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语篇的介入资源与人际意义构建
——基于学习者语篇的个案研究

2011-01-17

当代外语研究 2011年7期
关键词:人际语料语篇

岳 颖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1. 引言

客观性和劝说性这对看似矛盾的标准使学术语篇成为探究人际意义的重要领域。相关研究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着眼于修辞活动,将语类结构(Swales 1990;Bunton 2002;Lores 2004;曾蕾2005;姜亚军、赵明炜2008;黑玉琴2010;武姜生2010)或者词汇、语法现象(Hyland 2005;Hood 2006;Molino 2010;李战子2001;唐丽萍2005;曹军、王俊菊2008;姜晖2009;陈令君2010)作为研究对象,或者将语类结构与词汇、语法现象二者相结合进行研究(Thompson 2005;Wu 2007;Martínez2008;唐丽萍2004)。另外一类研究从语境和语篇语义出发,将学术社团的意识形态作为切入点,涉及作者身份和作者-读者关系等因素。可以说,这两类研究分别采用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以上两类研究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研究者往往将语境和语篇语义作为资源来解释修辞的形式特征。Hyland(2010)曾指出,关于学术语篇的大多数研究都指向以作者——读者互动为基础的人际意义构建,只是不同的学科和语境会采用不同的视角。相当一部分研究围绕情态、投射、转引、元话语和条件小句等现象展开,在评价理论框架中,这些现象被纳入到介入系统。

评价理论是Martin等学者在功能语法人际意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篇语义资源,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评价意义“强调语篇的互动本质—协商性”(Martin & Rose 2003:22),主要通过评价词汇评价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王振华2001)。介入子系统关注读者,通过语言资源“将读者写进语篇”(Martin & White 2005:95),实现说话人与受众共同协商意义,通过构建对话空间与读者结为联盟。本文拟从对话视角出发,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运用介入构建学术语篇的人际意义。

2. 理论基础

2.1 学术语篇的人际意义构建

传统观点强调学术语篇的客观与中立属性,认为作者应该使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研究过程。而事实上,学术语篇的交际意图不仅仅限于报告研究过程,同时还是为了说服学术社团接受研究者的观点并给与积极评价。Hunston(1993)指出研究者对其所持观点的确定性程度是学术社团评价的重要内容。这种确定性既可以通过作者的声音传达(如I think...)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声音传达(如Most people believe...)。也就是说,信息来源是衡量学术语篇确定性的重要参数。Hyland(1998)将学术语篇的人际意义诠释为“可接受性条件”(acceptability condition),即学术语篇除了遵循客观原则之外还应该以读者为导向,充分实现劝说功能。

可以说,学术写作是社会行为,发生在学术社团的语境当中。学术语篇旨在邀请读者与作者共享对于相关数据和现象的解读,从而共同构建知识和观点。语篇作者在构建人际意义过程中需要考虑在社团当中的角色和责任、读者的期待、作者-读者关系等因素才能有效构建语篇的互动性和说服性。

2.2 介入

介入是评价理论三个子系统之一,以Bakhtin(1981)“多声”和“互文性”的概念为基础,关注态度与声音的来源,认为所有语篇都是对话性的、多声的,都“指涉、回应、并在不同程度上包容其他实际的或可能的语篇”(胡壮麟等2005:327)。在介入框架中,语篇人际意义取决于说话人的声音与语篇内外其他各种声音趋同或者趋异的关系以及说话人对这种关系所采取的姿态。换言之,语篇意义的生成不但取决于说话人构建何种对话背景,还取决于他以何种方式进入这个背景。说话人能否准确预期受众的反应并采取前瞻性(anticipatory)策略应对,能否采取回溯性(retrospective)策略并以开放的态度承认、回应他人的观点等都将会对语篇的人际意义产生影响。

读者结盟(reader alignment)是说话人运用介入资源的交际动机。对话背景下的结盟不等同于狭义的一致关系(solidarity),即结盟并不意味着说话人与受众观点相同,而是表明说话人承认社会立场与世界观的多样性,因此介入框架下的结盟也指对不同观点的容忍以及承认纷繁各异的意识形态是合理的、自然的。

介入由两类资源构成——单声(monoglossia)与多声(heteroglossia)。单声又被称为单纯性断言,只提供一种立场,不提及信息来源和其他可能的观点。多声明确表示可能存在另外的意见,以多种词汇、语法手段将其他声音投射到语篇当中。多声可分为收缩(contract)与扩展(expand),收缩指作者通过言语策略挑战、限制其他声音与立场,压缩对话空间;扩展与收缩相反,指作者运用言语策略引发、容纳其他声音与立场,开启对话空间。由于介入是系统资源,因此在精密度上收缩又可分为否认(disclaim)和公告(proclaim),前者直接表明不同意、拒绝接纳相反立场,后者则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有效的,从而反对其他观点。与收缩相同,扩展也包括两个子类别,分别为接纳(entertain)和归属(attribute)。顾名思义,接纳表示可能存在其他意见,归属是为一种意见找到其来源,承认这种意见具有主观性。除了接纳外,否认、公告和归属都可分为更加精密的资源。否认包括否定(deny)和反对(counter);公告包括同意(concur)、宣告(pronounce)和背书(endorse),归属包括承认(acknowledge)和疏远(distance)。这些内容可概括如下图1所示。

图1 介入中的多声资源(Martin & White 2005:134)

可以说,介入强调言语活动的互动和对话特点,是检验学术语篇人际意义的重要渠道。书面语篇的对话特征主要通过多声体现,因此本文只讨论介入中的多声资源。

3. 研究设计

本文属于描述性研究,以20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作为语料,①分析其中的一个语步——研究发现(Findings)。文本长度为11409词、543个句子。选择“研究发现”作为分析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在该语步中,作者通常被期待以客观、确定的口吻报告研究成果,而作为初级研究者的学生身份又使得作者常常采用尝试性的语气以实现礼貌原则,因此“研究发现”体现了语篇立场的协商性,是分析介入的理想场所。本文研究目的是考查以硕士研究生为代表的学习者如何运用介入中的多声资源来构建对话空间从而构建语篇人际意义。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 语料中多声的使用种类和频率情况如何?

(2) 多声主要借助何种词汇、语法手段实现?

(3) 多声如何帮助作者构建人际意义?

本文使用UAM②作为语料统计工具,根据Martin & White(2005)的介入系统建立标注体系并进行手工标注;使用Excel统计相关词汇、语法手段的出现频率。

4. 结果与讨论

统计结果显示,所调查的以20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的语料中的多声共有434处③,其中收缩资源的利用率高于扩展资源(见表1)。就单项资源来讲,接纳得到最多运用,宣告、同意和疏远都以较低频率出现(见图2)。收缩性多声的使用频率整体上高于扩展性多声;但作为扩展资源的接纳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单项资源。下面本文将对语料中的多声资源逐一分析,探讨其对话效果。

表1 收缩与扩展的使用频率对比

图2单项多声资源的使用频率

4.1 收缩资源与人际意义构建

4.1.1 公告:背书

背书是公告中的一类资源。通过背书,说话人试图通过外部声音说明所述命题正确、理据充分或不容置疑,但同时也映射了说话人自己的声音。也就是说,说话人把源于外部声音的命题赋予正确性,因此承担或至少分担了为命题负责的责任。在语料中,背书是利用率最高的收缩资源,共出现86次,占多声资源的19.82%.例如:

(1) The correlation testshowsthat the successfulness of Generic Macrostructure maintenance is highly related to EFL learner levels, the higher the level EFL learners are, the more likely they are able to maintain complete Generic Macrostructures in their compositions.

(2)Ithasbeenfoundthat there are increased interests and motivation in writing and writing course, raised awareness in grammar usage and word choice, and enhance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writing.

例(1)中,作者将相关性检测这一客观、科学的测量方法作为外部声音引入语篇,通过言语过程“show”提出命题即“保持宏观语类结构完整性的能力与学习者语言水平呈正相关”,同时承认自己的观点与该声音一致。这样,作者通过邀请具有权威性的第三方加入语篇对话从而有效限制了对立立场。例(2)中,作者提出“研究对象的写作兴趣与动机都得到了提高”,被动语态的使用避免了作者以个人身份出现在语篇中,模糊了声音来源。

可见,说话人通过背书以“隐身的方式”(Hyland 2002)进入语篇,借助于其他声音宣布命题,表现出客观的姿态;同时说话人将命题的正确性最大化意味着压缩了与其他观点的对话空间,从而邀请受众认同命题意义而达成联盟。这里我们认识到,客观与主观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语义范畴,而是处于渐变体当中,是一种“频谱”(唐丽萍2004)。

背书主要通过言语过程实现,常用动词包括find,show,indicate,confirm,prove,reveal等。其中,find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出现34次,主要是以被动语态“be found to”以及从句“it is found that”的形式出现。

4.1.2 否认:反对

反对属于否认,指用一个命题来反对另一个可能出现而且是读者所预期的命题。说话人把人们通常所持的期待与信念投射到读者身上,表示与读者享有相同的立场。随着语篇展开,说话人调整读者预期,与其达成一致,结为联盟。在反对中,有两种相反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以一方的胜出而告终。反对在语料中共出现81次,占多声资源的18.66%.例如:

(3)Althoughthe changes within the group were not found significa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an upward tendency in motivational level wherea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oing down.

(4)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did not show that authentic materials were more effective than textbook in improv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However, the vocabulary improv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fou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ver the control group.

例(3)中,although所引导的从句表达了否定命题即“试验组成绩并无显著变化”,这激发了读者对于此项研究可能会事与愿违的期待,但与这种期待相反的是主句所表达的命题“试验组的学习动机呈上升趋势”,在期待与反期待两种声音的对话中后者胜出。作者以客观、谦逊的态度承认研究只在某一方面得到证实。例(4)中,作者首先承认研究结果没有证明“真实的学习材料比课本更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就调动了读者的推论“真实材料并不比学习者材料更具备优势”,然而这一推论接着被“试验组的词汇水平得到提高”取而代之,肯定了真实材料的使用价值。

可见,反对并不是呈现两种相反立场而是通过说话人投射观点、受众建立预期、说话人调整立场与受众预期、双方达成一致这一系列互动式的交际过程皈依受众,压缩与相反立场的对话空间。语料中实现反对的资源主要由连词和副词承担,按照使用频率高低分别为however,but,although,still,though等。

4.1.3 否认:否定

否定属于否认,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否定,而旨在把肯定立场引入对话。否定的功能大致有两类:有时说话人把否定指向受众之外的第三方,表明与其观点相悖;有时否定针对潜在的受众,说话人将肯定范式投射到受众身上,然后以权威的身份给予纠正。语料中的否定实例基本属于后一类,共出现51次,占多声资源的11.75%.例如:

(5) The result of the T-test indicates that... That is to say, pictures in the visual response optionsdon’tfacilitate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which isinconsistentwith DCT (Dual Coding Theory).

例(5)中,作者将两个肯定命题“听力测试中的图片选项会促进听力理解”和“研究结果与DCT理论一致”引入语篇,然后利用第三方的权威声音“the T-test”将之否定。这里否定的功能不是对抗(confrontational),而是通过纠正观点与读者结盟。

4.1.4 公告:宣告;同意

宣告、同意和背书都属于公告范畴,但前两项资源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后者。语料中的宣告仅有17处,占多声资源的3.92%. 宣告使用频率较低的原因可能在于它是对语篇意义的公开干预,明确表示说话人的介入,过多使用会威胁受众的面子从而破坏与受众之间的结盟。例如:

(6)Itisreasonabletoarguethat some aspects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active vocabulary tend to fossilize or even slide back after grade two.

例(6)虽然使用了宣告,但是作者并没有使用介入值(engagement value)较高的表达方法(如I’d argue that...),而是选择了介入值较低、隐性、客观的无人称结构。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级差(some)和接纳(tend to)等表达手段用以缓和语气。

同意指说话人公开表明同意对话伙伴的意见或者与对话者共享立场与知识。通过同意这个对话策略,说话人强调语篇所呈现的价值与信念具有普遍性,因此交际双方的意见一致与结盟便成为理所当然的状态,那么持反对意见者在语篇当前的交际情景下也就成为少数,受到说话人声音与大众声音的排挤。同意在语料中只出现了8次,占多声资源的1.84%.例如:

(7)Itisgenerallyrecognizedthat pragmatic failures in such speech events as addressing, greetings, responses to thanks and apologies and asking for permission are sociopragmatic failure.

语料中同意资源的频率非常低,而事实上同意和反对所构成的修辞对(如sure,…but…)往往能够发挥让步的修辞效果。当作者预期读者中可能会有相反意见时,这样的修辞对无异于向读者结盟做了一个“友好的手势”(Martin & White 2005:126)。遗憾的是,我们在语料中没有发现修辞对的使用。另外,有的作者过度依赖于收缩资源提出观点,这造成了论文语气略显生硬,协商性不足。

4.2. 扩展资源与人际意义构建

4.2.1 接纳

接纳属于扩展资源,表示所传达的命题只是可能立场之一。命题真值与信息可靠性并不是接纳所关注的焦点,从对话视角看,说话人承认自己的观点是主观、个人的看法,承认命题的可争议性,因此扩展了与不同意见的对话空间。从与受众结盟的角度看,由于接纳承认不同的声音,因此即使与持不同意见的受众之间也可能建立友好关系。接纳在语料中的使用多达133次,占多声资源的30.65%,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单项资源。例如:

(8) The other three types of feedbackmaybe as effective as teacher written feedback if the students are originally of the same writing level.

(9)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depth of word knowledgeseemsto be more consistent and lasting than that of word richness.

上述两例中,作者分别使用情态助动词与系动词强调其研究结果只是可能性之一,承认自己的论断是可争议的,允许读者有不同看法。这说明作者预料到在读者群中可能会有反对意见,因此将怀有异议的读者也作为对话的潜在参与者,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读者结盟。

这里我们要注意对情态的阐释角度。传统观点认为,情态助动词could,may等属于认知型情态(epistemic modality),should,must等属于义务型情态(deontic modality),系动词seem,appear等属于言据型情态(evidential modality)。Myers(1989)和Hyland(2000)等研究者则从礼貌原则的语用角度探讨了情态表达法。例如,Myers认为学术语篇中使用情态表示所言还没有得到学术社团的承认;Hyland认为包括低值情态在内的模糊语有时表达作者的谦逊或者对读者的尊敬。从对话视角看,情态的意义受到上下文语境制约。如果作者提出的立场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无关,那么他所使用的情态只具备经验意义而不具备人际意义。例如下面句子中的情态附加语possibly并不具备接纳功能而只是表达“数字不精确”这个事实,如下例(10):

(10) It has been my privilege to have cared forpossiblyseveral hundred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接纳的实现方式主要有四类,按照使用率高低分别为可能性(如may,can,will,indicate等)、程度(如generally,to some extent,almost等)、角度(如in some aspects,with regard to,in terms of等)和义务(如should,need to等)。另外还有少量表示频率(always,usually)、假设(hypothesis,if)的情态以及言据型情态(seem,appear)。

4.2.2 归属:承认;疏远

承认属于中性的归属,即命题源于外在声音,说话人没有明确表明立场,但是往往会使用一些间接、隐蔽的方式(covertly)赋予命题可信或不可信的性质。如果命题源于权威人士,或者源于相关领域中的大多数人,那么其可靠性将大大提高(Hood 2004)。相反,如果命题源于不具备影响力的人群或少数人那么其可靠性会降低。语料中的承认共出现50次,占多声资源的11.52%,多数以模糊命题来源的被动语态形式出现,表现出作者力求客观的态度,主要由引述动词say,report,state,believe等实现,例如:

(11)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requires not only a high level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but also a corresponding level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But in 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languageisstillregardedas a system of rules.

显然,作者并不认同“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将语言视为规则”这种做法,但作者运用被动语态,避免提及行为主体,这种策略既把不同的声音引入到语篇的对话空间又减弱了批评的语气。regard是中性词,但与表示反对的still搭配则表明了作者态度。

疏远也属于归属,说话人表明与命题之间的距离,即表明说话人声音与外部声音不一致,因而拒绝承担命题责任。疏远在语料中使用率最低,仅占多声资源的1.84%,共出现8次,这可能源于作者作为初级研究者的谦逊姿态,避免批评或挑战他人观点。例如:

(12) Some peopletookitforgrantedthat pragmatic failure is only caused by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L1 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例(12)中,作者表示不认同该观点,级差(only)的使用更加明确地表示出作者与命题之间的距离。从对话角度看,这说明该观点仍需协商,因此扩展了对话空间。

5. 结束语

通过对硕士论文结论部分的语料分析,我们发现在学术语篇客观性与主观性、理性与劝说性相互博弈的语境中,作者倾向于运用互补性对话策略,即以收缩资源为主、扩展资源为辅的配置来构建人际意义。具体来讲,作者主要运用背书、反对与否定等收缩资源限制分歧、压缩对话空间以肯定自己的立场。收缩性资源的使用是以高人际投入为代价的,即置读者以合作的被动态势。作者还利用接纳和承认等扩展资源表现研究结果的可协商性,用以缓和语气。

分析语篇的介入资源有助于我们全面审视言语活动的对话功能,从作者与读者互动的视角考查语篇人际意义构建机制。分析学习者语篇将有助于我们掌握学习者对于语言人际功能以及语言社会符号观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学术英语写作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语料分析表明,作者能够利用介入中的各项资源构建对话空间,但同时,运用策略还有待提高。教师可以将介入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学术语篇的人际意义潜势,使学生意识到意义不是固定的,而具有构建特征。

本文属于描述性研究,只分析了介入系统中的多声资源,因此也只是揭开了评价意义面纱的一角。后续研究可针对具体的某一类多声资源或者三个评价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做细致分析,也可以与本族语语料进行对比研究。

附注:

① 语料中的论文取自于某大学2006-2008届英语应用语言学教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根据学术语篇撰写规范,该专业学位论文结论部分的语类结构一般包括四个语步:发现(Findings)、启示(Implications)、局限性(Limitations)与后续研究建议(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② UAM Corpus Tool取代作者Mick O’Donnell之前的软件Systemic Coder,是文本和图像语言标注的工具集。Systemic Coder只能在单一层系上对单个文档标注,而UAM可以进行整体文档标注和切分段标注。

③ 434处多声标记并不等同于434个单词,例如it is found被视为一处多声;文中多声例子标记为粗体加下划线。

Bakhtin, M. M. 1981.TheDialogicImagination[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Bunton, D. 2002. Generic moves in PhD theses introductions [A]. In J. Flowerdew (ed.).AcademicDiscourse[C]. Harlow: Pearson: 57-75.

Hood, S. 2004. Appraising research: Taking a stance in academic writing [OL]. [2007:11-06] http:∥www.grammatics.com/Appraisal/suehood/phd/.

Hood, S. 2006.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prosodies: Radiating values in academic writing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5): 37-49.

Hunston, S. 1993. Evaluation and ideology in scientific writing [A]. In M. Ghadessy (ed.).RegisterAnalysis:TheoryandPractice[C]. London: Pinter: 57-73.

Hyland, K. 1998.HedginginScientificResearchArticl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Hyland, K. 2000.DisciplinaryDiscourses:SocialInteractionsinAcademicWriting[M]. London: Longman.

Hyland, K. 2002. 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 Authorial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 [J].JournalofPragmatics34: 1091-1112.

Hyland, K. 2005. 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Studies(7): 173-192.

Hyland, K. 2010. Constructing proximity: Relating to readers in popular and professional science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9(2): 116-127.

Lores, R. 2004. On RA abstracts: From rhetorical structure to thematic organization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3: 280-302.

Martin, J. R. & D. Rose. 2003.WorkingwithDiscourse:MeaningBeyondtheClause[M]. London: Continuum.

Martin, J. R. & P. R. R. White. 2005.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 London: Continuum.

Martínez, I. A. 2008. Building consensus in science: Resources for intertextual dialog in biology research articles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7(4): 268-276.

Molino, A. 2010. Personal and impersonal authorial referenc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Italian Linguistics research articles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9(2): 86-101.

Myers, G. 1989.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articles [J].AppliedLinguistics10(1): 1-35.

Swales, J. M. 1990.GenreAnalysis:EnglishinAcademicandResearch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P. 2005. Points of focus and position: Intertextual reference in PhD theses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4(4): 307-323.

Wu, S. M. 2007. The use of engagement resources in high- and low-rated undergraduate geography essays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6(3): 254-271.

曹军、王俊菊.2008.英语语言学书评语篇中态度用语的人际功能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40-44.

陈令君.2010.语篇评价的语用维度阐释—兼论英语学术书评中的评价策略[J].当代外语研究(3):17-20.

黑玉琴.2010.应用语言学期刊中书评文章的辩论修辞结构[J].外语教学(2):23-28.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姜晖.2009.汉英学术语篇中语码注解标记使用情况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5):88-91.

姜亚军、赵明炜.2008.我国硕/博士学位论文英语致谢语的语类结构研究[J].外语教学(6):28-32.

李战子.2001.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5):353-358.

唐丽萍.2004.学术书评语类结构的评价分析[J].外国语(3):35-43.

唐丽萍.2005.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从对话视角的介入分析[J].外语学刊(4):1-7.

王振华.2001.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6):13-20.

武姜生.2010.大学生英语学术写作中引述句的主语特征[J].中国外语7(2):27-32.

曾蕾.2005.学术语篇体裁网络的构建与学术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5):20-23.

猜你喜欢

人际语料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