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42例治疗分析
2011-01-25夏烨
夏 烨
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中心卫生院,浙江永嘉 325105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的常见病,传统的疝修补手术目前已经逐渐被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替代,且广泛应用于临床[1]。笔者所在卫生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4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84例腹股沟疝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卫生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6~78岁。其中斜疝67例,直疝12例,复发疝5例。患者合并高血压30例,糖尿病23例,心率失常和冠心病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疝气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治疗组采用无张力修补术,于脐下方行横行梭形切口,充分显露疝囊,将疝囊从疝底切开,将内容物还纳,不能还纳大网膜切除,距脐环外侧0.5 cm处环形切口腹直肌鞘膜后,在腹直肌后鞘于腹膜前间隙向四周潜行游离5~6 cm,缝合疝环处腹膜,将平片放置游离腹膜前间隙,铺平平片并保证补上边缘覆盖疝环约4 cm,并用4-0可吸收线间断固定于腹膜,用1-0可吸收线缝合腹白线或腹直肌前后鞘,逐次缝合切合各层,将脐下缘缝合固定腹直肌前鞘,加压包扎。
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常用Bassini法或Halsted法进行腹股沟管后壁修补[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复发率情况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组应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与对照组传统术式比较,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复发率情况比较
治疗组应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发生阴囊水肿、切口感染及疼痛、术后尿潴留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是20世纪 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方法。随着新型的、 反应性更小的人工合成材料的推出和使用、技术的成熟以及较之传统的张力性修补的低复发率、低并发症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的肯定[3]。
表 1 两组手术观察指标比较(±s)
表 1 两组手术观察指标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下地时间(h) 住院时间(d)治疗组 52.0±1.5 12.0±2.5 6.5±2.5 3.0±1.5对照组 65.5±3.5 19.5±3.0 46.0±10.0 7.5±2.05.13142.464216.12132.6422<0.05<0.05<0.05<0.05 t P
表2 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复发率情况比较[n(%)]
与传统术式比较,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是:①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人工生物材料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设计科学合理,符合正常腹股沟管的解剖和生理,无需广泛解剖分离,操作简单,减少了术中损伤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机会。 ②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仅0.3%~0.4%[4]。③术后无需长期卧床,术后即可下地活动,恢复时间短。④复发率低。⑤手术适应证宽,不仅适用于各种腹股沟疝、股疝以及巨大疝、复杂疝、复发疝和双侧疝外,对于心/肺/肝功能障碍、前列腺增生、便秘等合并患者,即使是老年人也不列为手术禁忌。⑥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又以腹膜前间隙内衬置入改良Kugel 补片最为合理,因为它真正实现了理想的全腹股沟无张力修补,同时还具备微创的特点,适合于所有腹股沟疝。它有可能成为腹股疝的标准手术[5]。
综上所述,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疝修补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适合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和应用。
[1]陈杰. 实用疝外科手术技巧[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6-118.
[2] 胡佃军.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21例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12):218-219.
[3] 郑彬,张华杰,蔡世荣.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评价[J].江西医药,2009,44(6):585-586.
[4] 敖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43例诊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0,8(7):174-175.
[5] 杨传春.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