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视阈中的公众讲座探微

2011-02-09吕志江

终身教育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讲座听众公众

吕志江

在当前全民终身学习大背景下,作为“快餐式”、“平民化”社区文化教育方式之一的公众讲座,备受城乡社区公众的青睐。着力发挥和强化公众讲座的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公众讲座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公众讲座既是一种社区文化活动,又是一项社区教育活动,其教育功能和价值是多方面的。

1.公众讲座是城乡社区教育的有利载体

众所周知,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草根教育。[1]城乡社区公众中的绝大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制约,不可能长时间外出脱产进修,也无法经常性参与各种培训学习班。公众讲座“快餐式”、“平民化”的特点正适合城乡社区公众平时零星学习需求,因此,它是城乡社区教育的有利载体。

2.公众讲座是时代主题宣示的有效方式

每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时代主题宣传展示活动。除了挂横幅、贴标语、出展板、搞演出等方式外,在各级各类机关会堂、图书馆报告厅、社区活动室举办相关的公众讲座,让特定或不特定的社会公众进场听取领导报告、专家讲座、名人演说,了解相关资讯,学习相关知识,接受相关教育,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3.公众讲座是公众素养教育的有益形式

公众讲座选题领域广泛,内容可涉及职业技术、生活技能、创新创业、时事政策、形势任务、思想道德、文明创建、科普知识、环境保护、普法宣传、健康保健、人口计生、公共卫生、安全综治、文学艺术、休闲娱乐、礼仪交往等方方面面,这对于提升城乡社区公众的综合素养十分有用。一场优质的讲座,就是听众一道可口美味的素养大餐。所以,公众讲座是公众素养教育的有益形式。

4.公众讲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手段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内心世界,进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公众讲座,对于广大公众而言,无疑丰富了文化生活,满足了知识渴求,享受了学习快乐,充实了精神世界,愉悦了内心体验,升华了思想境界,提升了生活品质,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就实现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如果公众长期处于社区文化沙漠、社区教育空白和学习平台缺失之中,那就很难实现人自身的身心和谐,更谈不上社会和谐,因此,公众讲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手段。

二、公众讲座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讲座是一种多利用报告、广播或刊物连载的方式进行的教学形式。[2]推而言之,公众讲座是一种面向社区公众的教学形式。具体说来,它是指主办方邀请具有某一方面思想储备、知识资讯且有一定演讲能力的主讲人,在特定场所面对一定的现场听众,传授或演讲某一具有教育意义和学习价值的专题内容的一种社区教育形式。当然,现场讲座还可通过广播电视、视频录像、纸质报刊等媒介实时或非实时地传播,使得听众(或观众、读者)不局限于现场,还包括更广泛意义上不特定的社会公众。

从上述概念内涵出发,构成公众讲座的要素很多,如:讲座目的、讲座主题、讲座相关人(主持人、主讲人、听众、组织者)、讲座环境设施(会堂、报告厅、多媒体设备、宣传氛围)、讲座经费等。只有这些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展现一场又一场优质的公众讲座,成功的公众讲座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功能教化性

公众讲座是一种教学平台,必然具有传播思想、输送知识、感受文化、提升素养等教化功能。社会与自然、人类与环境、政治与经济、文化与科技等信息资讯类讲座,正是渴望求知的广大公众迫切想了解的;中华传统美德、英烈先贤名士、人生曲直是非等思想品行类讲座,可以默默地滋润着平时忙于工作和生活奔波而无暇梳理与反思的普通民众;国际风云、国内大事、政策法规、社会动态等时政形势类讲座,可以为那些在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进程中迷茫失落的公众提供社会发展方向标和时代节奏感应器,强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时代责任感;文艺审美类讲座为公众进一步提升文化品位、培植艺术情趣提供文化营养和审美补给;健康休闲娱乐类讲座为公众呵护身体、调节心理、丰富生活、促进健康找到窗口和路径……此外,场景气氛和演讲者风采能给听讲者以耳闻目染的良好熏陶,使公众获得身心愉悦和精神享受。

2.选题灵活性

公众讲座与学校教育、专题培训班等设置的讲座不同,内容选题很大程度上不受时空限制和教材讲义、检测应试等羁绊,重要的是依据本地公众的思想文化水平、社会意识、心理特征、学习需求,结合时代特点、社会形势、时事政策、风土人情等,确定讲座主题,涉猎广泛,选择灵活。

3.内容独特性

与普通常规的办班教育相比,公众讲座内容的独特性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专题性,每一次讲座专讲某一话题,即便系列讲座,其中的每一讲也相对独立;二是独立性,专题与专题、讲座与讲座,相互间不需要很强的逻辑关联性,上下左右很少存在知识链问题;三是贴近性,内容常贴近社会形势、时代主题、社区实情及公众需求;四是立体性,讲座专题涉及多领域,谈论的问题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五是完整性,所讲内容就其专题而言,相对圆满完整,用不着“且听下回分解”。

4.场景庄重性

公众讲座常以演讲会、报告会或借助电视广播节目等方式隆重推出。场景布置、器材安排、气氛营造等比起全日制学校课堂,规模大,声势大;比起一般的教育活动,显得庄重、郑重、稳重。报告厅、大会堂、演播台及场内的横幅、标语、话筒、多媒体设备、主持主讲席,再加上预发的海报广告等,使得公众一进场就生出一种庄重感和隆重感;被邀主讲人往往又是本地或外地具备某一专长、地位、风采和影响力的人士,自然又使得听讲者肃然起敬,产生敬重感;随着主讲人神采飞扬、引人入胜的演说,现场时不时爆发出听众笑声和雷鸣般掌声,这又是一种动态的庄重、隆重和敬重。

5.视听公益性

公众讲座属于“平民化”社区文化教育范畴,“公”,不仅指面向对象是广大公众,而且指活动性质免费公益。作为听众,无须支付视听上的经济成本;作为举办方,不谋取经济收益,免费开放;作为主讲者,不收取高额讲课酬金,甚至是以社区文化教育志愿者的角色义务出现在讲坛上。举办公众讲座的必要开支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单位从社会教育经费中列支,或者由政府部门牵头动员的社会捐助款中解决。

三、公众讲座的举办原则与要求

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公众讲座,组织工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成功举办各类公众讲座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满足一定的要求。

1.导向性原则

举办公众讲座必须方向正确,主题健康,符合科学,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文化方针和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社区文化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坚守的首要原则。无论是由哪一方提供公众讲座,首先在政治方向上,不允许有半点的含糊和动摇,应当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战略布局和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在知识传播上,绝不能模棱两可,误导听众,掺杂假信息、伪知识甚至反科学的成分。再次在格调创设上,一定要健康向上,切勿为迎合少数公众的低级趣味而开办有粗俗、低俗、庸俗、媚俗等倾向的讲座。

2.贴近性原则

举办公众讲座要能贴近现实世界中公众的现实生活,切忌对牛弹琴,空洞说教,为讲座而讲座。就话题内容而言,公众讲座至少应坚持三个贴近:一是贴近实际,包括贴近世界的实际、国家的实际、社会的实际、时代的实际、社区公众的实际等;二是贴近生活,包括贴近公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三是贴近公众,包括贴近大多数公众现有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以及对周围现实生活所产生的疑点、热点、误点、盲点、兴奋点、关注点、诉求点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听众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和愉悦。

3.序列性原则

作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举办公众讲座是一项长期任务,不是短时的应景动作,这就需要有计划、有组织、按序列、持续化。再者,社区公众是可以分类的,除部分公共性话题之外的大量公众讲座在话题上也是可以分类的,只有分序列举办公众讲座,才能确保话题分类与听众分类基本保持一致,尊重公众的选择性视听权。

公众讲座一般可分为四大序列:一是对象年段性序列,如青少年讲座、青年讲座、成人讲座、老年人讲座等;二是对象群体性序列,如干部讲座、党团员讲座、妇女讲座、农民讲座、职工讲座、外来新居民讲座、家长讲座等;三是内容专题性序列,如道德讲座、科普讲座、法纪讲座、文艺讲座、时政讲座、国学讲座、安全讲座、休闲保健讲座、心理辅导讲座、乡土文化讲座等;四是时机节令性序列,即按一年中的重大节庆、纪念日、主题日,举办对应性、关联性专题报告讲座。

4.时令性原则

人类的时空感越来越强烈,特殊的时令往往会使人们产生万千思绪和心灵感应。因此,举办公众讲座,尽可能择时而行,让讲座的专题内容更切合时令环境和节气氛围,以增强公众讲座的吸引力。时令性原则有三层含义:一是围绕节庆纪念日,如元宵节讲传统文化,国庆节讲爱国主义,植树节讲环保,全国土地日讲耕地保护,国际禁毒日讲珍爱生命等;二是抓住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敏感形势的发生期,如灾害高发期讲防灾减灾,流行病流行期讲疾病防治,重大时政要闻播报后讲时政解析等;三是结合自然季节气候,如春季讲养生保健,异常气候下讲碳排放问题等。

5.可听性原则

讲座由讲者讲和听众听两方面组成,主讲怎样讲,才能使听众静得下,听得进,入得神?如果讲座尚未结束,听众或打盹、或聊天、或离席,公众讲座的社区教育效益无从谈起。因此,公众讲座要遵循可听性原则,主讲者必须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调动听众的视听神经。一是寻找现实生活中的群众语言,把较为呆板的书本语言、深奥的专业语言、灰涩的理论语言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群众口头语言,使讲座语言通俗化。二是展现多滋多味的演说语言。如抑扬顿挫朗诵味,扣人心弦说书味,催人奋发演讲味,庄重严肃报告味,幽默风趣聊天味等;切忌平铺直叙单调味,枯燥抽象晦涩味,呆板无力平淡味,居高临下恫吓味。三是借助多姿多彩的体态语言,一个会意眼神、一种面部表情、一串体态动作,都会有助于主讲与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心灵融合。四是穿插适量的互动语言,或征询听众观点意见,或故意出错让听众更正,或现场话题延伸探讨等。

四、公众讲座的组织策略与方法

1.思想理论引领和各类知识普及相结合

社区公众的多样化文化教育需求,决定了公众讲座的内容搭配上,要坚持思想理论引领和各类知识普及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多安排国家重大政策解读、重大事件分析等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安排生活科普、健康养生、艺术欣赏、投资理财、邻里和睦、子女教育等社区公众喜爱关心的内容,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公众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广大公众的综合素质。

2.区域外讲座资源和区域内讲座资源相结合

公众讲座虽是一定区域的公众文化教育平台,但需要大量资源支撑,一地一家的资源难以支持公众讲座举办的长期化和持续性。因而,资源利用上要坚持区域外讲座资源和区域内讲座资源相结合,通过有机整合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社区文化教育资源共享。既要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外地主讲人来本地讲说域外文化、异地风情,共享各地文化资源,又要邀请区域内各行各业名人、专家宣讲乡土性的人物典故、民俗风情等,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的文化教育价值。

3.知名学者和草根人士相结合

不同的主讲人会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感受。因此,既要适时适量邀请那些深居书斋、盛名在外的专家学者在讲坛上谈古论今,给人民群众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又要邀请来自基层社区那些“草根名嘴”来讲乡土人文的变迁、个人阅历的精华、民间生活的秘方等,给人民群众提供营养丰富的各式“小点心”。实现这一结合,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能讲”与“会讲”之间的关系,实现精湛学识水平与高超演说技巧的有机结合。

4.固定讲坛与流动巡讲相结合

为方便社区公众听讲,增强公众讲座的辐射面和受众面,场所安排上要坚持固定讲坛与流动巡讲相结合。定时定点的固定性公众讲座虽有开门迎客、组织方便、成本节约等优点,但受时空限制,许多民众不能方便地享受到讲座服务,所以,公众讲座要主动“走出去”,深入城乡流动送讲座,巡回社区轮流办讲座,如科普讲座进农村、健康讲座进社区、国学讲座进校园、创新讲座进企业、文化讲座进文保单位等。这样,既扩大了辐射面和受众面,更给听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增强宣讲效果。

5.财政拨款与社会捐助相结合

公众讲座的公益性决定了举办方必须多渠道筹措讲座经费,探索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只要公众讲座能获得巨大社会反响和综合效益,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和财政部门拨款完全有可能;作为公益事业,只要宣传动员到位,组织社会捐助也不是不可能。特别是面对处于社区文化沙漠和社区教育空缺的底层民众,公众讲座其实也是一种文教慈善行为,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响应。

[1] 李训贵.中外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09(32):85-87.

[2] 百度百科.讲座[EB/OL].[2011-04-08].http:∥baike.baidu.com/view/183356.htm.

[3] 佚名.让公益性讲座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N].北京西城报,2009-09-24(3).

猜你喜欢

讲座听众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表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