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策略

2011-01-25郭拯

物理通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哑铃逻辑概念

郭拯

(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 慈溪 315300)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是否真正落实“过程与方法”,依然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查概念的形成,“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在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第二,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理解新事物,再用数理方法表达概念;第三,在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中运用科学方法,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现以“功”的教学为例,谈谈其中的教学策略.

1 情境感知与体验活动

情境感知与体验活动是物理概念形成的基础.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从为什么引入“功”的物理概念角度展开,让学生在分析、探索中意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生成“如何定义新概念”的物理思考.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包括情境感知、观察分析与提出问题等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感性材料要有针对性,使学生的前概念或初始概念逐步向物理概念转化.

(1)情境感知

1)以生活中的实例逐渐丰富有关功内涵的表述.“在认识能量的过程中,人们……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教学设计中,以教材中的几个实例或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其他实例(视频)为载体进行概念学习的情境感知.

2)情境分析中要把握、提炼三个要素:

第一,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各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发生了变化;

第二,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体会做功的过程是力对空间的累积过程;

第三,通过能量变化与做功关系的普遍性,明确学习“功”概念的必要性.

(2)观察分析

在情境感知基础上,进行物理现象的探讨,为功的内涵理解作好辅垫.如以某学生举哑铃为例,完成演示情境的四个层次.

1)人举着哑铃静止不动;

2)人举着哑铃水平运动;

3)人将哑铃从低处举到高处;

4)哑铃越重或举得越高.

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分析人对哑铃的做功情况.

(3)提出问题

1)以情境感知、观察分析为基础,认识初始概念“功”的基本内涵.思考下列问题:第一,做功的过程需要什么条件?做功跟哪些因素有关?第二,如何定义功?如何正确理解功的初始定义式?以简洁的板画图示,描述上述过程,明确做功的几个要素.

2)回顾复习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功的概念.结合上述举哑铃问题,建立图1与图2情境,分析几种特殊情况下力做功的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相关事例,体会机械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初始定义.

图1

图2

3)进一步辨识功的初始概念,深化功能关系.如,在人举着哑铃稳定后的3 s时间内,尽管学生认为不做功,但还是心存疑惑.“不是说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吗?难道该同学在这3 s内没有消耗更多的能量吗?如果说消耗了更多的能量,怎么能说人对哑铃没有做功呢?”质疑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并从能的角度理解力做功的含义.

再如,如果人举着哑铃,将哑铃从高处移到低处,人对哑铃的作用力对哑铃做功吗?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为负功的理解埋下伏笔,留下悬念.

情境感知与体验活动的目的在于还原概念形成的基础,“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面对原始的问题”,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 概念形成的系统逻辑结构

系统逻辑结构的构建是物理概念形成的关键,是依赖于知识逻辑序列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科学抽象过程.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包括内涵表述;物理意义与数学表征和与原有知识结构的整合、拓展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提升、更改或重组头脑中的已有概念,从而构建内在的知识结构.

(1)内涵表述

“功”概念的建立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运用逻辑和数学的方法,经分析、综合、再抽象建立起来的,实验观察并没有直接作用,它建立的重点是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所以“功”内涵建立的教学可做如下设计.

1)理解初中关于功的表述形式,W=Fl.重点说明l的含义,从物体走过的距离过渡到物体的位移,明确F与l的物理意义.

2)实验演示.用细线斜向上拉小车,使小车在轨道上运动,建立如图3所示的情境.研究在一般情况下,力F与位移l之间夹角为α时,力F所做的功.

图3

3)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力的分解方案或位移分解方案,并放手让学生进行推理,进而得出W=Flcosα.

(2)物理意义与数学表征

功的定义式和计算公式都是用数学公式W=Flcosα来表示,将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是理解功内涵的关键.

图4

1)探讨W=Flcosα数理内涵.以某一具体事例,如教材中的两幅卡通图(图4)中,探讨力F与位移l的夹角α不同时,让学生发现在什么情况下是正功,什么情况下是负功.这样,既熟悉了功的公式又能分析“做功的正负”,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对物理公式的数学讨论.

2)引导学生做小结,使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力F做的功最大,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将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纳入一般情况的结论,使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

(3)与原有知识结构的整合和拓展

功的知识结构包括功率、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在教学中应将功的性质的教学置于其知识结构中,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教材的逐步深入,一一展开.

1)“功是标量还是矢量”问题探讨.功的属性是该节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正确认识功能关系的关键.教学设计中突破该难点采用的方法是先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用归谬法引申论证;最后运用实证加以内化巩固.

如:学生的回答是矢量.

师:你认为功的方向由什么决定?

生:由力的方向决定.

师:如果我规定力的方向为正方向,功的方向也应为正方向,表现为“正值”,是不是?

……

师生共同分析图5情境,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可分析得出功为负值,因此产生疑惑,形成矛盾.此时再设计问题,提示学生回到功的原始定义,从能的变化上认识功的属性.

图5

2)功的正负含义探讨,整合与之相关的物理含义.师生的讨论从功的“+、-”符号的出处切入展开讨论,然后建立实验演示情境:

(a)在气垫导轨上,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运动得越来越快;

(b)在气垫导轨上,小车在与速度反方向拉力的作用下,运动得越来越慢.

分析“力F与位移l方向的夹角α的不同,将对物体运动产生怎样的不同效果”.揭示拉力对小车所做功及产生的不同运动效果.

“功的正负”在公式表面上看是源于夹角的不同,由于夹角的不同,力对物体的运动产生不同的效果,即阻碍或促进物体的运动.功的正负说明的是力做功性质的不同,表示能量转化的方向,并不是代表所谓的“功的方向”.

整合学生以前所学物理量中相关标量的知识,如热量的正负、电荷的正负等都表示性质,又如高度、温度等表示相对大小问题.

3)合力做功的问题.教材采用了直诉的方法(略),通过“做一做”让学生进行证明.教学中若直接按此方案,缺乏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可以在教学设计中以某一具体事例,在应用功的公式解决问题中,发现、感悟、提炼出求总功的方法.

图6

例如,图6情境中,在一个倾角为α的斜面滑梯上有一质量为m的小孩,恰好能沿斜面匀速下滑,已知小孩在斜面上下滑了l.

(a)分别求出小孩所受的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做的功.

(b)小孩受到的合力多大,合力做的功是多少?

让学生发现在一个过程中“合力所做的功与各个力所做的功的关系”,并点明在功的计算公式的推理中,其实已隐含了这一思想,并进一步说明功是“标量”.

4)变力做功的问题.对于W=Flcosα,仅适用于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恒力做功,建议此点可留待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加深.教学的设计,以一个具体实例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如“压缩的弹簧将物体弹出,如何研究该过程中弹力所做的功呢?”

概念的数理逻辑结构建立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学过程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生长”到学生已有的认识上.在生成显性概念知识的同时,也生成了隐性的思维方法.

3 概念教学的科学方法

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形成的同时,必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科学方法的形成.在教材中,或现显性,或存隐性,但更多的是隐性地存在于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中.所以,疏理、把握概念教学的科学方法就涉及到“教材逻辑解构、概念形成的科学方法和教学逻辑中的科学方法生成”等几个层面.

(1)教材逻辑解构

功概念建立的情境感知,沿着初中物理的思路,在对大量机械工作实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具体到一般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能量变化的知识背景中,分析能量变化的原因,从而抽象出功的定义.

(2)概念形成的科学方法

从功的初始定义到数理逻辑结构的建立,教学的情节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路.先分析力与位移同方向,再逐步深入到力与位移成某一角度时的做功探究,其中涉及到两种矢量分解方法的运用.探讨“功的属性”和“合力做功的求解”时,将特殊的情况又纳入一般情境中.在计算式的讨论中充分运用了数学方法;在功的性质探讨时运用了归谬法;在变力做功的研究中,将会用到“微元法”和“化曲为直”等方法.

(3)教学逻辑中科学方法的生成

教学逻辑中的科学方法的生成要适合教学逻辑的发展.如功的两个要素是“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即将位移在力的方向进行分解.而教材在后面定义“功”的过程中,却是用力的分解方法,让人觉得前后似乎不一致.所以,从这一教材逻辑结构的解构,要意识到“位移分解方案”建立在初始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力的分解方案”推证做功的一般式,隐含在其中的是“功是标量”这一属性,即“分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合力所做的功”这一重要思路.

又如,教材引入的“功”的概念并没有很好体现“功是力对空间累积效应”这一思想,这样也就很难说明“功为什么是力与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所以,对做功的过程性分析要逐步渗透,如全过程力所做的功是各分过程所做功的和,乃至于当位移趋于极小时,等于各微元功之和,教学中要理清概念内在的逻辑本质.

“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发展概念”,教学设计要站在科学方法的高度设计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逐步理解中掌握这些科学方法.教师对此不仅应有自主的分析与设计意识,并要以此为纲,引领教学情节的逐步深入,从而达到在建立新概念的过程中,将科学方法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真正落实.

猜你喜欢

哑铃逻辑概念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我给爸爸当“哑铃”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横卧哑铃形Rathke囊肿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