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2011-01-29邓兴如
邓兴如
(四川眉山市东坡区思蒙中心卫生院中医科,四川 眉山 620000)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过敏等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早期症状轻微,病情常为慢性进行性,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以老年人多见,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采用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较为满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眉山市东坡区思蒙中心卫生院中医科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共100例,所有患者均连续两年以上,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并排除心肺其他疾病引起者。纳入患者临床症见:咳嗽,阵发性或持续性,咳痰,喘息,呼吸困难;查体可见桶状胸,双肺听诊可闻及散在或满布的干湿啰音及哮鸣音,X线检查可见两肺纹理增强、增粗、紊乱,肺气肿时两肺透气度增加。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38~82岁,平均(58.4±14.7)岁,病程3~18年,平均(9.3±5.4)年;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33~79岁,平均(55.8±15.2)岁,病程5~20年,平均(10.5±6.3)年。治疗前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吸氧,止咳、化痰、平喘,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治疗。外贴膏药组成:苏子30g、白芥子30g、莱菔子30g、桔梗30g、川贝母30g、厚朴30g、川芎30g、生甘草30g,将上述药物研磨,加适量生姜汁,涂于5cm×5cm大小的胶布中央。取穴天突、大椎、膻中、双侧肺俞、定喘。酒精消毒后,取涂有药物的膏药贴于上述穴位上,胶布固定。初伏、中伏、末伏、一九、二九、三九的第1~3天,1次/d,每次贴敷时间6~8h,如有明显的烧灼、疼痛等不适可提前揭去。口服汤药组成:麦冬15g、玄参15g、白芍10g、炒杏仁12g、半夏15g、厚朴10g、橘红12g、苏子12g、白芥子12g、地龙10g、丹参20g、葶苈子15g、桑白皮15g、炙甘草6g。感受外寒者,加射干、麻黄;感受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痰热较重者,桑白皮、葶苈子、竹茹;津液亏虚较重者,加生地、沙参;阳虚水泛者,茯苓、桂枝、白术;喘脱者,加炮附子、干姜、五味子。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疗程连服14d。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制定,分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
2 结 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观察组1例患者因失去联系,未能及时复诊而失访;对照组1例患者失访,所有失访者均作为无效病例结果分析。
2.2 2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和84.0%,经统计学检查(χ2=4.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n(%)
2.3 2组复发率比较
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3例,复发率6%;对照组复发15例,复发率30%。两组复发率比较,经统计学检查(χ2=9.756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祖国医学中的咳嗽、哮病、喘证、痰饮范畴。本病病性为虚实夹杂,病位在肺、脾、肾。治疗上发作时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缓解期应以扶正益气,培元固本为主。本研究中治疗组采用口服汤药,麦冬、沙参养阴清肺;炒杏仁、白芥子、苏子、半夏止咳化痰;厚朴、橘红、地龙理气化痰平喘;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平喘;丹参、地龙活血通络,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气养阴,止咳化痰平川,活血通络之效。
慢性支气管炎穴位贴敷,取其缓则治本,以扶正固本为主、促进机体脏器复原、提高机体自身免疫能力,改善肺脾肾功能。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川贝母止咳化痰;桔梗止咳宣肺,并能载药上行;川芎、厚朴理气平喘;生甘草止咳兼以调和诸药;生姜汁调膏外贴,加强温肺化饮、止咳化痰的作用[2]。取穴天突、大椎、膻中、双侧肺俞、定喘,共奏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临床疗效确切。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1.
[2]刘化芊.外贴膏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8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