元,较2005年增长104.34%。肉类总产量209.55万吨,牛奶产量259.62万吨,禽蛋产量35.41万吨,分别较“十五”末增长48.13%、70.56%和41.70%,实现了主要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畜牧业在农牧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连续多年占据较高比重,其中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牧业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区共争取国家、部委和自治区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研发兽用疫苗1个,登记牧草品种24个,申报专利22项,发表论文705篇,出版著作20部;制订地方标准40项、标准体系6个,其中14项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取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8项,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22项。如胚胎移植技术成功运用于马、驴新品种繁育,为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手段;幼畜超排技术为提高优质牛、羊种畜生产效能开辟了新途径;牛、羊草饲高效生产技术为高档牛、羊肉产业化拓展了新渠道;畜牧科技的不断创新,有效增强了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拓展了产业发展的空间。
——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新疆充分发挥科技对畜牧业生产的基础保障作用,实施各类技术推广项目50余项,示范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30余项。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标准化养殖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在广大农牧区得到广泛推广等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新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褐牛、巴什拜羊等一批自育优良品种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性能稳步提升,为新疆的绵羊存栏、羊肉产量和绵羊毛产量居全国第一,细羊毛和山羊绒产量居全国第二,奶类总产居全国第五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疆在国内率先实现牛胚胎移植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应用,居国内领先水平。在集成创新现代细毛羊生产和管理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以“萨帕乐”品牌为龙头,以“优质细羊毛生产者协会”依托,在全区细羊毛基地县大面积推广应用,细羊毛质量和产量稳步提升,至今已连续8年创下国产羊毛拍卖记录,并实现了国产原毛批量出口的先河。地方牛、羊品种肉用经济杂交及配套饲养技术的推广,使商品肉用牛、羊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口蹄疫O型、AsiaI型二价灭活疫苗”的产业化应用,为我国的口蹄疫防治作出重要贡献。饲草料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示范,使全区高标准人工饲草料基地达到18万亩。先进适用畜牧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促使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快速提升。目前,新疆有57个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24个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科技对畜牧业生产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42%提高到2010年的45%。
——科技促进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科技兴牧工作的深入强化推进,牧业发展的空间不断得以扩延,区内外企业参与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畜牧业工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现代科学技术对畜牧业提质增效的成绩斐然。呼图壁种牛场建成西北最大的现代化奶牛示范养殖场,群体平均单产达国内先进水平;西域春乳业集团建成7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酸奶生产线,年鲜奶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产品占据新疆市场最大份额;天康集团建成疆内首个祖代原种猪场和最大的种猪二级繁育基地,形成年产商品仔猪20万头、年屠宰生猪100万头的能力;泰昆集团建成1000万羽家禽孵化场及40万套肉种鸡场,对全区家禽业的引导能力进一步增强;巴口香公司建成符合欧盟标准的日加工能力150万串牛、羊肉串生产线,使自治区的牛、羊肉产品走出了新疆,走向国际、国内市场。天康、泰昆、呼图壁种牛场已成为从饲料生产、种畜禽养殖、畜禽商品化、屠宰、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综合生产企业。全区初步形成了贯通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畜产品出疆、出口贸易日益活跃,外向型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
——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日趋活跃。先后承担了日本JICA项目、英国海外动物保护协会(SPANA)捐助项目、加拿大全球环境基金GER项目等20余项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有效弥补了自治区畜牧科技的薄弱环节,快速增强了自治区畜牧科技创新能力,缩短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周期,有力推进了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先后与德国、比利时、法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密切合作,与哈萨克斯坦农业部科学院共建了“中哈新疆畜牧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羊、毛羊绒生产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成功输入哈萨克斯坦并建立了技术示范区,牛胚胎移植技术在中亚五国受到广泛青睐。新疆畜牧科学院被认定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和自治区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科技支撑条件进一步增强。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支持,加强科技支撑条件和能力建设。在已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中心1个、牧草原种基地2个、成果转化示范基地3个、现代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的基础上,新增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学科群综合性专业实验室和科学观测站3个,新建了绒毛羊遗传育种与繁殖、草食动物营养与饲料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部级质检(检测)中心顺利通过复审认可和双认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新疆现代畜牧业科技研发中心”总体建设规划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科研创新条件平台显著提升,增强了社会化科技服务的综合能力。分期、分批实施了自治区、地州、县市畜牧兽医站所,国营牧场公共服务体系改扩建,共实施各级各类建设项目1730个,建设面积达25.7万平方米,配置仪器设备2.3万余台(套)。特别是完成了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撑三大体系兽医管理体制分类改革,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地、县、乡、村五级动物防疫网络。全区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设施条件、装备水平和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区报检点数量达到2134个,畜禽产地检疫的县级开展面均达到84%以上。
“十二五”期间,新疆将着力构建以主要畜产品优势产业带为基础,以畜禽良种繁育、饲草料保障、动物疫病防控、产业化经营、科技支撑服务和行政执法为支撑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强化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推进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实现自治区由传统畜牧大区向现代畜牧强区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