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碑刻异构字探析
2011-02-09罗小如
罗小如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唐代碑刻异构字探析
罗小如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碑刻文献是研究语言文字的珍贵材料,唐代碑刻数量多,字体以楷书为主。在新出土的唐代碑刻文献中存在大量的文字异体现象,异体字从构形上可分为异构字和异写字。根据汉字构形理论研究唐代碑刻文字,分析碑刻文字中的 27组异构字,分为造字方法不同的异构字和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的异构字。两类异构字中后者占绝对优势,表明唐代碑刻文字异构字以构件的变化为主要特征。
唐代碑刻;碑刻文字;异构字;异写字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从汉字本体出发,从汉字共时相关关系来讨论异体字,分异体字为异构字和异写字。“异构字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音与义都相同,而在构件、构件数量、构件功能等方面起码有一项存在差别的一组字。”[1]异写字是同一个字由于书写变异造成的异体字。王宁认为“异写字的相互差异只是在书写方面的、在笔画这个层次上的差异,没有构形上的实质性差别”。[2]文字异写往往由于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较随意改变笔画,造成笔画的变异,经过一个相对长的历史时期,异写字由于书写形体变异可能导致文字构件的变化,产生异构字。在唐代碑刻文字中,我们会发现同一个字往往有许多异写形体,这些形体在分化整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个被社会所认可的新字,这个新字和那些异写字是同一个字,只是构形属性不同,这个新字就是本字的异构字。如“卒”的异写字减少笔画为”[3],又变为,最后形成异构字“卆”,演变轨迹为:。
研究汉字的形体变化以出土文献的价值为高,碑刻文献是汉代以后十分重要的文献材料,具有材料丰富,内容广泛,时地可考,真实性强等特点[4]。“碑刻铭文直接保存了文字的原始原貌,可以获取研究汉字形体结构、汉字演变、字词关系和汉字发展史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文字学、字形学的研究自然是十分宝贵的原始资料,而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尤其是中古汉字的断代研究,碑刻简直是不可或缺,甚至舍此无法进行的重要材料。”[4]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上中下)》收新入藏墓志381方,其中唐代346方,绝大多数为近几年新入藏的。“多数属首次公布刊行,具很高的史料价值。”[5]这批墓志所记载的人有皇室成员、嫔妃、宦官、外国人、少数民族、文人和普通百姓等,身份多样。文字的刻写有官府水平高超的书体,也有民间一般的书体。墓志时地明确,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时楷书字体的书写和使用状况。唐代碑刻文字是楷书的成熟字体,对后代乃至现代楷书有重要影响。所以本文以这批墓志为研究材料,试图探讨唐代汉字构形现象。笔者在阅读这批墓志中发现唐代碑刻中存在大量的异体字,尤其是异写字。本文以其中27组异构字为例,来探讨异构字的构形差异。个别异构字组在碑刻中只出现其中一个,但另一个见于《说文》的也列为异构字组。
一、造字方法不同的异构字
唐代碑刻文字字体以楷书为主,文字构造类型中形声字占绝对优势,造字方法不同的异构字主要是形声字和会意字。例如:
《安士和墓志》:“公禄不窥,安闲乐道,时人号三教通玄先生。”
《王治墓志》:“仰德者(重刃,投刺者方希一言。”
2. 體-躰
《说文·骨部》:“體,总十二属也。从骨豊声。”《干禄字书》:“軆體,並上俗下正。”“體”是形声字,中山王壶“體”从“身”。《广雅·释亲》:“體,身也。”《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體,人而无礼。”《集韵·荠韵》:“體,俗作躰。”《宋本玉篇》:“躰,俗体字。”《大戴礼记·盛德》:“以之道则国治……以之礼则国定,此御政之躰也。”“躰”从身从本,会意字。
《董弘墓志》:“笃生君子,體包仁物。”
《元彪墓志》:“精神开朗,躰质逶迤,不就缙绅,丘薗养志。”
3. 寶-寳
《说文·宀部》:“寶,珍也。从宀从王从贝,缶声。”“寶”是形声字。《礼记·礼运》:“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寶。”《正字通》:“寳,俗寶字。”《干禄字书》:“寳寶,上通下正。”“寳”是从宀从珍从贝的会意字。二者在唐代是通用的异构字。
《苗纾妻郑溶墓志》:“洎天寶末,中原板蘯,徒居河朔。”
《冯胜墓志》:“父寳,生而奇嶷,时秀珪璋。”
《申公妻窦氏墓志》:“歸去来兮蒿原是宅,千万岁兮石窌金扃。”
《崔思忠墓志》:“胡人沃酒而知㱕,军士挈壶而有所。”
二、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的异构字
1. 形声字义符不同
形声字义符功能表示字的意义类别,是汉字表意属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有些异构字通过更换或添加形声字的义符,从不同的方面体现或强化汉字的表意属性。如: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寢。”
《杜俨墓志》:“春秋六十九寑疾卒於道政里第。”
(2) 職-軄
《说文·耳部》:“職,記微也。从耳戠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五官耳与心最贯,声入心通,故闻读者能记。”《广雅·释诂》:“職,业也。”王念孙疏证:“職,主其事之名,故为业也。”《周礼·天官·大宰》:“九曰闲民,无常職,转移执事。”《宋本玉篇》:“軄,俗職字。”“職”“軄”都是形声字,义符不同。
《申公妻窦氏墓志》:“其祖代職业名讳,此不载耳。”
《牛艺墓志》:“故衣缨奕叶,代軄重光。”
《说文·口部》:“呼,外息也。从口乎声。”《诗经·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说文·部》:“,哮也。从声。”《汉书·武帝纪》:“呜!何施而臻此与!”颜师古注:“读曰呼。呜呼,叹辞也。”
《牛艺墓志》:“呜呼哀哉,芝焚玉碎。”
(5) 迹-跡
《杜俨墓志》:“志高跡晦,身殁名存。”
(6) 稷-禝
《王祎墓志》:“后稷身佐皇唐,有大功於天下。”
《崔思忠墓志》:“琳为社禝之器,孟康表之而岂惭。”
2. 会意字表义构件不同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表义构件组成,异构会意字的表义构件不全相同,但构件组合形成的整体意义相同,表示同一个词。如:
《说文·衣部》:“卒,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小篆形体为,会意字。”是“卒”字省减笔画的异写形体。《干禄字书》:“卒,竝上通下正。”“卒”即是唐代的规范字。《龙龛手镜·十部》:“卆,俗。卒,正。”“卆”从九从十,会意字,与“卒”的构形属性不同。
《王宣墓志》:“以大业十年十二月廿一日卆于京第,春秋六十七。”
《赵周墓志》:“优哉遊哉,聊以卆岁。”
《阿史那婆罗门墓志》:“以六月廿日,葬于灞原。”
《王宣墓志》:“以贞观十四年十月廿一日,&於长安县西南。”
《宫人九品墓志》:“春秋七十有八,塟於城西,礼也。”
《王治墓志》:“逸气孤摽,风神散朗,眀鉴君子,知机其神。”
《赵周墓志》:“君淑质贞眀,卓然秀异。”
《说文·冖部》:“冠,絭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徐锴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左传·哀公十五年》:“君子死,冠不免。”《字汇·冖部》:“,与冠同。”《干禄字书》:“ 、冠,上俗下正。”“ ”从冖从衣从寸。“冠”“ ”义符不全同,是“ ”的异写字。
《王祎墓志》:“夫人李氏,母仪冠俗,圣善令仁。”
《王让墓志》:“君任上党郡功曹,冠盖连绵,英贤不竭。”
3. 形声字声符不同
形声字声符用来表示或提示该字的读音,但由于语音的历史演变、方言差异等原因,形声字声符不能完全表示本字的读音,有的声符甚至与实际读音差别很大。使用不同声符的形声字可以使声符切合形声字实际读音,也体现了方言语音的差异、表音的多样性及同音字的使用。
(1) 疆-壃
《说文·畕部》:“畺,界也。从畕,三,其界畫也。疆,畺或从彊、土。”“疆”是“畺”的异体。《左传·桓公十七年》:“夏,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宋本玉篇》:“壃同疆。”《战国策·齐策》:“明日,张子行,犀首送之於齐壃。”《干禄字书》:“壃疆,上通下正。”“疆”从土彊声,“壃”从土畺声,是声符不同的形声字。
《吴德鄘妻赵氏墓志》:“择日筮时,拓土分疆。”
《王能墓志》:“缣缃分省,三国分壃,起在宜阳之地,岂谓派水分流,遂居中此邑。”
(2) 碎-砕
《说文·石部》:“碎,䃺也。从石卒声。”《宋本玉篇》:“碎,散也,破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篇海类编·地理类·石部》:“砕详碎。”
《赵周墓志》:“莲河砕叶,桂岭□峰。”
(3) 柏-栢
《说文·木部》:“柏,鞠也。从木白聲。”指的是一种树木。《楚辞·九歌》“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阴松柏。”《宋本玉篇》:“栢,补白切,木名,<诗>曰:‘汎彼栢舟。’”《类篇·木部》:“栢同柏。”《干禄字书》:“栢柏,上俗下正。”《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栢之质,凌霜犹茂。”“柏”“栢”是声符不同的异构字。
《陈素墓志》:“恐花岸变谷,柏摧为薪。”
《辛谦墓志》:“贞踰竹栢,道馥兰荪。”
《说文·鸟部》:“鹤,鸣九臯,声闻于天。从鸟隺声。”《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干禄字书》:“鸖,鹤的俗字。”《龙龛手镜·鸟部》:“鸖同鹤。是“鸖”的异写字。《墨子·非攻下》:“鸖鸣十夕余。”
《说文·耳部》:“聰,察也。从耳怱声。”引申指“聪明、有才智。”司马光《四言铭系述》:“闻言易悟曰聰,睹事易辨曰明。”《宋本玉篇》:“聡,聦的俗字。”《字汇补》:“聡,同聰。”《龙龛手镜·耳部》:“&俗,聡聦二正。听闻明察也。”“&”是“聦”的俗体字。《干禄字书》:“聡、聦、聰,上中通下正。”“聡”“聦”是通行的俗体字。三者是声符不同的形声字。
《申屠材墓志》:“君幼而聰敏,长在大成。”
《郭骞及妻苗氏墓志》:“公幼立奇节,□敏自天。”
《董礼墓志》:“君则灵姿挺植,立性仁明,聡敏自天,匪由师训。”
(6) 窮-竆
《董忱墓志》:“嗣子昌,嘉苗不实,道窮颜子之年。”
(7) 䟽-踈
《张道墓志》:“含四德流芬,䟽三徙而扬训。”
《郭辩墓志》:“夫人王氏,毓祉天潢,踈精神婺。”
《说文通训定声·履部》:“瓕,弛弓也。字亦作彌。”《小尔雅·广诂》:“彌,益也。”可作程度副词。《论语·子罕》:“仰之彌高,鑽之彌坚。”《集韵·支韵》:“彌,或作弥。”“尔”代“爾”是声符的代换,在碑刻文字中常见。《宋本玉篇》:“彌,亡支切,大也,偏也。亦同彌。”“"”即是“弥”的异写字。今“弥”是“彌”的简化字。“”是“"”的异写字。
《牛艺墓志》:“可谓玉移崐山而更闰,兰迁丽菀而弥芳。”
《崔思忠墓志》:“金枝玉叶,森森竦而彌高。”
(9) 礼-禮
《说文·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可指礼仪。《论语·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禮。”《集韵·荠韵》:“禮,古作礼。”以“豊”代“乚”,更能体现声符的示音功能。
《宫人九品墓志》:“宾於城西,礼也。”
《郭君妻李氏墓志》:“知从无得,礼自生,孝行为先,无亏终始。”
《董弘墓志》:“化以禮成,政因仁肃。”
4. 形声字义符和声符都不同
少数异构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都不相同,但这种不同不是毫无限定的,往往是义符相关,声符音相近或相同。
(1) 猿-蝯
《说文·虫部》:“蝯,善援,禺属。从虫爰声。”臣铉等曰:“今俗别作猨,非是。”邵瑛《群经正字》:“今经典多作猨,亦作猿。”《尔雅·释兽》:“猱、蝯,善援。”《集韵·元韵》:“蝯,或作猿。”《管子·形势解》:“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蝚蝯饮焉。”《宋本玉篇》:“猿,似猕猴而大,能啸也。猿同猨。”《干禄字书》:“猿猨蝯,上俗中通下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迴。”“猿”“蝯”是义符和声符都不同的形声字。
《郭行墓志》:“临江芿蕙,啸猿□□之林。”
《李立言墓志》:“鸾弧之技,俯同蝯臂,投盖之力,足举龙文。”
(2) 勤-懃
《说文·力部》:“勤,劳也。从力,堇声。”《诗经·周颂·赉》:“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毛传:“勤,劳。”《正字通·心部》:“懃,同勤。”《风俗通义·六国》:“成王举文武懃劳,而封熊绎于楚,食子男之采,其十世称王。”“懃”早在东汉文献中就有用例,是“勤”是异构字。从《正字通》可以判定“懃”是从心勤声的形声字。“勤”“懃”义符和声符都不同。
《丘文恭及妻李氏墓志》:“勤劬生业,粗致有成。”
《董弘墓志》:“克懃於国,克俭於家。”
致谢:
本文蒙导师徐莉莉教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1] 王宁. 汉字学概要[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94.
[2] 王宁. 汉字构形学讲座[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82.
[3] 秦公. 碑别字新编[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52.
[4] 毛远明. 碑刻文献学通论[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472−477, 640.
[5] 赵力光.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上中下)[M].北京: 线装书局, 2007: 2.
Abstract:Inscriptions literature is precious materials of the language research, Tang Dynasty inscriptions are quantities,theirs font with regular script primarily. In the Tang Dynasty inscriptions newly unearthed in the literature, a lot of writing allograft phenomenon can be found, variant forms from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heterogeneous words and different writing.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haracters form theory research in Tang Dynasty inscriptions writing, this paper analyzed 27 groups of heterogeneous words of inscriptions writing. They are divided into heterogeneous words,different methods of pictophmetic characters and heterogeneous words pictophmetic gluons, which shows the Tang Dynasty heterogeneous words by word components as the main feature, these changes reflected that the use of writing in society hadn’t reached more normative degree.
Key Words:Tang Dynasty inscriptions;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of inscription; heterogeneous words; different writing
A research of heterogeneous words in Tang Dynasty inscriptions
LUO Xiaoru
(Chinese Depart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H123
A
1672-3104(2011)02−0171−05
2010−10−31;
2011−01−21
罗小如(1970−),男,福建连城人,讲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字学,训诂学.
[编辑: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