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弟子规》阅读笔记(三)

2011-01-18郭文斌

山花 2011年11期
关键词:弟子规

郭文斌

《弟子规》阅读笔记(三)

郭文斌

爱的教育

世界上只有一个人

《弟子规》还是爱的教育。“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孝悌谨信爱仁文,七个根,事实是一个根,那就是爱。孝是爱父母,悌是爱兄弟,谨是爱品格,信和仁是爱他人,文是爱的方法和途径。

“凡是人,皆须爱”,为什么?因为“天同覆,地同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正是全息理论所讲的。

什么叫全息呢?专家作过如此描述:

比如一张照片,里面有一个人像,如果我们把这张照片剪成两半,从任何一半中我们都能看到原先完整的人像,如果我们再把它剪成许多许多的碎片,我们仍能从每块小碎片中看到完整的人像,这就是全息照片。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现代物理学中有一个概念“超距作用”,就是指任何两个粒子,无论互相距离多远,只要改变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立即改变。

全息理论之父玻姆用鱼缸里的鱼来做实验:在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中放进一条鱼,用两台相互垂直的摄像机观察鱼的活动,然后把图像直接在两台电视上播放,他看到电视上的两条鱼在分别作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如果其中一条鱼的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的状态同时改变。玻姆以此解释“超距作用”——

两个粒子应当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的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逻辑关联,而实际情况是,两个粒子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的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因此,“隐秩序”极有可能是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可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是一个包含着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

由玻姆所构想的宇宙本体论可知,我们肉眼直接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独立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整体的一个投影,我们由于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而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个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

李雄伊作品·22

生物学家张颖清教授创立的全息生物学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胚胎学观点看,由于在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分化为体细胞的过程中,DNA经历了半保留复制过程,所以体细胞也获得了与受精卵相同的一套基因,它也有发育成一个新机体的潜能。这在植物界表现得十分明显,如在吊兰长出软藤的末端或节枝处,可以萌发出一棵棵完整的植株。又如切下一块长芽的马铃薯,便可培育出一棵马铃薯。而更有力的证据是用胡萝卜的一个分离细胞或细胞团成功地培养成一棵胡萝卜植株。在动物界也可发现许多证据,如出芽繁殖。全息学说认为,每一个机体包括成体都是由若干全息胚组成的。任何一个全息胚都是机体的一个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单位,或者说,机体的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部分,就是一个全息胚。在每个全息胚内部镶嵌着机体各种器官或部位的对应点,或者全息胚上可以勾画出机体各器官或部位的定位图谱,全息胚犹如整体的缩影。这些对应点分别代表着相应的器官或部位,甚至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处于滞育状态的器官或部位。在全息内,各个对应点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但是每一个对应点的特性都与其对应器官或部位的生物学特性相似。也可以把全息胚看作是处于某种滞育阶段的胚胎。这也是足疗、耳针治疗全身疾病的理论依据。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道理。

弦理论也指出,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物质,只是一种类似于琴弦的震动。那么这个震动从何而来?现在大家都在争论。其实老祖先已经讲出来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世界是从哪儿来的呢?世界是从“本性”来的,这个“本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孔老夫子当年把他人生体验精华中的精华作为秘诀衣钵性地传给他的得意门徒曾参,说:“参,吾道一以贯之”。通常我们给学生讲“一以贯之”这个成语的时候强调的重点是“贯”,就是做事要彻底持久,但是请注意,孔老夫子在这个成语里面强调的重点是“一”。“一”是什么?就是老子也讲不清楚的那个东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它讲的是什么呢?性,本体。既然世界的本质是“一”,那我们大家都是“一”,不是“二”。既然是“一”,不是“二”,那就意味着你是我,我是你。所以我爱你,等于爱谁呢?爱自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确实要“凡是人,皆须爱。”

孔子走出教室,其他的学生就围住曾参,说,师兄啊,刚才老师给你吃什么偏分饭呢?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换了一个说法。这个“忠”,如果我们细心琢磨,非常有意思,“最中间”的那个“心”。在我理解,就是不左不右的那个心,没有污染的那个心,就是刚刚出厂的杯子,没有被污染的那个杯子。其实就是我们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性。

什么是恕?“如”下“心”,什么意思?就像你的心,将心比心。“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让别人做一件事,先问问自己愿意不愿意做,如果自己不愿意做,那就别让别人做。从这个意义上讲,孔老夫子讲的东西深奥不深奥?一点不深奥,他讲的全是常识。“忠”和“恕”其实是爱的两个方法论。我们为什么要爱人呢?因为“忠”,大家的本体是“一”,是相连的。为什么要“恕”?将心比心。“恕”,就是讲这个。当你想到刀子从我们的身上划过去是不愉快的,那么你就要想到,刀子从羊羔、鸡、鸭的脖子上划过去也是不痛快的,这就是“恕”。

《弟子规》是一个比量境界。“凡是人,皆须爱”。并不意味着凡是物,勿须爱。人也要爱,物也要爱。东方传统视世界皆为有情,皆须爱。

李雄伊作品·31

通读《弟子规》,我们会发现,作者虽然没有明说我们要去爱物,但却通过字里行间告诉我们: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当你把衣服理解成生命时,你的心里多了一个生命。

当你把几案理解成生命时,你的心里多了一个生命。

当一个人的心里装着无数生命时,他的生命也升华了。

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先生从世界各地采集水样,把它装在两个不同的杯子里,给一杯水说“我爱你,我感谢你”。给另一杯水说“我讨厌你,我恨你”,然后拿到冰箱结晶,拍照,发现说“我爱你,我感谢你”的那一杯水的花纹特别好看特别漂亮,另一杯水则相反,很丑陋。他从科学的角度证实了中国古人的理念,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凡是物,皆须爱”。你爱它,它回报你的是漂亮。水是这样,粮食肯定也是这样,包括一草一木,包括山河大地。所以我们现在无限度地去开采挖掘其实是不懂这个道理,山被无限度地开发,它也会疼痛。粮食、水,你把它浪费掉的时候,它也会伤心。

“子钓而不纲,弋而不宿。”

李雄伊作品·23

不幸的是,圣人讲的“钓而纲,弋而宿”,却成了现代人的经济策略,因为只有“钓而纲,弋而宿”人们才能获得利润最大化。谁都知道“钓而纲,弋而宿”的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失去可“宿”之地,那就是《2012》描述的情景。那么,在大灾难来临之前,我们该做些什么?

美国气候科学家预测北极在2012年夏天开始融化,现在全球非洪即火,非旱即震。如果人类再不反省,克己复礼,《2012》讲述的情景将不再是电影。有人统计,人类每年要吃掉4242亿只动物,也就是我们每天要吃掉12亿左右。且不说夫子讲的忠恕之道,我们单看饲养动物给气候造成的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6年底报告:饲养牲畜是造成气候变化的最大元凶。世界观察研究所(WWI)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每生产1公斤肉类,排放36.4公斤的二氧化碳。牲畜和它们的副产品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世界总排放的51%。世界上甲烷排放的37%来自牲畜,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倍。

2010年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文艺界知名人士姜昆、韩美林、郁钧剑三位委员在李玉玲委员提出的一份“低碳生活、每周一素”提案上联合签名,表示支持餐饮行业大力推广素食,倡导全社会通过饮食上的变革为节能减排做贡献。

如果所有中国人一周吃素一天,将减少温室气体二亿八千六百万吨。

减少牲畜养殖提倡素食是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更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还是培养一个孩子的爱心的主要途经。

一个小女孩的妈妈买了一件狐皮大衣,却引起了这个小女孩的伤心,因为她在书上看到一个母狐狸每次要产五到八只小狐狸,于是,她画了一幅画,一群可怜巴巴的小狐狸跟小女孩说,因为你的妈妈穿了狐皮大衣,我们才失去了我们的妈妈。这幅画参加国际儿童环保绘画比赛,使大家感动不已,组委会用它印制了海报,上面写了一行大字:“你们的妈妈穿狐皮大衣,我们却因此失去了我们的妈妈。”

同样,我们可以推理,一个从小嗜杀成性的孩子,长大后,难保他不会杀人,更不要说让他有一颗同情心,爱心了。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是两项改革。前者,把麻布做的礼帽改成丝来做,这个孔子接受了,因为它节俭。后者,把在堂下给君主行礼改为在堂上,孔子没有接受,因为这个没必要节俭。想到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改革,人事的改革似乎越来越简单,但对自然的索取却越来越繁复。一切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代价是不方便自然和环境。换句话说,现代的改革,都是想着法儿向大自然榨取可供人们挥霍的东西。说穿了,一切都是为了方便我方而设计对方。

把目光折回来

“凡是人,皆须爱”。只有把握了这样一个总原则,我们才能做到“勿谄富,勿骄贫。”你就不会看见富翁非常欢喜,看见乞丐十分讨厌。“凡是人,皆须爱”啊;你才会“人有短,切莫揭”,为什么呢?因为你揭他的短,就是揭自己的短,因为我们本来是一体嘛;相反,你会去“道人善”,因为“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它是相连的;你才会明白“善相劝,德皆建。”你劝他改过,就是帮助你自己呀;你才会明白为什么要“凡取与,贵分晓”。

李雄伊作品·34

你才会明白“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是《弟子规》精华的精华。

舜帝的父亲、继母和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父亲与象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二十四孝从舜报怨开篇,真是再高明不过,因为一个人要拿到爱的满分,报怨是必须完成的功课;同样,看一个人是否真正拿到了爱的满分,报怨是试金石。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明白释家为什么要强调以德报怨,而非以直报怨,更不要说以怨报怨了。

王祥幼年丧母,继母朱氏多次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是父母患病,他却衣不解带地侍候。更加让人感动的是,三九寒天,继母却偏偏想吃活鲤鱼,王祥二话不说,到河里解衣卧冰,居然使冰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我不愿意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因为解衣卧冰是否能够让坚冰融化,这本身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王祥的心里,已经没有冰。

因此,他能够在隐居二十年后,还官至太尉。

为什么要“恩欲报,怨欲忘”呢?因为报恩意味着你进入顺,进入信,回到诚,回到源头。为什么要“怨欲忘”呢?因为那个怨从根上说是自产的。如果略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我们就会明白一个道理,相应,那个怨,本质上是我们内心的一个相应。

古人说,遇事不得,反求诸己。就是遇到麻烦事,一定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但是现在大家全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如此,我们就再不要埋怨老公不好,太太不好,我们一定要把目光折回来,首先打量自己。一个怨产生了,一定是我们内心已经有一个怨,它是对等的。按照全息理论,确实这样。你的心中一个念头产生,这个念头在所有人的心中都会有投影,这是全息。为什么善有善报?因为你的一个善念产生,发出去的是一个念头,反馈回来的是难以计数的念头,世界上有多少对象物就有多少念头,有多少接受者就有多少的反馈,这是大赚啊,大利息啊,真正的一本万利。

这时候你会发现,古人为我们创造的快乐方法论真是太好了,报怨,无求,随缘,忍辱。前面讲过,“十二连跳”的那十二个孩子,如果忍辱的功课及格,就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如果报怨的功课及格,同样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更不要说随缘和无求。

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的闵子骞,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待他如亲子。

李雄伊作品·36

我们可以断定,假如闵损是富士康的一位员工,他肯定不会以一跳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也可以断定,如果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闵损的那种环境里,他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青年,要么大闹天宫,要么离家出走,要么会负气轻生。

这几年我接受过太多的倾诉,大多是抱怨,不是抱怨老公,就是抱怨妻子,或者抱怨孩子,或者抱怨同事,很痛苦。我对他那么好,我恨不得把我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但他怎么就那么叛逆?我说,错了,错在你是带着一种有求心去做父母的,你越有求,孩子越是叛逆。孩子说,哦,原来你对我好是为了让我将来养老啊,为了我给你考高分争体面啊。孩子的叛逆,恰恰来自父母。

怎么办呢?自己先按古人给我们总结的这四条去做,然后把它传授给孩子。

忍辱、报怨、无求、随缘。只要一个孩子略略懂一些,他就会快乐一生。想想看,一个人能在报怨中体会到快乐,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让他不快乐呢?一个人能够从忍辱中体会到快乐,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让他不快乐呢?别人打我的时候我快乐,别人骂我的时候我快乐,别人冤枉我的时候我快乐,别人陷害我的时候我快乐,等等,那你就会觉着这个世界就是天堂啊。

因此,从抱怨到报怨,从有求到无求,从反抗到忍辱,从算计到随缘,这既是一个人完成人格的必由之路,也是寻找安详和快乐的必由之路。

而当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无求,就会有一个“大有”诞生。

一位作家讲,他的灵感大多来自两处,一是厕上,一是阳台。一直在想为什么?后来明白,厕上无贪。人在进食时有贪意,厕上没有,因此容易进入定。去阳台肯定是在劳累之后,为了放松,自然是一种无功状态。前者无贪,后者无功,本质上都是无求状态,灵感才来。

灵感如此,命运就更不用说了。

惜是爱的别名

人类以滴计水的时代快要到来。

许多城市提了水价,我赞成,再高一些都可以。但是这个水费不应该由自来水公司来收,而应该由制造水的那个公司来收,这个公司的名字叫慈悲。造化创造了地下水,是为了让人们饮用的,但是看看现在,人们都在拿水做什么。现在商家大赚,其实赚的是水的钱。如果没有地,房地产商没有一家能够赚钱,如果没有水,企业没有一家能够赚钱。可是,有几家商人想过报答一下大地,报答一下水?

如果按照现在的挥霍,人类以滴计水的时代终将到来。终有一天,人们会花一块钱去买一滴水。2010年春天云南的一些地方,差不多就是这种情况。可能没有几个人静下心来想想,这是为什么?

现在,除了大量的工业用水,建筑用水,生活用水浪费也是惊人。宾馆里,人们的一泡尿可能不到一公升,但是手指一按,却有差不多十公升的水陪葬。城里人每天要冲澡,一次用掉的水,一些缺水地区可能够一年用,各种各样的洗浴城更不用说。可能没有谁想过,大地是一个循环体。现在,据报道差不多有一半地下水被污染,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另一半其实也被污染。

人们喝着被污染的水,将是一个什么情景?

拉动消费的主体是住房,消费住房看上去是房子,其实是资源,而且用在住房上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当几十米的水泥柱打向土地,作为耕地的土地已经永远死去。水泥是土烧制的,当一栋摩天大楼从地而起,意味着几座山永远死去,同时意味着地球上多了无数立着的尸体,拌着钢筋的水泥、砖、石灰。

因此,消费的终端是大地,说穿了是地球。

其实是整个空间。烧制水泥要排放污气污水,付出代价的是空气和河流。

炼钢需要电,发电需要煤,而煤是大地母亲的血肉。

为了拉动消费,我们需要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粮食,阅读被污染的文字,忍受被污染的心灵带来的焦虑。

由此推论,我们最终在消费自己。

发明消费刺激生产理论的那个美国人无疑是一个恶魔。刺激消费是一个深渊,只能加速人类的灭亡。因为消费的终端是资源,是大自然,是地球。按照人类现在的消费模式,地球到底能够存在多少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由此,我们再来吟诵“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就会有新的体会。

生命就像一次刺绣

细想起来,生命是由无数的缘分组成的。

生命的奥秘说穿了是缘分的奥秘。

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讲到缘分,就会想到一些大事、巧事、奇事、趣事。

其实不然。缘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是时时刻刻。

这一世,你生在中国,没有生在美国,这是缘分。

这一世,你和甲喜结连理,而非乙,这是缘分。

这一世,你是医生,不是老师,这是缘分。

这一世,你是厅长,不是部长,这是缘分。

这一刻,你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这是缘分。

这一刻,你突然想起一个故人,这是缘分。

这一刻,你完成了一次呼吸,也是缘分。

这一刻,你喝了一口水,同样是缘分。

……

在我看来,缘分是“后不再有”的代名词,也是“永不再来”的代名词,它是一个特定的时空点,如果错过,就永不再来。比如初恋,对于这一世的这一对,它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永不再来的。时间、地点、感情,凑巧,初恋的缘成熟了。现在,我们后悔当初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想再来一次,不可能了。

同样,我们在大街上碰到一个陌生人,如果当时没有给他报以微笑,想再来一次,也没有可能了。也许你会想,接下来我还可以碰到无数的陌生人,我还可以对他们微笑啊,不错,但在那个特定时空点上对那个特定人的特定微笑则永远成为遗憾。

学生在课堂听课,如果在老师讲某句话时他走神了,那么属于这个特定时空点上的“听”就永远错过了。你或许会说那我下课后还可以再问老师啊。不错,但是下课后老师再也无法回到当时的状态了。而且,当你下课后再问时,又把课间那个时空点上的“缘分”挤掉了,一个错变成两个错。

李雄伊作品·39

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讲的就是缘分。

如果我们懂得了缘分,就会发现,生命就像一次刺绣。

一件“绣”,看上去是“绣”,本质上却是一针一线。无数的一针一线连缀在一起,便成了“绣”。这个一针一线的“一”,其实就是“无数”,或者说,这个“无数”,其实就是“一”。

当下就是一切,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如果缺了其中的任何一针一线,就没有这个“无数”。

这些缺下的“一针一线”,就是玉的瑕疵,就是堤的漏洞,就是生命的病。

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生命是一次刺绣,才有珍惜可言,才有敬业可言,才有爱可言。

当我们把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缘分视为后不再有,我们自然就懂得珍重。

珍重,因为珍,所以重,因为对于生命来说,每一个来到我们面前的缘分,都是宝贝。

真正的宝贝是缘分。

为此,懂得惜缘的人,善于惜缘的人,成了这个世界上的首富。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惜缘呢?

回到现场,只有回到现场我们才能抓住缘分的根,或者说是缘分的心。

纯粹的回到现场便是自在,不容易,需要我们把所有的“非现场”放下。打个比方,一粒米来到我们面前,可是我们却在闲谈状态下把它吃掉,连一粒米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这就是“非现场”进食,我们和一粒米的缘,就永远错过了。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我一直沉浸在吃的现场中,那不就意味着我和闲谈错过了吗?

这就需要我们来讨论一个词,本分。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是本分。

上班时工作,下班后休息,这是本分。

如果我们吃饭时睡觉,睡觉时吃饭,那就是非分。

如果我们上班时休息,休息时上班,那就是非分。

尽到本分即是善。

可见,尽到本分需要一种高度的警觉,因为人有惯性,稍不留意就会滑脱。

比如说,现在应该是处理公文的时刻,但是我却把网站打开,点击了一则娱乐新闻,而且不防就一两个小时过去了。那么对于这天的这个时空段,我没有尽到本分,恶便发生了。那么,我们拿到的这一时空段的工资,就成了非分之得。

现在是上课的时间,但是某个学子却在宿舍睡大觉,那么对于这个学子来说,他没有尽到本分,恶便发生了。对于他来说,这天的衣食用度,就是一个欠账,就是非分所享。

而非分意味着不吉祥,因为它不对等。

生命就像一次刺绣,每一针都不能落下,每一针都不能错误,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守本分,在现场。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讲的就是这个姿态。

李雄伊作品·41

这个警觉需要在细节中训练。古人为了让人们回到这个警觉中,给人们创造了许多方法,比如早课,就是提醒我们进入警觉。比如晚课,就是让我们检查今天是否在本分中度过,在现场中度过,如此天长日久,就是养成。

一个人的“成人之美”,就这样发生了。

爱在恕中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中有“恕”,他就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因为假如儿女呼,父不应,儿女求,父不准,儿女心里会很难过。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中有“恕”,他就会“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因为自己冬天不愿意被冻着,夏天不愿意被热着。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有“恕”,他就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因为自己不愿意在放学回到家时,迎接自己的是一个冷冰冰的空屋子。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有“恕”,他就会“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因为自己喜欢做的事被父母阻止,自己会不开心。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有“恕”,他就会“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因为自己病了,希望父母陪在床边。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有“恕”,他就会“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因为粮食来到我们面前,是用一生跟我们赴约,假如我们满腔热情地走了好远的路去找一个朋友,他却连面都不见,你是一个什么心情?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有“恕”,他就会极力避免“德有伤”,因为父母在社会上活得光彩自己也觉得光彩,父母活得不光彩,自己也不光彩。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有“恕”,他就会“凡出言,信为先”,他就会“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他就会“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他就会“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因为自己不希望别人这样待我们。

至此,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夫子的衷肠: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在射箭和驾车二者之间,孔子选择了驾车。

一则驾车是非暴力,二是驾车事关方向。其实这句话是孔子关于人生理想的一个隐喻。他告诉人们,驾驭大局、带给人们一个正确的方向比射击难,比杀人难。驾驭之人首先要知晓目的地,否则就会带错路,甚至把人们带到邪路上去,带进死胡同去。

其实孔子一生所做的,就是教给世人一个正确的方向,告诉世人一个正确的道路,那就是“仁”,就是爱。

孔子为什么不选择射箭?射箭的技术再超群,也是伤人之术,也是伤仁之术。因此他不愿意选择,尽管他的射术很高超。

敬的教育

《弟子规》整篇都是在讲敬。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是讲敬身。

李雄伊作品·42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是讲敬德。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一大段是讲敬长。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是讲敬物。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是讲敬书。

它要求我们对待万物要有一种敬的姿态。

其实我们都在时间之外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弟子规》把对时间的珍惜放在“谨”的教育首位,真是英明,一切“惜”本质上都是对时间的敬畏,而敬畏时间的最好姿态是进入时间,“谨”这一节讲的就是如何进入时间。

人们之所以忽视时间,是因为时间过于和蔼,过于大方,过于从容,时间的本质是大方,是从容。

时间也有严厉的时候,那些死而复生的同志,可能会对时间有过体会,还有考场上的学子,还有情场上的恋人。但是我们一旦从这些特定的情景中出来,就把时间忘在脑后。因此时间不得不制造一些特定的情景,慈悲地提醒一下这些忘性太重的人们。

放下是进入时间的一道门。事实上真正的放下本身就是进入时间。老子讲无为,他的本意就是规劝人们进入时间。无为是放下那些和时间无关的东西,进入时间就是大有为,因为时间本身就是意义,而且是唯一的意义。

刚刚从睡眠中出来的人还在时间里,但是当第一个念头冒出脑海时,时光被遮蔽了,或者说时间被挤在身后。马上要进入睡眠的人在时间里,可是当人一旦进入睡眠,时间也随之睡眠了,时间的清泉在“休”和“息”之间流淌。

古德之所以倡导人们用减法生活,就是为了让人们进入时间,因为生命的屋子里堆积的东西越多,属于时间的空间就越小。

沿着呼吸可能走进时间。事实上呼吸本身就是时间,它是时间的花朵,一呼一吸之间,一朵花在盛开。我们的生命中每一分钟都有无数的花朵在盛开,但是我们却视而不见,我们只有在累了的时候,在供氧不足的时候,在大口大口出气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呼吸。喜欢游泳的同志可能对呼吸的体会更加强烈,但是可能没有一个游泳队员意识到当他从水里伸出头来,张口呼吸的时候,那其实是从时间中借了一口生存的理由。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细心,就会发现,在深长的呼吸中间,有那么一个“零点”,那就是时间金山露出来的一角,当我们能够把握那个“零点”,就会渐渐看到时间的本来面目。

它是死,也是生;它是死的,也是活的;它是动,也是静;它是动的,也是静的;它是无为,也是有为;它是一,也是亿;它是一个巨大的安详体。

一个人只有进入时间,才会进入味道。如果我们和时间错过,事实我们已经和真正的“吃”错过,人之所以要每日三餐,并非因为能量的需要,而是造化让我们通过它进入时间。人们太马虎了,因此造化需要不可或缺的吃来“哄”人们进入时间。

其实吃并不能带给人们能量,真正的能量是时间。

李雄伊作品·43

人们错过了时间,本质上是对能量的浪费,或者说是辜负。因此,古人让人们在沉默中吃饭,事实上是对时间的礼敬。可是现在的吃场却成了斗闹场、情场、游戏场、玩场、生意场,时间很生气。时间一生气,人们的胃就出问题。因为时间不在现场的吃是“不熟”的进食,饭菜没有熟,吃下去会生病。

如果我们一时无法从味道中进入时间,我们可以让自己把一口菜咀嚼十遍、二十遍,然后下咽,这可以机械地帮助我们进入时间。人们更多的时候在狼吞虎咽。为此,地道的茶道就成为一种善,它通过唤醒人们的舌蕾,唤醒人们对时间的感受能力。“品”是三个口,意味着我们只有把口细分,再细分,我们才能进入“品”。

一个人只有进入时间,才会进入行走。古人能够日行千里,夜走八百,那是因为古人御时间而行。以时间代步,因此可以日行千里,甚至不行也可以千里。

我愿意相信古人会穿墙而过,因为对古人来说,时间活着。

时间和空间在“根”上是相通的,彻底的时间没有障碍。

和谐是进入时间的另一个通道,因为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巨和谐。

时间的另一个名字叫慈悲。为什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因为善行是时间的存折。换句话说,时间的账户上没有别的,只有善。

水之所以能够解渴,是因为水是液体的时间。水之所以能够洗涤,也是因为水是时间。只有时间能净。时间躺在清净里。

偶尔的痛疼是一种关怀,它来自时间,是时间对你的提醒,提醒你该回家了。

时间是我们唯一的故乡。

清晨窗外的鸟叫其实不是鸟叫,而是一群时间的孩子在吆喝时间,赞美时间,提醒你留心时间。这么说吧,是时间让他的孩子手持杨柳,蘸了时间的露水,往你的心上滴洒。因此,当你听到每一声鸟叫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它是无谓。那才是我们应该用心珍藏的一粒粒如意种子。

爸爸妈妈!现在,你的小孩如此呼唤你,你开心极了,为什么?请注意,这不是孩子的呼唤,而是时间变了一个花样让你体会它。还有爱情,包括性,都是时间给他的孩子的慈悲。

因此,游戏爱情,游戏性是不招时间喜欢的。如果你不能在爱情和性中体会到“真”,那你已经和时间错过。

错过是罪。

心脏为什么会跳动?它的原油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

金子是诚实的时间,玉是诚实又滋润的时间。

反季节菜之所以会吃死人,是因为它是反时间。速成鸡之所以能够吃死人,同样是因为它是反时间。

粮食是时间颗粒,浪费粮食就是浪费时间。粮食之所以能够比肉更能够存放,因为粮食是自然的时间。流水之所以不腐,因为流水是活的时间。太极之所以会让人健康,因为太极接近时间。股票之所以会杀人,是因为股票是投机的时间。

春种秋收,是时间的成长。但是现代人整天想的是早种晚收,一天长成的菜和一年长成的菜,包含的时间自然不同。

种子是埋伏在果实里的时间,餐饮之所以能够给人精神,正是时间的供给。

树是生长在大地上的时间,砍伐倒一棵树,本质上是砍倒时间。

污染环境同样是污染时间。

而死,则是时间的收回,或者说回收。

为此,《弟子规》在“谨”这一章首讲时间,真是慈悲到家。地道的“谨”,就是认识时间,进入时间;地道的珍惜,就是进入时间;地道的爱,就是进入时间;地道的诚信,也是进入时间;地道的顺,也是进入时间;因为时间是“性”的果汁。

房子并不是大的就好

现在,我们在计算房子的成本时,常常包括地价、造价加税收,其实不对,我们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构成,那就是空间。这个空间是谁的?既不是国家的,也不是地方的,更不是房产商的,当然也不是持有房产证的这个主人的,它是属于安详的。有空间,就有空间里的空气、光线,当然还有许多我们看不见的空间中的“空间”,这些东西,它们没有向我们收取任何费用。就是说,我们在无偿地使用它。而它们恰恰是无价的。既然是无价的,就意味着它是金钱无法买得起的,因为它不是商品,它是一个巨大的慈悲和馈赠。

因此,人的最大感恩应该是对空间和时间的感恩,是对这个无偿馈赠的感恩,能够和这个时空对话的,只有感恩,买卖靠不到边上。

因此,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富翁,也没有产权。

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房主都是债主,这个债,我们是无法还清的。因此,朱子在教导儿子时说,“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他肯定看透了其中的秘密。

李雄伊作品·45

李雄伊作品·44

如果一个人的奉献和享用不对等,这房子就要给你找事儿。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住在小屋子里平平安安,到了大屋子里就要出事。

在民间,农民要用一块地作为宅基地,是要做一个庄严的仪式的,退土方安土神的仪式。仪式之上,农民会如此请求,土地的主人啊,请你把这块土地让给我,让我暂时居住,我当感恩。当时以为是迷信,现在看来太有道理了。当一个人只有真正理解了土地不是人的,他才能善用土地,他才能按照安详原则使用土地,他才不会把土地变成自己赚钱的工具。而现在,人们在大片大片开垦土地的时候,是否做过这个仪式?这个仪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敬畏。如果空间和时间收取它的版税,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做得起房地产生意,没有人买得起房子。

如果我们稍稍走进传统文化一步,就会发现,古人对空间是有着高度的敬畏的。所以,时间和空间,我们不要把它简单的理解为是一个无所谓的东西。我们一定要记住,它是生命力,它是资源,是值得我们敬畏的东西。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你去给孩子讲珍惜粮食,珍惜水,珍惜资源,他才能理解,才能接受。

为此,古人把房子叫安心福地。就是说,如果你住在这里心不安,那就不是福地。

无限度地占有空间是最大的奢侈,也是最大的危险,因为空间是公共的。这个房子内的空间看上去为我所有,其实不然。空间人神共用。因此为什么有些人刚一搬进大房子家里就出事,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我们消受不起。

这也是在农村为什么要把上房让老人去住的原因。老人是经过时间证明的,为这个空间做过大奉献的,因此他住在那个地方平安。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子也同样。

人生并不是谋划就能成功

人在什么情况下最焦虑?选择。工作去留,职位升迁,填报志愿,对象选择,等等,都是焦虑之源。就拿择偶来说,本应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但是现在却变成了痛苦。选择甲吗?如果乙是个厅长的料子呢?选择乙吗?如果甲是个省长的料子呢?难。再拿填报志愿来说,选择金融吗?如果将来金融不吃香呢?选择法律吗?如果将来法律没戏唱呢?难。投资也同样,现在有一笔钱,是买房呢还是炒股呢?到底哪个能保值?难。

许多失眠之夜就是这样到来的。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有。答案就是进入安详逻辑。

什么是安详逻辑?大信任。

什么是大信任?把自己交出去。

因为选择压根就不是人分内的事。如果选择是人能够做主的,那么我们当初生到国王家里,不就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吗?可是我们不能。

既然生命不是自己做主的,或者说生命不是自己制造的,那么我们就只有把它交给制造商。制造商之所以制造生命,肯定会让他到最能发挥他价值的地方去。

听天由命,这时就不是消极,而是积极。

靠着这个大信任,安详诞生。

只有这个坚信,才能有任运的快乐。

李雄伊作品·46

相反,只有我们创造了让安详逻辑相信我们的资质,那么被任用到最重要的岗位上才有可能。

人所能做的,就是创造让安详逻辑信任的资本。

“任”字通“壬”,是一个人荷担而行。什么意思?就是你能够担当大任,能够挑起担子,现在我们都喜欢挑好干的干,轻松的干,没有人挑难干的干,这些人其实有点傻。“任”意味着你干得越多,让你干的那个人对你的“信”就越大。“信”越大,就意味着将有更重要的岗位等着你。

因此,这个世界上没有被别人耽误的人,只有被自己耽误的人。

这个世界不存在不公平,只要我们明白了真相。如果你一定要指出许多不公平的例子来,那也是暂时的不公平。大时间和大空间坐标上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公平。

“任”还有一个古意,就是抱着。抱是一个什么姿态?负责的姿态。只有母亲才抱着自己的孩子,只有恋人才会热烈拥抱。因此“任”是什么?任是爱,任是负责。

如果第一逻辑不想“任”你,他就会把手松开,你就会掉下去。

第一逻辑在什么情况下不再“任”你,是因为他已经对你彻底失去了“信”。

这时候,你再怎么表态,再怎样表忠心,已经为时已晚,因为他已经把你说的话不视为“诚”。

因此,中国人不讲自信,讲自足。自信是不可能的,人们连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搞不清楚,何谈自信。

信任,但不要自信,人所能做的,就是创造让安详逻辑信任的资本。当一个人带着这种态度工作,他就会把每一天过得非常充分,把每一个细节做得非常完善,把每一个顾客服务得非常满意,把单位当作自己的家来经营。

这时,我们再看“行高者,名自高”,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意会。这个“名”,当指健康、幸福、成功。

人的另一个焦虑来自健康恐惧。今天想着自己的心脏是否正常,明天想着自己的肝脏是否正常,于是保健书成了最赚钱的。

这种焦虑其实来自对安详逻辑或者说是第一逻辑的不信任。

想想看,一个匠人好不容易盖成一个房子,他怎么会用了不长时间就把它拆掉呢?一个工匠,好不容易做成一张桌子,他怎么会轻易把它废弃呢?

只要有用,就会被用。

健康的焦虑之所以折磨着现代人,就是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对这一常识的信任。或者说,大家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逻辑在。

再说,生命是第一逻辑创造的,那么产权就不在我们自己,我们只有使用权。既然产权不在我们这里,那么我们的担忧就是多余,我们的努力就是多余。

最好的保健就是忘掉保健,按照安详逻辑所爱去生活和工作。

那么,安详逻辑的所爱是什么?奉献。

而真正的奉献需要爱心作保障,需要无私作保障,需要敬业作保障。

还有一些人,他们既焦虑于自己的健康,同时焦虑于家人的安全。我的孩子今天上学是不是会遇上车祸?是不是会掉到渠里边?是不是会遇上强盗?是不是会正好喝到那袋毒牛奶?等等。

李雄伊作品·49

这些恐惧同样来自对大逻辑的不信任。

正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无法为自己的安全负责,那么为自己的安全担忧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压根就不是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当然也不是人的职责。

人的职责就是尽本分,安全是制定安全准则的那个人操心的事。

现在再看“听天由命”,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关怀,一把打开安详之门的钥匙。

那么听天的什么?听天的嘱咐。天的嘱咐又是什么?

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

敬自己,敬别人,敬社会,敬自然。

一个词,敬爱。

我们只有在这个层面上去理解敬业,才会明白这个词的奥义。

工作看上去是我们的一份谋生职业,其实不然。你此生怎么单单要从事这个职业?这背后有一个大秘密。说明这个工作中有你的大缘分在。而只要是缘分,就是一个秘密,一个需要我们带着无比的恭敬和珍惜去对待的事业。

我们每天到单位,到办公室,更多的人是出于单位考勤的约束,签到制度的逼迫,可能没有人想过那个单位,那个办公室,是你的缘分。你为什么就没有到别的单位,没有到别的办公室,大概没有几个人想过。

你在办公室呆了一天,单位为你付薪水,这看上去是一个平等交易。其实不然,你在办公室呆了一天,你呼吸的空气的费用你付不起,如果空气收费的话;你流失的一天时间的费用你付不起,如果时光收费的话。因此,一个人如果在自己的岗位上没有兢兢业业地工作,那他已经欠了账。这个账,迟早要还。许多人都是为还这个账而来。此生还不尽,来世更低等的工作在等着他,再还。

一个莫大的失败,就这样生产出来了。

如果细心观察一下周围的人,那些非常自私自利,非常不安详,把生活变成心计,把工作变成算计的人,第一逻辑会通过不断地敲打来让他意识到自己出轨了,如果一再提醒他们都浑然不觉,那结局就可想而知,不可救药这个成语就是这么而来。

因此,“己有能,勿自私”,既是“泛爱众”的前提,也是幸福的前提。

最危险的事情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是关于财富洁的教育,也是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安详的财富。

古人说,财有吉凶。就是说,钱不是中性的,钱不单单是钞票,它还是一个性格。有些钱,你放在自家柜子里,他会给你带来好运气,有些钱你存在自己账户上,它会给你带来坏运气。有些钱是天使,有些钱是特工,有些钱是特工埋下的定时炸弹。这就要看这个钱的来路是否安详。

因此,古人说银子会走路,这不是传说。因为银子有心,有性格。

现在我们虽然不用银子,用钞票,但附着在那个钞票上的信息是一样的。古人看得清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能够正确对待钱财,本身就是守身。他的方法是“如执玉”。小心翼翼,再小心翼翼。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一家人在贫穷时可能平平安安,但是一旦家里有些钱,不是这个生病,就是那个出事,就是因为家里有不洁之财。

“非圣书,屏无视;蔽聪明,坏心志”。“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这是关于阅读的洁的教育。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关于言说和写作洁的教育。遗憾的是,“怪力乱神”恰恰是现代传媒争取观众的法宝。就是说,现代的大多传媒恰恰在反常识。怪诞之事、暴力、反伦理、神异成了充斥人们每天视线的新闻大餐。

子为何“不语怪力乱神”,无非是为了让人们“思无邪”,使人们回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境界。

“非圣书,屏无视”。什么是圣书?就是讲安详的书。如果一本书读完不能给人带来安详,那就是非圣书。一本书可以杀掉一个人,一本书也可以救一个人。笔者在《寻找安详》中讲过一本书救了一个人的故事。其实这是常识。现在,我们到书店看看,都是些什么书?大多是教人如何算计别人的书,算计二字,本身就已经失去了安详。

现在,我们打开网站,鼠标点三下,就到黄水层。请问,我们的孩子看了这些网站之后,还能不能安心学习,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做些什么?按照生理常识,这些视觉信息传导到大脑,必然会刺激分泌荷尔蒙,而荷尔蒙一分泌,就必然会产生一个生理诉求,这个诉求一产生,就必然要寻找出路。许多青少年,就是这样走上犯罪道路的,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常识。

有许多女孩子抱着侥幸心理,怀就怀了,有什么啊,做掉不就完了吗?一了百了!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稍微具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堕胎会导致女性早衰、内分泌失调等种种后遗症,很容易造成子宫穿孔,以至于终身不育。而少女堕胎,后果更为严重,因为女孩子在发育期阴道很薄,非常脆弱,子宫壁也特别狭小,所以更加危险。手术需要把子宫打开,病菌极容易进到血管里面,造成感染会分泌很多的粘膜,会阻塞输卵管,极容易导致不育。据统计全国每年至少有500万例未婚青年去做人流,百分之五十是少女,每分钟有10名少女进行不安全流产。不安全流产就是药流,流不干净,还得做手术。

据统计,全国一年有7万人因为堕胎死亡。请问,每次地震死多少万人?每次海啸又死多少人?而每年全国因为堕胎死亡7万人!

以前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得宫颈癌,现在年龄越来越小,二十岁的,还有十几岁的,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更何况这些失足的孩子,将来会被丈夫瞧不起,整整一生都要在灰暗的人生中度过。

最不可思议的是,那些“无痛人流”的广告,居然会有人相信。一块血肉从你身上被剥掉,怎么会“无痛”?据知情人讲,人流的感觉就像是被人从手心拉了一刀,然后又把手伸进冰水,这是“无痛”吗?

同样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此不负责任的广告,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主流媒体。请问做这种广告的人还有没有良心?他有没有想过,他也有女儿,也会看到。

据一位校长透露,每当“五一”和“十一”,好多学生就“失踪”了,寻找的结果是,他们到那些三流诊所去做人流,一是便宜,二是大医院不敢去。

这时,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古人要求孩子“斗闹场,绝勿进,邪僻事,绝勿问”。

李雄伊作品·50

现在,我们去大街上看看,成人用品店比书店还多,六成的都是青少年在买;而所谓的少儿不宜网站,恰恰是少儿在看;不少图书,充斥着色情暴力的内容。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信息会摧毁孩子的智力。智力是什么,智力是天性,是本体。

人本身是从精而生,受母血而成。这就意味着“精”是根本,是种子。既然是种子,它就是一切的种子,包括健康,当然也包括聪明,包括记忆力。为什么孩子在没有性成熟之前记忆力最好,就是因为他是全精体。而现代传媒发表的不少内容都会引动精气。一个精气大伤的孩子,就像一个电池亏损的手电,它的光亮自然就会减弱,他的记忆力自然就会下降,他的智慧自然就会丧失。因此,甘地在三十五岁时关闭了精门,他说,男人的精子是用来建功立业的,而不是让自己留恋于床笫的。这虽然不适合我们所有人效仿,但他至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恣情纵欲不是一条成功之路。

如果我们明白,人是受精而来,那么精就是人的第一能量。母亲的胎血和乳汁才是第二能量。那么我们就要明白,人的生命力是在精之中。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精液的源头在脑髓。就是说,那些红灯区是干吗的,就是收集男人的脑髓的。

这时,才明白这个鼠标其实是一个暗喻,偷盗的暗喻。老鼠从来都是以偷吃主人家的粮食生存的。

只要我们细想一下,那些设计黄色网页的人,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你手中的那个鼠标一旦点上去,就难以逃脱,否则就意味着那个设计网页的人失败了,他的老板就要炒他的鱿鱼。

有段时间,我在网上查找《寻找安详》的相关资料,当百度搜索翻了几页之后,出现了一句话“安详是一条离家最近的路”,一点,居然是一家黄色网站。他们居然把心思用到这种程度。可见他们是如何敬业,他们知道《寻找安详》是一个焦点性话题,知道大家都在读这本书,就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然后把自己的网站嫁接到这句话上,引诱读者进入。

再说“坏心志”。为什么垃圾信息会坏人心志?打个比方,你的心是一碗清水,如果我们把一瓶墨汁倒进去,它会是一个什么情形?它还能喝吗?还能映照吗?还能洗涤吗?

何况,现在的不少垃圾信息向我们的心泉上浇的是硫酸。

因此,提高信息准入的门槛就成了一个国家最大的民生。

现在不少学校比赛学生的阅读量,这其实是很有问题的。在我看来,与其花时间读一千本垃圾书,还不如把一本经典读一千遍。说得绝对一些,在学生的养成教育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弟子规》足矣。关键是要吃透,要消化,要融在自己的血液里。如果有孩子愿意读得更多当然好,但必须是经典,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过的经典。

电影《英雄》中有个细节,音乐可以杀人,这不是耸人听闻。有人研究表明,音乐的确可以杀人,中国古典音乐是五全音,宫商角徵羽,对应着人的心肝脾肺肾,对应着五色青赤黄白黑,对应着五方东南西北中,对应着伦理君臣民事物,对应着五禽畜牛马鸡猪羊。它是一个相应,一个和谐。而现代音乐中有两个半音Fa和Xi,听得多了会使人焦躁、焦虑、忧郁、疯狂。这时,你就会明白,孔老夫子当年为什么要那么重视音乐。

李雄伊作品·52

不但音乐可以杀人,文字也可以杀人。

古人把我们的心称作心田。人的心是一个田地、田野,每一个进入我们眼睛的信息,都是一个种子,当时我们可能没有感觉,但是久而久之它就会变成我们潜意识中的一个分子,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它就跳出来起作用。如果一个人在关键时刻从脑海里闪现出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就会做一个民族英雄,如果一个人在关键时刻想到的是“我是流氓我怕谁”,“过把瘾就死”,他可能就会做出另一个选择。我这样说无意指责该作者,他肯定没有意识到这些句子会通过现代极为强大迅速的传媒成为一个流行,成为孩子的潜意识。我只想提醒每一个作家、包括传媒人、包括文化工作者,写下每一句说出每一句的时候要慎之又慎,同时,每一位老师、家长给孩子选择读物的时候要慎之又慎,我们常讲的善恶其实就在这个选择和推荐里面,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孩子打开一本垃圾书,打开一个垃圾网站意味着打开了他的厄运。比如说“十二连跳”,那些孩子,在那一刻当他想到吃苦是功课,他就会把当下的环境作课堂,就不会做出让人痛心的决定,相反还要感谢那个公司,给我们设置了这个让我们超越的课程。

大概智者在当初造词的时候就料到会有今天。因此把点击鼠标的这个指头叫做食指。这个“食”,它早就暗示了是一个有可能和欲望有关的开关。现在,这个指头不知每天点击多少万次,而这数万次的点击中,真正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可能不到十分之一,十分之九用于打开那些奔着眼睛来的图文。就像人们无法管住吃,管住舌头一样,面对那些勾引人的图文,这个指头一次次地给眼睛大开绿灯。《我被我的眼睛带坏》,这是一个诗集的名字。现在,还应该加上一句,我被我的食指带坏。人们大概不会想到,生命之水,就在这个内奸的配合下成为暗流。而生命之水是个定量,流走的再也无法复原。人生的黄金就被这个名叫食指的败家子一次次挥霍了。

如何管住食指,成为最大的管理学。

不要以为那是轻易的一件事情,不要以为!一定要慎重,要警惕!因为那些信息一旦进入你的眼睛,你就扫不掉了。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但是这个尘埃一旦进入,就抹不掉了。在神秀那个年代,环境是多么干净、简单、安详,他都要发出“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的感叹,你都能够感觉到他在说出这句话时的畏惧,我们这个时代就更可怕了。这个最大的尘埃,在我看来,就是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这是《余力学文》一章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说不是圣贤书,一定不能看。要想了解大海,就要读那些到过大海的人写的大海的书,要想了解蜡烛,就要读那些手中有蜡烛的人写的关于蜡烛的书,如果一个人连蜡烛都没有见过,他写的蜡烛的书别去看。同样,圣贤书之所以为圣贤书,是因为圣人本身就站在人格的金子塔顶。

圣贤是什么?圣贤就是刚出厂的那个杯子,是亮着的蜡烛,是见到“性”的那些人。这些人写的书我们要看,因为它是从源头流出来的活水,你的心里装着它,就等于装着智慧的源头活水,就等于时时和他们对话。当时可能没有感觉,但是到了一定时候,这些智慧,就会起作用,成全你的人生。打一个比方,如果我们的心灵是一台电脑,经典好比软件,那么我们是要安装圣人的软件还是普通软件,还是病毒软件?

有人讲,不要让孩子读五百年之内的书,我赞同。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经受了时间的淘汰和检验,经受了无数家长和智者的检验。

通常,我们读完一本书,需要三四天时间。花上三四天时间,如果你读的是一本垃圾书,多冤枉啊。生命就像一缸米,这勺米就浪费掉了,永远回不来了。

这时,我们就会明白监狱的“獄”是什么意思。两条狗把在门边才能看住那个“言”,言语的言,可见古人早就意识到信息是如何需要我们严加提防。

所以《弟子规》中又讲,“此未终,彼勿起”,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要专注。

而当下,最紧要的是,就是让孩子专注于经典。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因为他们都有“长善而救失”的功能。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对于现代人来说,“反流俗”成了我们最迫在眉睫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健康兴衰,因为流俗伤仁,伤精,伤气,最终会伤神。

对此,古人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非圣书,屏无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屏”的历史。看看这个“诗”字本身,“言”加“寺”为“詩”。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言”是远离尘俗的,远离功利的,或者说是反尘俗的,反功利的。

为此,它才配得上“教”,以诗为教,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福祉。

《弟子规》《三字经》《太上感应篇》《朱子家训》,既是绝佳的诗,也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家底。正是因了这些家底,才成就了一个民族的从容、中和和安详。

“言”加“寺”为“詩”,这是一个民族的大秘密,也是我们保持我们“心志”的大秘密。

《说文》注“詩”,志也,《孟子》言“志”,气之帅也,真是英明到家。

这个“詩”既是对诗人的期许,也是对文化人的期许。正所谓“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记不得在哪儿读到一篇关于掘藏师的故事,才知道好文章是被赋予的,不是写成的。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在什么时候写成,在什么时候被挖出来,都是一个秘密。有那么一些智者生前写了许多著作,却不行世,而是把它埋在深山,若干年后,机缘成熟时,由一个特定的掘藏师在特定的时空点把它找到,然后贡献给有缘人。想想看,世界何其大,而掘藏师却要在那个特定的时空点把它找到,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他却找到了,而且恰恰在世人需要它时。掘藏师的使命就是等待那个时空点,或者说他就是那个时空点。世人需要哪部,就正好找到哪部。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也好,作家也好,都是掘藏师。只不过是被造化赋予了特定的心灵掘藏权。但是,到底谁能够得到这个权利却又是一个秘密。

有人说,写作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密码。这话说得棒,但不全对。因为那个密码是被赋予的,而不是找到的;是配不配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这就像干部任命,是领导选择你,而不是你选择领导。国家核武器的遥控器是只能掌握在一个人手里的,不是所有人想拿着就拿着的,一般公民甚至连看一眼都不可能。我们只能拿着自家门上的那把钥匙,甚至有时连拿着自家门上钥匙的权力都没有。我们没长大时,父亲是不放心把钥匙交给我们的。差不多所有人都有过为拥有一把钥匙而苦恼的经历。但是父亲就是不给自己一把锁,当然就没有钥匙。因此,人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争取拥有钥匙的过程。

李雄伊作品·53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掌握了比别人多得多的钥匙,或者说密码,或者说接近本体宝库的密码。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我们配享有那个密码的距离还太远,更为准确些说,是造化还不放心把那个密码交给我们。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古智者把自己的著作埋在深山,那是一种怎样的自信,又是一种怎样的随缘行。假如后人找不到呢?那不就白写了吗?而写作不就是为了发表吗?不就是为了成名成家吗?而且不是说成名要趁早吗?把倾其一生心血写出来的著作埋在深山,那是一种怎样的超脱和淡定!

既然是掘藏师,面对自己的勘挖对象,除了小心翼翼,恐怕更多的需要敬意、谦卑、神圣感。造化赋予人类以文字,本身就是赋予人类以神圣感。不然,仓颉造字时,为什么会天地皆惊呢。因此,古人是从来不拿字纸垫屁股坐的,古人认为文字是有神性的。

一个洁字,既是古代文化工作者的理想,也是操守。

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师百丈怀海,每天升堂讲演,都有一位老人来听,可是有一天讲完课,众人散去,这位老人却站在道场不走,他问老人有事吗?这位老人说,他于五百世前曾住此山,也像百丈禅师一样每天给大家讲法,因为讲错了一句话,被罚作五百世狐狸,现已期满,请百丈禅师以僧礼烧送。百丈禅师就带弟子到后山寻找亡僧,弟子十分不解。不想到了山后,一块大磐石上果然有一只死狐狸,百丈就让弟子以亡僧礼把它火化安葬。

可见说话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那个老人讲错了一句被罚作五百世狐狸,那么那些写下整本书整出戏来诲淫诲盗的人,还有出头之日吗?

事实上,教人学坏比杀人还罪重,因为杀人你只是杀了他的身体,而教人学坏是杀了他的灵魂。杀人大不了也就杀上一个两个,但是一本书一出戏一杀人就是一大片,因为它们会流传,会世世代代去造杀业,就像洪水猛兽,一旦出笼,就再也难以管束了。就像把杂草种子撒在田里,要除尽就很难了。人的心就像是一块田,要四季守护,精心守护。

要想让仁的温暖重回大地,就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地推动洁的教育。一个从小接受过洁的教育的人,将来从事文化工作,他就再也不会见利忘义,制造垃圾产品。

因为敬,所以洁。

猜你喜欢

弟子规
弟子规·泛爱众(一)
弟子规·谨而信(十二)
弟子规·谨而信(十三)
弟子规·谨而信(七)
弟子规·谨而信(六)
弟子规
弟子规·谨而信(一)
弟子规·谨而信(九)
弟子规·谨而信(八)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