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道课本例题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2011-02-02安吉县杭垓中学浙江安吉313305

中学教研(数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梯形评析小题

●张 云 (安吉县杭垓中学 浙江安吉 313305)

从一道课本例题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张 云 (安吉县杭垓中学 浙江安吉 313305)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本文通过一道课本例题与一类中考题的关系,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1如图1,在△ABC中,AD为边BC上的高,四边形EFGH为它的内接正方形,如果BC=120 cm,AD=80 cm,求正方形EFGH的面积.

拓展四边形EFGH为△ABC的内接矩形,AD为BC边上的高,且BC=120 cm,AD=80 cm,设EH=x cm,矩形EFGH的面积为y cm2.

(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为何值时,y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多少?

以上2个问题是学习相似三角形与二次函数知识时的经典问题,各种版本的教材上都有涉及.由此,很多命题者就以此为线索寻求新的创意与变化,从而获得很多精彩的中考题.

图1

图2

变例1如图2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x,y= -x+6的图像交于点A,动点P从点O开始沿OA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作PQ∥x轴交直线BC于点Q,以PQ为一边向下作正方形PQMN,设它与△OAB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1)求点A的坐标.

(2)试求点P在线段OA上运动时,S与运动时间t(秒)的关系式.

(3)在第(2)小题的条件下,S是否有最大值?若有,求出t为何值时,S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4)显然,当点P经过点A后继续按原方向、原速度运动时,重叠部分的最大面积即为△AOB的面积,于是问题就变为:当t为何值时,正方形正好将△AOB覆盖.显然这时t=12,故t满足的条件为 t≥12

评析本题的新颖之处就在于把基本图形置于一次函数的背景中,这样函数问题与几何问题就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随着点P的运动,正方形PQMN与△OAB重叠部分的图形将发生改变,不知不觉中分类讨论思想就渗透其中,于是问题变得生动起来.第4小题的设置是本题的亮点,它对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基本数学素养有良好的考查功能.

变例2如图3,在锐角△ABC中,BC=9,AH⊥BC于点H,且AH=6,点D为边AB上的任意一点,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设△ADE的高AF为x(0<x<6),以DE为折线将△ADE翻折,所得的△A'DE与梯形DBCE重叠部分的面积记为y(点A关于DE的对称点A'落在AH所在的直线上).

(1)分别求出当0<x≤3与3<x<6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

少?

评析本题的编制独辟蹊径,把问题原型与轴对称变换巧妙结合起来.随着点D的运动,重叠部分的图形就在三角形与梯形之间变化,这样考查基本数学方法与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凸显出来了.

图3

图4

变例3如图4,△ABC的高AD为3,BC为4,直线EF∥BC,交线段AB于点E,交线段AC于点F,交AD于点G,以EF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EF(点P与点A在直线EF的异侧).设EF为x,△PEF与四边形BCEF重合部分的面积为y.

(1)求线段AG(用x表示);

(2)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x的取值范围.

(2008年辽宁省大连市数学中考试题)

评析本题与变例2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变例2的改进,但思维的价值更高.源于△PEF不像例2直接翻折下来那么直观,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画图,结合图形的性质研究分类的范围,思维的含量无疑比变例2大了许多.

变例4如图5,在△ABC中,∠A=90°,AB=4,AC=3,M 是 AB上的动点(不与点 A,B 重合),过点M作MN∥BC交AC于点N.以MN为直径作⊙O,并在⊙O内作内接矩形AMPN,令AM=x.

(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MNP的面积S;

(2)当x为何值时,⊙O与直线BC相切?

(3)在动点M的运动过程中,记△MNP与梯形BCNM重合的面积为y,试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求x为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2008年山东省数学中考试题)

图5

图6

(2)如图6,设直线BC与⊙O相切于点D,连结 AO,OD,则

②当2<x<4时,重合部分为梯形.设MP,NP分别交BC于点E,F.这时,梯形面积可以用平行四边形BMNF的面积减去△BME的面积而得.易

评析本题明显借鉴了变例2的构思,但却巧妙地把圆的相关知识渗透其中,使知识的覆盖面更广,考查也更全面,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唯一不足的是,第(2)小题与第(3)小题之间没有丝毫联系,使学生解答时转弯过多,且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使试题的效度降低.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能与变例3的设计结合起来,即在圆中不是构造内接矩形,而是构造以MN为斜边的等腰直角△MNP,这样第(2)小题和第(3)小题就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可能会更好.

以上4例由于命题者的想法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特点,但最后却都回归到本源性问题,充分体现了课本例题的基础性与重要性.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坚持“例题—分析—解答—变式—演练—点拨”模式进行例题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梯形评析小题
梯形填数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梯形达人
梯形填数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