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45例
2011-01-24潘成德唐明山邹耀兵江思德张建新
潘成德,唐明山,邹耀兵,江思德,肖 静,张建新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1320)
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45例
潘成德,唐明山,邹耀兵,江思德,肖 静,张建新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1320)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丹红注射液)和对照组(丹参注射液)各45例,观察临床症状及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查(TCD)、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其中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后3 d和7 d与治疗前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3 d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7 d后临床症状及血流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短时间内能见效,且安全。
慢性脑供血不足;丹红注射液;血液流变学
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最早由日本医学家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该病症是指大脑整体水平的血流供应减少(每100 g脑组织低于40~60 mL/min)的状态,而非局兆性大脑缺血。长期的慢性脑供血不足可使脑组织产生慢性缺血,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进而发展为痴呆,因此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2]。笔者观察了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90例,诊断均符合日本厚生省循环系统疾病研究班制订的诊断标准[3],其中合并高血压19例、心脏病13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17例,病程2月~18年,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中男 21例,女 24例;年龄 52~78岁,平均(64.8±4.9)岁。对照组中男 23例,女 22例;年龄 53~77岁,平均(63.5±5.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倍通,批号为091160)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丹参滴注液(规格10 mL/支)30 mL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均1次/d,疗程1周,糖尿病患者换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于用药前记录临床症状(头痛、头晕和失眠的程度)和经颅多普勒检查(TCD)、血液流变学检查等各项检查指标。记录治疗组3 d、治疗组及对照组7 d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治疗组于治疗3 d和7 d后,对照组于治疗7 d后复查TCD、血液流变学检查,并对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观察并记录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痊愈为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显效为症状、体征减少不低于50%;有效为症状、体征减少低于50%;无效为治疗后病情无变化或恶化。以前3者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结果见表1至表3。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7例出现皮疹、瘙痒反应,停药后均恢复正常。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表同。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治疗时间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前治疗3 d后治疗7 d后高切全血黏度(mPa·s)6.73 ± 1.54 5.13±1.21△6.82 ±1.49 5.11 ± 1.34△4.46 ± 1.45△*低切全血黏度(mPa·s)15.6 ± 2.22 11.4 ±2.13△15.7 ±2.09 10.2 ±2.15△9.4 ±1.7△*红细胞比积(L/L)0.56 ± 0.05 0.49 ± 0.02 0.54 ±0.04 0.47 ± 0.03△0.41 ± 0.04△*血浆黏度(mPa·s)2.2 ± 0.34 1.9 ± 0.23△2.3 ±0.36 1.8 ± 0.22△1.7 ± 0.13△纤维蛋白原(mg/dL)4.34 ± 0.89 4.02 ±0.71 4.38 ±0.70 4.03 ± 0.63 3.02 ± 0.6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X ± s,Vm/(cm/s)]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日益增多,该现象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会使大脑发生皮质下损害及脑白质缺血、海马神经元变性、脑胶质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可发展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逐渐导致血管性痴呆[4]。同时,它也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一个阶段,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兆[5]。因此,老年患者应重视慢性脑供血不足,及早就诊,及早治疗。
丹红注射液由丹参和红花经现代工艺提炼而成[6],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水溶性丹参酚酸类物质、红花黄色素和红花黄醇酮等。丹参酚和丹参酮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显著降低血浆的血栓烷素A2(TxA2)水平,可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多种原因产生的自由基也表现出较强的清除作用。红花黄色素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而可发挥抗凝溶栓作用;同时可改善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活性物质,增加和改善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防止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7]。
本观察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及高黏滞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脑血供,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且对老年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1]江保卫.长春西汀注射液对老年患者慢性脑供血不足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2):174-175.
[2]王 磊.慢性脑供血不足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4):335-338.
[3]杨任民.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慢性脑供血不足[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5(4):247-249.
[4]李 强.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9,6(3):193 -195.
[5]叶翠莲.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10,16(2):79 -80.
[6]曹向阳.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10,8(3):349 -350.
[7]李 琴.丹红注射液对老年高血压血流变学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3):365-366.
R285.6;R286
A
1006-4931(2011)10-0073-02
潘成德(1980-),男,四川邻水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脑血管疾病治疗,(电话)023-66233689(电子信箱)panchengde@tom.com。
201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