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7例

2011-02-08吴晓兰韦莉莉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期
关键词:鼻唇合谷面瘫

吴晓兰 韦莉莉

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浙江东阳32210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为急性起病,突发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等。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口僻”、“面瘫”、“歪嘴风”等。其病机多由于风寒外邪入侵面部,或由于内热亢盛筋脉不收,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茎乳孔内组织发生炎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笔者应用针灸疗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7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2006年5月-2009年5月收治13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时间均为3d以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治疗)67例和对照组(药物治疗)67例。其中治疗组男37例,女30例;年龄20~64岁,平均39.5岁;发病次数:第1次发病60例,第2次发病7例。对照组男35例,女32例;年龄18~66岁,平均41.8岁;发病次数:第1次发病57例,第2次发病10例。两组病例年龄、病程、发病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诊断标准制定,①突然发病,或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②除部分患者起病后有耳痛、颜面部不适外,多数患者因说话不便或被他人发现患病;③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患侧鼻唇沟变平坦,口角低,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鼓气时漏气,齿颊面间常有食物存积;④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威吓瞬目反射均减退;⑤损害在茎乳孔以上影响鼓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廓之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样损害;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继发性面神经麻痹。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者,年龄在18~70岁之间者,病程在3d内者,能按计划坚持治疗,并配合本课题研究者可纳入观察病例。并排除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面瘫,如脑血管疾病、外伤、肿瘤等;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同时进行其他治疗者;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确切评价者;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以及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取针灸治疗。主穴取风池、合谷、内关、太冲;循经配穴取翳风、下关、阳白、颧髎、地仓、鱼腰、颊车、听宫、头维。以上除合谷、风池取健侧,余穴均取患侧。其中采用透刺法有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临证加减:不能皱眉者加攒竹;鼻唇沟平坦者加上迎香;颌唇沟歪斜者加承浆;味觉消失、舌麻者加廉泉;迎风流泪、目赤者配睛明;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恶风寒者配大椎。操作方法:选用直径0.35mm毫针,风池、合谷、内关、太冲、翳风、下关、听宫均为垂直进针,颧髎、头维为斜刺,阳白穴用提捏进针法透刺到鱼腰穴,地仓朝颊车方向斜刺。针睛明穴时,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提插。针风池穴时,针尖朝鼻尖方面斜刺,每穴(除睛明外)进针后提插捻转手法直到得气,即患者局部有酸麻胀感,留针30min。出针后,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cm的薄片,置在合谷、阳白、地仓、印堂、迎香上以适量大小的艾柱点燃施灸。病患诉灼热难耐或灼痛刺激时,可将姜片提起,待灼痛感消失再重新放下再灸。灸至肌肤内感觉温热,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医者应勤观察,以防因病患者感觉迟钝造成起泡。一般每次施灸3~5壮。对照组采用口服强的松10mg,地巴唑 10mg、呋喃硫胺 20mg、维生素 B110mg,均为每日 3次、肌注维生素B120.05mg,每日1次;如为Hunt氏面瘫,乳突疼痛者加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连用3d。两组均治疗20d。

1.4 疗效标准 根据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制定。治愈: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患侧和健侧面部肌肉对称,患侧眼睑闭合完全,鼻唇沟基本对称,口角无歪斜;显效: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大部分恢复,静止时面部外观正常,患侧眼睑能闭合,鼻唇沟稍浅,笑时口角歪斜;好转: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无效: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两组患者经20d治疗,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3 讨 论

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表现起病突然,数小时内症状可达高峰,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季节交替为发病高峰。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面神经通路受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或面神经受损,导致面神经神经电位传导功能障碍,致面部表情肌瘫痪的一系列症状[3]。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正如《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喝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经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脉络,经筋失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面瘫。

在治疗时注重扶正祛邪,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基础上还应重视益气培元。阳白、鱼腰、地仓、颊车平刺透穴以疏通面部气血[4]。翳风可疏散风邪,合谷、风池、太冲,头维祛风通络,善治头面诸疾;配以隔姜灸以达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本病由于局部受寒等因素,使面神经乳突段的小动脉痉挛,而致面神经缺血、水肿、受压,早期面神经垂直段水肿,出现动脉闭塞或血栓形成。因此,用针刺使面肌运动而松解相关受压的血管神经,改善局部微循环。结合艾灸治疗,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加活血化瘀、消炎消肿的作用[5]。隔姜灸能发挥生姜与艾灸的协同作用,温通经脉,透邪外出。穴位透刺则能产生较强的刺激量,促进机体经气通畅,加速气血运行[6]。通过本组试验发现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使面神经恢复正常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14.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690.

[3] 王加瑞.综合疗法治疗面瘫 12 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56.

[4]王朝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2(2):12.

[5] 谢建洪.浅述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治疗[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3):16.

[6]楼志勇.温针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53.

猜你喜欢

鼻唇合谷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打败鼻唇沟 恢复年轻光彩
鼻唇沟双叶皮瓣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容量提升理论指导下的鼻唇沟填充技术
侧向进针注射填充改善鼻唇沟过深的技术探讨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