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型铜人像和铜神像(续完)
2011-01-24王福谆
王福谆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9 武当山的明代六甲铜像
湖北省武当山元和观大殿的左右两侧,各站立3尊明代大型鎏金铜像,其名讳分别是:
甲子神将王文卿;甲戌神将展子江;甲申神将扈文长;甲午神将韦玉卿;甲辰神将孟非卿;甲寅神将明文章。
按道教说法,这6名神将都是真武大帝手下的部将,统称为“六甲”[6],但当地人也将这6尊铜像称为“六大帅”。这六甲神将虽归真武帝管辖,但玉皇大帝有时也常将他们和“二十八宿”等一起,派到各处去平息“叛乱”。据传,道教有一种用来除恶驱鬼的“六甲符箓”,就是借用这六甲神将的神力。
元和观内的六甲神像,分立于大殿的两侧,个个都是铜铸立像,像高1.9 m左右,铸于明代永乐十六年(1418年),其中一侧的3尊铜铸神像,见图10所示。这些铜像原供奉于玄岳门前的庵堂内,因殿宇破败,才迁至元和宫大殿内存放的。在全国各地道教宫观中,六甲神像较少,且都为泥塑的塑像,也较粗糙,唯独武当山的六甲神像塑造得最为精美。这6尊神像不仅都是铜铸,而且均为鎏金,每尊铜像都身穿铠甲,作武将打扮,神态威严,而各自的面貌和表情又都不一样,显现出各神将不同的个性。人物的面貌和衣饰,都经过精雕细刻,其造型雕塑艺术水平和铸造技术水平都很高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可惜,各神将手中的武器已经丢失,但六甲本身铜像都完好无损,是明代一组珍贵的大型群雕铜铸文物,为我国古代所少见。
图10 六甲铜像
10 佛山祖庙的明代真武铜像
在我国古代各类大型铜铸神像中,真武帝铜像是最多的,据查,全国现存的古代大型真武帝铜像,共有12尊,其中明代铸造的最少有8尊,除了湖北武当山金殿供奉的明代真武帝铜像和武当山五龙宫玄君殿的明代真武帝铜像外,还有广东佛山市祖庙的明代真武帝铜像;河南开封市延庆观玉皇阁真武帝铜像,铸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2年);北京故宫钦安殿真武帝铜像,铸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北京市白云观真武殿的明代真武帝铜像;陕西省西乡县午子观明代真武帝铜像;上海市白云观真武殿的明代真武帝铜像等,其中,广东省佛山祖庙的明代真武帝铜像,极具特色,和北方的真武帝铜像,形成南北呼应之势。
广东佛山市祖庙,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祖庙的正殿内,供奉着一尊明代大型真武帝铜像,见图11所示。佛山祖庙供奉真武帝铜像,除了受到明朝皇帝崇拜真武帝的影响外,还因为本名玄武的真武帝,原是威镇北方的管水的神仙,故当地人称其为“北帝”神像,意在突出“北帝”是管水的神仙,将北帝供奉于祖庙内,求他来镇治当地的水害。铜像通高为3.04m,宽度为1.74m,质量2.5 t,铸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真武帝铜坐像的造型庄重,神态威严,赤足戴帽,身穿彩绘龙袍,庄严地端坐在龙椅上,一副帝王气派,全身各部分比例适中,纹饰清晰、流畅,说明铜像的造型雕塑和铸造技术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古代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镇,在明代己是南方非常有名的铸造之乡,佛山铸造的铁锅名闻天下,不仅输往邻近省份,还输送到国外。真武帝大型铜像的铸造成功,反映了明朝时的佛山地区,在大型铜像的雕塑艺术和铸造技术方面,也已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图11 北帝铜像
11 泰山的明代碧霞元君铜像
山东省境内的泰山,是我国五岳之首,一直受到历代封建帝王的崇拜和祭祀,所以,在泰山众多庙宇和道观中,供奉着很多古代的铜神像,其中,被尊为“泰山女神”的碧霞元君,不仅供奉的铜像最多,而且,在碧霞祠正殿供奉的碧霞元君铜像最受信徒的崇拜,碧霞元君铜像前的香火,不仅比南天门未了大殿中供奉的泰山主神东岳大帝铜像前的香火旺,也比泰山顶上玉皇观中供奉的玉皇大帝铜像前的香火更旺。在碧霞祠正殿的正中,有一个精美的神龛,其上方高悬清朝乾隆皇帝御书“赞化东皇”的匾额,神龛内,供奉一尊碧霞元君鎏金铜像,铜像高1.75m,最宽处为1m,铸于明代,见图12所示。碧霞元君被尊为“泰山玉女”、“泰山女神”,俗称“泰山老母”或“泰山老奶奶”。在古代,受到皇帝、贵族和众多老百性的普遍尊重,故碧霞元君的铜坐像,铸造得非常精致,供奉她的碧霞祠,是全国最高规格的皇家道观,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高山古建筑群。
碧霞元君铜像被塑造成头梳高髻,戴如意桂冠,衣着阔袖长裙,外穿花边对衽披肩裙,端坐在神座上的救世女神。其两腿正中下垂授带,双手执笏于胸前,而相貌塑造得慈悲善良,又典雅逸丽,风姿俊俏,神情肃穆,所以,泰山女神的雕铸,是非常成功的。女神两旁,各有一尊男装侍女铜像,反映了天宫女神的架式。据《岱览》卷九记载:明“嘉靖朝大内施金拓建,额曰碧霞灵佑宫,万历年修葺,又为慈圣太后禳目眚乃镀金,……祠正殿五楹,中祠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范铜为像。”可见,碧霞元君的铜像,最迟已于明万历年间铸造[7]。碧霞元君的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也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是泰山女神。据传,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始称泰山玉女。宋真宗时,被封为“天仙如玉碧霞元君”,由此得碧霞元君之名。
图12 碧霞元君铜像
碧霞元君铜神像的两侧,各有一陪祀神龛,神龛内也都供奉一尊女神铜像,分别为眼光娘娘铜像和送生娘娘铜像,各高1.73m,作为碧霞元君的陪祀女神。所以,碧霞元君就成为妇女生儿育女的保护神,更是一位为民排忧、为众生造福,深得黎民百性喜欢的母亲神,被称作“泰山娘娘”,老百姓还将她亲昵地称为“泰山老奶奶”。从此,名声更大,超越了泰山主神东岳大帝。信仰碧霞元君的宫观在泰山和各地传布开来,而碧霞元君也成了百性心目中的泰山主神。在碧霞祠大院中的香亭内,还供奉一尊碧霞元君的铜像,但像高只有1m。而在泰山壶天阁北的元君殿内,亦供奉一尊碧霞元君铜坐像,高1.87 m,宽1.25m,是泰山现存最大的碧霞元君铜铸神像。
12 泰山的明代九莲菩萨铜像
山东省泰山红门宫的西院大殿内,供奉着一尊名为“九莲菩萨”的铜坐像,见图13所示。该铜像通高3.4m,宽2.28 m,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铸造,是泰山各宫观古代铜像中最大的铜像,原供奉于泰安城内的灵应宫大殿内,是后来才移到现址。
“九莲菩萨”铜像,其塑造的“菩萨”,可不是佛像,而是一尊女神像。该女神盘腿趺坐于九朵莲花组成的基座之上,高发髻,饰以帔肩璎珞,衣襟、袖口饰缠枝莲花和牡丹。衣纹浑圆流畅自如。双手合掌,面容丰润、娴静,双目微启。将一位慈祥、和善的女神塑造得十分得体,可见铸造工艺之精谌。铜像通体光洁,找不到铸缝和任何铸造缺陷,铸造质量上乘,是明代大型失蜡铸造的产物,属明代大型金属文物中的精品。据传,该铜像是按照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母亲李太后的形象塑造的,李太后笃信佛教,乐善好施,被称为“九莲菩萨”,于是皇室就出资为李太后雕铸了这尊大型铜像,作为神像,供奉在泰山的灵应宫内。
图13 九莲菩萨铜像
在九莲菩萨铜坐像旁,还有两尊大型的铜铸女神立像,图14所示的女神铜像,就是其中之一,该铜像通高2.4m,亦为明代铸造。女神像的身材修长,比例适度,面目清秀、自然,恬静端庄,头戴高冠,身穿长裙,外加宽袖大袍,衣服上所饰的缠枝莲花和牡丹,图案清晰、美观,娜婀多姿,艺术感极强,铸造工艺超然,名为女神,实际是明朝宫廷仕女的写照。这种以明朝宫廷内仕女为样本的青铜塑像,作为我国古代妇女的写实主义青铜雕像,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是非常少见的。这两尊非常优美的女神青铜塑像,不仅艺术水平很高,铸造技术一流,而且,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实在是应该好好保护的珍贵文物,可惜,铜像的手指已折断数根,有损于铜像的整体艺术价值,希望有关部门及早采取措施,切实保护好我国古代这些为数不多的大型铸造文物的精品。
图14 九莲菩萨铜像
13 北京白云观的明代四大天师铜像
北京市白云观是道教全真派第一丛林,现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观内保存了26尊明代大型铜铸神像。在文昌殿中,除了供奉明代铸造的文昌帝君铜坐像和孔子、朱熹铜坐像外,两侧还站立8尊男女官的铜神像,殿外则立有魁星铜像;在真武殿中,除正中的真武帝铜坐像外,还立有“天篷”和“天佑”2尊铜神像;在雷祖殿内,有雷祖大帝等5尊铜像。在玉皇殿内,除了正中的玉皇大帝塑像是明代木雕像外,左右两侧共有6尊铜立像,均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铸造的大型铜像,其中,4尊是天师的铜像,分别称为张道陵天师、葛玄天师、许逊天师和萨守坚天师,其高度分别为1.74m和2.2m,还有2尊是侍臣的铜像,其高度为1.72m,这批铜像的造型和冶铸工艺都很精美。4位天师都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在道教内,他们也被称为真人,而在玉皇殿内,他们就成为玉皇大帝阶前的四大护法天师了。
四大天师以张天师为首,张天师名道陵,是汉代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人),生于东汉建武十年(34年),在东汉顺帝年间(126年~144年)创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在道教中,天师道是创建最早的一个道派,它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组织的产生[8],所以说,张道陵实际上就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伪称老君降命封他为天师,其实是自称天师,从此以后,道教信徒都称张道陵为张天师。而且,其教主地位和天师称号,一直世代承袭,相传到现代。张天师的铜像,见图15所示,铜像高1.54m,站立在高为0.2m的铜座之上,所以,通高为1.74m,铸于明朝万历年间。张天师身穿宽袖法袍,手执玉笏,神情庄严,由于是玉皇大帝御前的首席天师,故铜像是按照明朝重臣的模样,来进行雕塑的,雕塑和铸造技艺都很精湛。
图15 张天师铜像
葛玄则是三国时著名道士,在传授道教经典《太上灵宝五符》过程中,创建了灵宝派。许逊是西晋时著名道士,为道教“尽明忠孝”派创始人。萨守坚是北宋末年的著名道士,他们先后被道教封为“真人”,在玉皇殿里,就都成为玉皇大帝阶前的护法天师了。所以,这3位天师的铜像,和张天师铜像一样,也都是按照明朝重臣的模样,来进行塑造的,手中都拿着玉笏,恭顺地侍候在玉皇大帝御前。不过,许逊和萨守坚的铜像比张天师的铜像要高,其高度都为2.2m,图16即为许逊天师的铜像。从图中可看到,许逊天师的铜像没有铜座,铜像的本身高度就达到2.2m,亦被塑造成一位身穿法袍、手执玉笏的大臣模样,其目光前视,神情庄重,严肃地站立着,好像随时准备听候玉皇大帝的调遣,去进行护法。铜像的各部份造型合理,内外服饰,层次分明,衣纹流畅、清晰,其雕塑艺术和铸造工艺都属一流。
图16 许逊天师铜像
14 石羊镇的清代孔子铜像
云南省大姚县西北的石羊镇,有一座比较大的孔庙,内有一尊清代铸造的大型孔子铜坐像,见图17所示。铜像高2.3m,重约3 t,于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铸成,至今保存完好,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孔子铜像。
在古代,石羊镇是云南省盛产井盐的重要地方,所以经济繁荣,曾经称作盐丰县。在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石羊镇就始建孔庙,到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时,曾大规模扩建孔庙,当时,白盐井人广福、广禄捐资,由提举郑山主持,派人到昆明去,请来杨维伦等工匠,历时9年,终于铸成一尊工艺水平很高的孔子大型铜像,供奉在孔庙的大殿内,不仅受到当地人们的尊奉,而且,引起全省和全国的重视。
图17 孔子铜像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广收弟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学说。当时,虽然未被各诸侯采纳,但其创造的儒家学说,却被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历代皇帝更给予孔子无上殊荣,汉代追封他为“褒成宣尼公”,唐代谥封他为“文宣公”,宋代谥封他为“至圣文宣王”,元代谥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清时更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全国各地都建孔庙,供奉孔子塑像。而且,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还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影响深远。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设立了孔子学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影响更大了。一般孔庙中的孔子像,大多是泥塑或者是木雕的,铜像很少。石羊孔庙内这尊孔子大型铜像,是根据孔子64代孙孔尚琨提供的家藏孔子画像作为兰本,经过精心雕塑和冶铸而成,是我国古代少有的能突出人物个性的铜雕神像。孔子头戴十二旒之冕,手执镇圭,目光炯炯,神态威严,身穿宽袖大袍,端坐在孔庙大殿正中。铜像的造型合理,各部分比例适中,服饰衣纹流畅、清晰,反映了工匠的雕塑艺术水平和冶铸技术水平都非常高超,是我国古代极为罕见的大型孔子铜像,成为古代孔子像中的珍品。北京白云观文昌殿中,也有一尊古代大型孔子铜像,但水平不及石羊孔子铜像高。
15 德丰寺的清代高奣映铜像
云南姚安县的德丰寺,除了供奉佛像之外,竟然还有一尊清代康熙年间,姚州府土同知高奣映的铜铸睡像,见图18所示。睡像近乎真人大小,长度为1.72m,是高奣映晚年自铸的铜睡像,铸造时间大约在清康熙四十年~四十六年(1701年~1707年)之间。
图18 高奣映铜像
高奣映,字雪君,清代云南姚安人,彝族,世袭姚州府土同知职,自幼饱读诗书,是清初有名的彝族文学家,曾著书71部,晚年弃官隐居,著书讲学,收门生100多人。其自铸的铜睡像,形态自然,造型极富个性,是我国古代少见的世俗化写实主义的大型铜铸艺术作品。铜像的冶铸质量也很好,只在下部的长裙上有少许铸造缺陷。铜像呈仰卧状态,头枕酒葫芦,双手搭肩,两眼向上弯曲,形象安详,十分潇洒、自然。铜像上还铸有两段铭文。一段在酒葫芦上:“有酒不醉,醉其太和,有饭不饱,饱德潜呵。眉上不挂一丝丝愁垴,心中无半点点烦嚣。只是一味黑甜,睡到天荒地老。陈华山再来人题词。”并盖上印章。另一段在右脚膝部的衣襟上:“屈子曰:众皆醉,我独醒夫。夫人也,而反是不中山之酒,醉则千千日,不糜盐乎王事,不劳困其肌骨,胸中贮有烟霞,一睡乃逾三万六千日。”铭文后面盖有“雪君”印章。铭文当然是高奣映自撰的,反映这位在乱世中怀才不遇,退隐山林的学者,在晚年时的情怀。
高奣映的铜睡像,本应属于古代铜人像,由于高奣映受到彝族同胞的崇拜,又被置放在寺庙内,也就成了人们膜拜的铜神像了。据说,信徒和游人,如果感到身体那部位不舒服,只要诚心地抚摸铜像的那个部位,就能手到病除。因此,这精美的铜像就被广大信徒和游人抚摸得闪闪发光,特别是铜像的额头、双手、肚子和膝盖等部位,被抚摸得最为光亮。可以这么说,在我国古代大型铜佛像和铜神像中,这尊铜像是和普通老百姓接触最为亲密的一尊铜像。
16 北海公园的清代铜仙承露盘
北京市北诲公园内琼岛的北侧山腰处,有一根巨大的蟠龙汉白玉石柱,其上端有一铜铸仙人像,铜人双手托着一个圆盘,俗称铜仙承露盘,见图19所示。石柱加铜像,通高为5.4m,铜像高为1.6 m,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仿照汉武帝求仙故事特意建造的,放在北海的琼岛之上,既有怀念之情,又可起到点景作用。铜仙身穿古代宽袖服装,犹如古人,面朝北,头顶铜承露盘,并用双手托住,作向天承接甘露的姿态,以承载长生不老的梦想。铜仙承露盘的造型,非常生动,铜仙人形象逼真,各部分比例协调,不仅雕塑艺术水平高,铸造技术也很精良,是清初铜铸艺术珍品。现在,我国很多公园都喜欢用一些人物塑像来装饰园景,其中,铜铸雕塑品尤受欢迎,而这一珍贵的铜仙承露盘,在这方面开了先例,成了我国公园中最古老的铜铸人物雕像。
图19 铜仙承露盘
关于铜仙承露盘的来历,还有一种传说。元初,陕西发现一个铜人,据传,是汉武帝刘彻用来承接露水的遗物。元帝忽必烈命人运至大都,立在琼华岛的东面。到明朝时,嘉靖皇帝也是个妄求长生之人,他听道士说,乾方才是天之门,引露必用天门露,而乾方是西北,于是,下令将铜仙承露盘从东山坡移至西北山坡,就是现在铜仙承露盘的所在地[9]。这种说法的可靠性较低,口头传说的成分较多,还有待有关专家作进一步考证。
在圆明园的绮春园凤麟洲湖西岸,清嘉庆年间,亦曾建有仙人承露铜像一尊,可惜在1860年英法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期间,景点被毁,铜仙承露盘的一段高为2.66 m的石须弥座,在1925年,被移到北京中山公园,而铜仙人像则不知去向。1989年,在原址重建承露仙人景观,则是墨玉石雕仙人像了[10]。
17 我国古代大型铜神像的铸造
我国古代大型铜神像的铸造,和古代大型铜佛像的铸造相似,都是采用泥型(陶范)铸造和失蜡铸造两种传统的铸造生产方法,由于泥型铸造比失蜡铸造的成本低,所以,一般的铜神像都采用泥型铸造,尤其是地方上的铜神像,基本上都用泥型法铸造,而造型复杂或要求高的铜神像,特别是和皇室有关的大型铜神像,则用失蜡法铸造,例如:现存明代铸造的武当山宫观中的真武帝、水、火二将、张三丰等大型铜像,都是古代失蜡铸造的实物例证。由于是大型铸件,故不管是泥型铸造,还是失蜡铸造,在生产过程中,都常常采用地坑造型的工艺方法。由于“古代大铜佛”一文,已对古代大型铜佛像的铸造作了介绍,完全可以作为大型铜神像铸造的参考,故本文就不再详细叙述了。
[1]四川省文物委员会,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9(5):5-13.
[2]田静.秦铜车马[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45-154.
[3]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顾军,朱耀廷.古代仙山道观[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谭德睿,陈美怡.艺术铸造[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87-88.
[6]马书田.华夏诸神(六丁六甲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7]崔秀国.泰岱史迹[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7:118-119.
[8]郭树森.天师道[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9]魏开肇.北京名园趣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0]张恩荫.圆明园遗址公园[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66.
(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