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2011-01-25司义龙
司义龙
辽宁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普外科,辽宁营口 11500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肝胆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1-2]。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3月~2010年4月普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3~75岁,平均(50.2±13.4)岁,80例患者经B超、临床诊断,其中胆囊结石40例,胆囊炎22例,胆囊息肉18例,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45~120 min,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部疼痛,向右肩胛骨放射性扩散及发热、恶心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右肝动脉损伤35例。所有患者依据临床医生术前是否通过胆道损伤因素培训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术前经过胆道损伤因素培训。两组医生和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胆道损伤修复;观察组基本操作同对照组相同,临床医生术前经过严格的胆管损伤培训:首先帮助临床医生建立其高度的责任心,一切从患者治疗出发。通过从生理解剖上加强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的位置关系的进一步学习,在胆囊三角结构不清晰或者粘连的情况下术中应进行造影对其关系进行确定。另外注意术中的盲目止血较危险,应首先进行冲洗,吸净后明确出血部位后再进行准确的钳夹。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x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胆道损伤原因分析
胆管损伤原因主要为术者技术原因、胆囊管或胆管变异、Calot三角解剖不清、胆囊管结石嵌顿、胆总管粘连。见表1。
2.2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胆道损伤修复成功率和中转开腹率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胆道损伤修复成功率和中转开腹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80例患者胆道损伤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损伤原因主要为术者技术原因损伤、胆囊管或胆管变异、Calot三角解剖不清、胆囊管结石嵌顿、胆总管粘连[3-4]。其中①胆囊管或胆管变异主要是患者个体差异,胆囊管或胆管存在先天变异,增加了手术困难度,使胆道损伤发生率增加[5]。②Calot三角解剖不清主要是由于慢性胆囊炎导致炎性介质长期浸润,引起胆囊三角、肝门及十二指肠韧带粘连,使得腹腔镜下术野判断不清,引起误伤。③胆囊管结石长期嵌顿,导致胆囊壁光滑、变薄,手术治疗时电刀操作稍有失误引起胆管壁损伤。④术者技术原因损伤一方面由于术者手术经验较少,另一方面由于术者的责任心不足。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主要遵循4个方面进行,首先控制感染,建立有效的引流;术前对胆道损伤的位置和范围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修复;如果无法修复应及时转开腹治疗。本研究针对上述原因对观察组术者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常规手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手术创伤相对减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胆道损伤修复成功率和中转开腹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损伤的患者应针对胆管损伤的分型、程度,对术者进行严格培训,选择手术技术熟练的术者进行治疗。
表1 80例患者胆道损伤原因分析
[1] 朱江帆.腹腔镜胆囊切除致胆管损伤及其现代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6):407-412.
[2] 刘泽良,凌凯,李清林.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12例处理探讨[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21(4):316-318.
[3] 王炳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损伤[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11(3):155-157.
[4] 何振平.重视腹腔镜胆囊切除并发胆管损伤和肝动脉损伤的研究[J].消化外科,2005,4(3):153-155.
[5] 孙玉堂.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淮海医药,2009,27(3):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