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
2011-01-29王春玲
王春玲 田 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胃脘痛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证。脾胃虚寒型是胃部疼痛的常见症候,其主症为胃部隐痛,连绵不绝,喜温喜按。为探讨实验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疗效的影响,笔者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收治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两组进行对比研究,每组各3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见文献[1]。60例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5.5岁。其中,胃溃疡患者1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5例,复合型溃疡患者1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3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30,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和病种比较后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口服黄芪建中汤。汤药须热服,服药后宜进食热饮以助药效发挥,同时,可配合饮用红糖姜水或大枣汤。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配合服用法莫替丁20mg,1日2次;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配合服用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片0.5g,阿莫西林胶囊1.0g,一日2次,根治幽门螺杆菌疗程为10d。
1.2.2 护理方法
①两组患者均采用胃痛常规护理,即观察两组患者胃痛的位置、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与寒暖、饮食的关系,记录其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在生活上,患者宜进食易消化的食品,少食多餐,同时,忌进食凉、辣、硬等食物。在心理上,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志影响,树立康复的信心。②实验组根据患者不同的脾胃虚寒型增加以下方法。a.调节情志:胃脘痛由七情内伤而来,它伤及五脏,即思伤脾,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耗伤心神,会影响及脾,脾失运化,胃失和降,食滞内停,气机不畅,产生胃脘痛。而脾胃升降功能的失常不仅影响到患者的脾胃,更会导致其气血阴阳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纳呆、脘腹胀满等症。因此要从调整患者情志精神方面进行护理,使患者对疾病常识入手,减轻其精神压力,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进而恢复正常的脾胃升降作用,减轻病痛。b.饮食调整:饮食有节,少吃多餐,切勿过饥过饱,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患者的饮食应强调热服,不宜贪凉;药物(特别是汤剂)也应温服,以避虚寒之体复感寒邪,使虚寒加重。更应忌食生冷瓜果和凉性食物,少食油腻之品。c.规律生活:患者起居应有规律,谨防受凉,同时注意多休息以固其正气,如能配合气功或太极拳锻炼则更有利于疾病康复。d.针灸疗法:取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取毫针用温针灸以补法,留针20min,每天1次。同时可采用用艾条灸足三里、内关、三阴交,每天1次。
1.3 疗效标准
治愈:即胃痛消失,伴随症状缓解。好转:即胃痛减轻,伴随症状部分缓解。无效:即胃痛不减轻,伴随症状不缓解。所有患者从入院后即开始实行分组治疗护理,2周后分别进行效果评定。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2 结 果
结果见表1。实验组总有效人数为28例,总有效率93.3%;常规护理组总有效人数为24例,总有效率80.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
组别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常规护理组 17 56.7% 7 23.3% 6 20.0% 24 80.0%辩证护理组 22 73.3% 6 20.0% 2 6.7% 28 93.3%
3 讨 论
中医辩证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辨”的关键在于全面观察综合分析求“证”,“护”的要领在于因“证”灵活选择方法,并将多种护理措施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护”促“治”。因此,在中医临床护理中,有“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之说[3],即中医护理不是简单的因“病”施护,而是因“证”施护,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便是本组研究的实质所在。同时,本研究结合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特点及其脾胃虚寒,失于温养的病机来看,治疗应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实验组以辛温的中药热敷胃脘部、温针灸足三里、内关、三阴交、中脘等穴,同时配合进食温补脾胃的食物,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中医情志疗法配合食疗、推拿、针灸等理论,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进行辩证施治,既避免了常规护理中单一、无针对性和无目的性的特点,又充分鼓励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为中医辩证治疗胃痛病积累了丰富可靠地经验。
[1]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7:163-165.
[2]杨玉红,张淑华.胃脘痛的实验[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53.
[3]谢英.胃脘痛的实验[J].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