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应是师生成长的家园

2011-01-27冯发柱

湖北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西陵区校园环境师生

◎/冯发柱

校园应是师生成长的家园

◎/冯发柱

校园,曾经让我们十分尴尬

校园——教师天天工作的地方,学生天天学习的地方。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校园,特别是小学校园,并未给我们留下多少美好的记忆,如同很多公共场所一样,有的是脏(脏兮兮)、乱(乱糟糟)、白(苍白无味)。

1998年教师节,我陪领导到学校慰问教师,走访了一所又一所学校,领导问我:这就是学校吗?如果没有旗杆,如果没有学生,你认为这是什么地方?想一想真难回答,好像破败的小工厂,孤零零的几排房子,墙壁上空空如也;又像放牛场,操场上尘土飞扬,杂草丛生;还像文革时期的“五七干校”,随意而书的标语,几句生硬的口号。

我多次指导学生描写校园,很多学生描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校园,而是理想中的校园。看看孩子们心中的校园吧:“校门口耸立着一个雕塑,用大理石铺垫的基座上,孔子掩卷而思,每天上学,走到孔子像前,我都会想起《论语》中的许多警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对校门的是一条宽阔的校园大道,大道旁是一棵棵粗大的桂花树,树下有一排排小石凳,课间,我们三三两两坐在小石凳上聊天、读书”……太为难孩子们了,校园原本应该如此,而只能存在于孩子们的想像世界中。

校园建设,果真那么艰难吗

这里的校园建设,指的是学校硬件(教学楼、操场等)建设基本到位之后,学校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建设。它属于学校文化中环境文化的范畴,又可叫学校显性的环境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对于学校显性的环境文化建设,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争议。

有人说,学校文化,最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并不重要。这是对文化及学校文化的片面认识。环境文化是精神、制度、行为文化的外显,是对传统文化的提炼和概括,是对新生文化的暗示与指引。从某种程度上讲,特别是从学校文化建设层面考虑,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重要载体。排斥环境文化建设,势必使学校文化建设走向虚幻,最终使学校没有文化内涵。

有人说,校园建设是搞形式主义,校园是供观看的,学校只抓课堂教学就够了,并美其名曰,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我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对教育是怎么理解的,且不说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单说教育资源的开发、运用,盘活教育资源存量,用环境育人,这可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学校内涵发展的应有之意。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最方便、最现实的教育资源。建设校园实际上是在丰富教育资源,怎么就成了形式主义呢?

有人说,校园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学校经费很少无法建设。是的,校园环境建设需要经费,但并不需要巨额投入。宜昌市西陵区有所农村小学——营盘路小学,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师生齐动手,建桔园,造景观,装点围墙,美化教学楼,投入不足万元,校园建设得很美。很多到学校参观的人都认为,这所学校的校园建设很有创意,也有品位。

看来,还是思想观念问题。对校园环境于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有效实施的作用认识不够,将会对怎样建设校园、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研究不力。我想摘录几句有关校园环境与教育的话语,或许对我们建设校园有所帮助:“人才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出来的”“回首我的学校生活,我最难忘的是小学校园里的那棵冬青树,它昂然挺立,四季常青,叫我一生勤奋向上”“我真喜欢我的办公室,书香四溢,一踏进办公室,就有一种学习、工作的欲望”。

用心,动情,建好家园

西陵区从2002年开始,开展了大规模的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着眼于师生的发展,让教师幸福工作,让学生快乐成长。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用心、动情,终极目标是让校园成为师生发展的家园。

突出特色。学校师生及学生家长、社会其他人士共同参与,挖掘学校办学历史,根据学校区位特点,形成环境建设主题,充分彰显学校个性。葛洲坝实验小学因修建葛洲坝水电工程而建,是西陵区唯一一所以葛洲坝命名的小学,80%的学生家长至今还奔波在我国水电工程建设工地上。因此,学校以“葛洲坝水电文化”为主题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刘家大堰小学地处刘家大堰,是以美德著称的明代工部尚书刘一儒的故乡,也是宜昌最早、最大的社会福利院所在地,学校自建校以来,坚持开展尊老爱幼活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然成为校园环境建设的主题。为保证主题定位的准确性,区教育局采取了严格的监控措施,组成专家组,逐校考问,征询师生和学校周边社会人士的意见,师生和学校周边其他社会人士知晓率、认同率达到80%才算通过,否则主题取消。

系统规划。主题确定之后,学校发动广大师生,并邀请相关技术部门进行规划设计:围绕主题建些什么、在哪儿建、怎样建。如滨江小学,其主题是“长江文化”,分四个部分来体现:“长江之景”——以操场四周的围墙为载体,再现长江流域图,反映长江各个节点上重要的自然景观;“长江之情”——凭借教室楼道,反映长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古迹特产、兴衰巨变、历史事件;“长江之歌”——利用教室走廊和教室窗帘,表现关乎长江的名人、名诗、名词、名文、名著;“长江之韵”——在校门两旁开辟专栏,反映长江精神和与此而生的校风、教风、学风。规划设计一般都要经过“总体布局、单体设计、公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上报控规”几个程序。“上报控规”是指学校将成熟的规划设计上报教育局,教育局审定通过后,留存档案室,学校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要报教育局审批同意。

注重细节。校园里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不得随意而建,包括楼梯间、洗手房,包括一块砖、一棵草,师生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去用心打理。漫步校园,给人的感觉不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公共场所,而是家,像是一位细致温柔的主妇细心收拾后的家,像是一名责任心极强的男儿精心打造后的家。比如康庄路小学的洗手房,洗手区外面是一个精心装点的拱门,拱门上下盘着花花绿绿的塑料植物。洗手房里挂着几幅错落有致的书画作品。洗手房外面专门设有洗手台,大理石面板上放有洗手液,还有一盆生机勃勃的花草。面板上方挂着一面镜子,还有一台烘手器。洗手台旁边,设有休息间,几把小藤椅,一排小书架。

增大效应。为了增加环境对人的影响,西陵区各学校努力使校园的一景一物都动起来,活起来。一是围绕特色开发校本教材,通过课程将特色内涵逐步内化为师生的人生追求、行为准则与方式。葛洲坝实验小学的特色是“葛洲坝水电文化”,其精神实质是“敢为天下先,勇于天下强”,学校依此开发了《我爱水电城》系列教材,每个年级学习两本教材,每周一课时。学校组织学生在“四童”(画童画、写童诗、颂童谣、演童剧)、“五小”(当小故事家、做小记者、当小导游、做水电小专家、当小收藏家)、“六探”(名胜探访、名人探询、地质探索、文化探讨、模型探究、科学探秘)活动中,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启迪心智,润泽心田。二是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境互动、人境互为。康庄路小学校园里有处精致的“赏诗园”,学生可以随时到园地里游玩。除此外,学校还组织集体活动,一周一次,安排全校师生到“赏诗园”里谈诗、赏诗。多年坚持,已形成康庄路小学的活动品牌,如“新年诵诗会”“古诗词韵律操比赛”“中华魂国庆歌会”。“赏诗园”里的每个地方,都留有学生的心迹,有小诗,有词语,有抽象的符号,怡情励志。三是组织爱我校园评价活动,让校园留在孩子的心间。每个学校都组建有“小记者团”“小导游团”,每年开学,高年级学生都牵着一年级小同学游览校园,详细讲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所蕴含的意义。每年放假后,毕业班学生都要再游校园,敞开心扉,留言纪念,书写母校。每当有领导或者外校的老师、同学来学校参观,学生都是主角,或采访,或介绍,展示他们眼中的学校。

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西陵区校园环境师生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贺宜昌市西陵区诗词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圆满闭幕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创新成果亮相全国教博会
宜昌市西陵区创新举措开展全民阅读
麻辣师生
宜昌市西陵区表彰31位“美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