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崛起与人力资本

2011-01-17蒋桂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人才经济发展

蒋桂芳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

我国中部六省包括河南、安徽、山西、江西、湖北和湖南,拥有人口3.65亿,占全国20.08%的人力资源,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不及西部地区,呈现出“中部塌陷”的状况,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如国家投资政策、技术水平、地理环境、产业布局等,但最根本的就是人力资本问题 ,中部六省是人力资源大省,却不是人力资本大省。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揭示了人力资本开发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财富基础, 只要拥有足够的高素质劳动者即拥有人力资本,就能不断地在经济发展中创新,实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众多的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对人力资本投资愈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也愈高。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中部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开发投资,把人口负担变为人口品牌和优势,实现中部崛起,势在必行。

一、人力资本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问题研究中发现,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的能力、知识技术、健康水平等人力资本的提高。舒尔茨采用收益率法测算了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经济1929~1957年的贡献,其比例高达33%。所以,他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开发(杨克瑞 等,2007)。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从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得出了一个有价值的结论:要发展经济,必须先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资力度。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认为,在新经济环境中,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对于传统机器、土地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力资本的影响更大。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人力资本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知识和智力的作用,或者说是人力与科技的作用。在教育投资中,初等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最高,受过教育的农民有相当高的生产能力。比如,受过4年教育的农民种植的作物收成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种植的作物收成高13%。据世界银行测算,在依靠教育普及、知识扩展、技术等带来劳动者素质提高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发达国家为49%,发展中国家也达31%(杨克瑞 等,200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人的文化层次越高,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越强,如果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基准,则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别为:小学30%,中学108%,大学300%(陈国祥等,2008)。

人力资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健康。正式将健康作为人力资本构成部分提出来的是美国的米西肯(Mushkin) (杜翼,2008),他第一次把健康与教育并列为人力资本的两个孪生因素,并计算出美国1900~1960年之间由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带来的经济收益约为8200亿美元。阿罗(Arrow)在1963年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与卫生保健的福利经济学》(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标志着健康经济学的确立。随后,格罗斯曼(Grossman,1972)在1972年将贝克尔的家庭生产函数引入健康效用函数,构建了健康资本需求模型,这个模型假设健康作为一种耐久资本,可以通过投资(运动、医护等)来增加。而健康投资也是一种可以为投资者带来预期经济收益的生产性投资。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健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Mayer得出健康对人均收入作用的弹性为0.8~1.5。Arora利用发达国家近200年增长的历史数据回归发现,长期经济增长的30%~40%可以用健康来解释(罗凯,2006) ,等等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这一定义改变了人们长期坚持的“无病就是健康”的陈旧观念。按照Schultz的定义,健康人力资本的投入,广义上包括影响一个人预期寿命、力气和持久力、活力和生命力的所有支出。具体包括:人均预期寿命投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投资、卫生事业投资等。国内的研究也证明了健康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健康投资最明显的经济效益就是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工作时间的延长(尹世玉等,2005)。1978~1996年中国健康投资估算数据和有关GDP和物质资本投资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健康投资与后期GDP之间呈现高度相关关系,1∶1.5,大大高于固定资产的经济贡献。预期寿命每延长1岁,GDP增长率相应提高1.06%~1.22%;而另一度量指标健康指数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08(罗凯,2006)。同时,它还可以延长青少年和成年人的预期寿命而刺激人们在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李宝元,2003)。

人力资本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它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本原因。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成长的内在联系越发密切,而且区域人力资本变动的趋势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日益显著。人力资本的合理开发可以节省区域物质资本的投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齐振宏等,2008)。由下面的分析可知,中部塌陷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人力资本塌陷。

二、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的现状

1.人力资本量高质低,加重了中部的人口负担

中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突出特点是:量高质低。如表1所示,量上基本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是人力资本能否大力开发的首要条件。但是,如果不注重开发利用,会导致人力资本质量低下、闲置浪费。如表1还显示,中部地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2个百分点,由于中部地区缺乏高技术人才,不注重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导致中部人力资本质量低于全国水平,人力资本竞争力不强,如表2所示。就人均文化程度与居民个人收入关系而言,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同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高收入阶层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居多,而在低收入阶层中则少,也就是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越多,该地区居民个人收入越高,经济越发达。反之,相反(陈宗胜等,2001)。健康方面,中部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虽然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大大低于东部地区,2004年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中部也是远低于东部,中部的湖南、河南和安徽属于健康劣势区,其他三省仅属于健康平均区,没有一个属于健康优势区,在全国各省健康系数排名中,中部没有一个排在前面,最前面的山西,也只是14名,湖北15名,湖南21名,江西24名,河南25,安徽29(饶勋乾等,2007)。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以低廉的价格向外输出,导致在经济发展中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形成高能耗、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过多的低质量人口抵消了经济的增长,不但不能促进中部经济的发展,反而成为中部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压力,如就业压力、资源压力、环境压力、交通压力等,并且金融危机导致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失业,加重了对中部经济的不良影响。

表1 中部地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整理.

表2 2007年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竞争力排名

资料来源:高新才:《中国经济改革30年(区域经济卷)》[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72-173.

表3 2005年中部地区重点大学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4,323.

2.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低,高学历人才短缺

如表3,中部地区重点大学数量少,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中部地区虽然人力资本存量丰富,但是教育普及率偏低,是以中小学为主的就业结构。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每万人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人口大省河南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19.7%,低于全国23.3%的平均水平,与人口大省 的地位很不相称。在专业技术人才中,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所占的比例为1%,高级职称人员所占的比例为6.17%,处于全国较落后水平。(刘芳,杨华,2007 )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既有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中部经济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短缺。据统计,我国高技能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4%,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而中部各省,每年培养的技工人员都输送到了发达地区,本地区具有技师等级的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1.26%,(刘芳,杨华,2007 )出现了技能人才饥荒现象。

3.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不能适应中部经济发展的要求

人力资本行业、产业和城乡分布不合理。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本的欠缺,制约了农民的发展能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力资本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在党、政、群及事业等财政供养的部门占70%,而工商企业只占30%左右。第一产业农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63%,每万亩土地仅有0.8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2000年城市大专以上人口数量是农村的18倍(王文臣,2005)。根据河南财经学院李小建教授的研究表明,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山区最小,丘陵次之,平原最大。在现阶段欠发达的农村(中部农村也属于欠发达范围),总体上,农业的增长主要靠耕地增长,而不是靠农民的能力增长(李小建等,2009)。因此,中部地区由于农业中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本的指导,制约了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农业发展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

4.人力资本外流严重,严重制约了中部经济的发展

中部人力资本外流严重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外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收入。中部经济欠发达,又缺乏优惠的人才政策,必然会出现外流现象。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要求得到相应的投资回报。如果受教育者的工资待遇过低,使教育投资不能获利,甚至亏本,人才就会外流。比如很多不惜代价求学的高层次人才,不堪低收入的压力而外流。这也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缓的重要原因。农村中外流的人力资本大多也属于农村中教育、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且多为青壮年,他们的外流对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有时,一些靠简单体力劳动为生的农民工也会由于不堪过低的待遇而频繁流动,这种流动造成当地企业由于农民工打工的稳定性不高影响正常的生产与经营。

5.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塌陷”,使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滞缓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就在于科技人力资本软实力“塌陷”,既研发创新能力对支柱产业的支撑效率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拉大。如表4,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仅为东部的1/3、西部的1/2,东部、西部创新的经济效益分别是中部的3.25倍和 2.4倍。2005年中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开展科技项目数(727项)、专利申请(83件),低于全国水平(818项和127件),更不及东部(850项和193件),远低于西部(899项和102件)。平均拥有的专利发明数(88件),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92件)的0.46和东部地区(254件)的0.35(李燕萍等,2008)。中部要实现崛起,关键在于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结构和创新能力的追赶。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以改善,将使中部陷入科技创新能力塌陷与经济塌陷的恶性循环中。

表4 不同区域创新能力比较

资料来源:江永红:《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载《生产力研究》2006 ,(2).

以上是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的现状,也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

由上述分析可知,人力资本的塌陷,是中部塌陷的主要因素,要促进中部崛起,必须解决好人力资本问题。

三、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促进中部崛起

1.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来源是教育投资,并且人力资本的质量高低也取决于教育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因此,要促进中部崛起,首先必须依赖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可以从两方面推动经济增长:一是通过教育投资增加教育消费,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二是通过教育投资提升人员素质,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而中部六省从政府和家庭两个方面来看,对人力资本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均低于全国水平,这样就制约了中部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其占GDP的比重;另一方面应加大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切实使更多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与服务中去。在这个问题上,2008年年底中央下达的4万亿拉动内需中对中西部有44亿的教育投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中部应尽快尽早落实免费政策,才能尽快尽早提升中部人力资本的质量,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并改变单一的教育投资结构,鼓励民营教育发展,形成多渠道的教育投资。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改革中等职业技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中部地区既要培养高、精、尖人才,又要培养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普通劳动者;既要进行“精英”教育,又要进行大众教育。有关调查显示,中部地区更缺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层次的适用性人才,包括农业实用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并且中部地区农业人口众多,应将进行大众教育、培养普通劳动者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利用国家对农村发展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培养出懂技术、懂科学“新型农民”,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专业设置,招聘市场开始回暖以来,专科生很受欢迎。据统计,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对低学历层次欢迎程度高于高学历层次,专科生就业形势最好。热门行业是:IT、电子制造、金融、医疗、生物技术、数控机床等。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企业工作对“能干”而不是“会说”的要求。其次,高等教育也应该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改革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高层次人才。

3.加大健康投资力度,树立新的健康观念

对健康方面的投资,已得到国家的重视,关键是落实公共卫生政策。增加农村公共卫生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公共卫生投入,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农村公共卫生投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严重地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我国现阶段的医改实施方案明确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2009~2011年五项重点改革之一,这是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实现人人享有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如: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如果能全面实施,将大大提升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的质量。

4.改善人力资本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

中部地区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人才外流问题,削弱了人力资本的聚集能力。要改变“孔雀东南飞”甚至“麻雀也东南飞”的趋势,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1)充分发挥政府特殊津贴、博士后等各项制度的作用,加强与该区籍院士、专家的联系,加快发展留学人员创业园,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2)继续落实选聘大学生“村官”政策,让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本的作用,减少由于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而造成的浪费和流失。(3)中央必须进行人才方面的立法,建立相应的制度,确保同档次人才的收入在不同地区之间达到大体上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东去”或外流的问题。(4)地方政府既要为各类人才(包括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又要为之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也要为各类人才的子女教育创造优良的条件,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5)中部应利用经济危机期间外向型企业向中部转移的机遇,壮大中部企业群体,让更多的农民工离土不离乡服务地方经济。

5.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使人力资本保值、增值

人力资本的投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职业和工作内容日益更新。人力资本由于跟不上知识和技术日益缩短的“更新周期”,在工作、技术、研究、创新等各方面能力就会下降 ,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也会贬值。如果要使人力资本恢复到贬值前的水平,必须对人力资本进行再培训或充值。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是人力资本充值的主要途径。因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可以弥补因职业和工作内容变换所导致的人力资本贬值,不断积累和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以适应新职业或新工作内容的需要 (刘汉辉等,2007)。就达到保值甚至增殖的目的了。

参考文献:

[1]陈国祥,董秀娜.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对我国高校扩招的解读和评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7-29.

[2]陈宗胜,周云波.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对城镇居民收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1,(4):38-42.

[3]杜翼.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现代商业,2008,(11):277.

[4]罗凯.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中国分省数据证据[J].经济科学,2006,(4):83-93.

[5]杨克瑞,谢作诗.教育经济学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刘芳,杨华.实现中部崛起的人才战略研究[J].科技创业,2007,(1):134-135.

[7]刘汉辉,李磊.人力资本充值:一种新的人力资本投资理念[J].生产力研究,2007,(14):13-14.

[8]李燕萍,施丹.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软实力“塌陷”现象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5):640-644.

[9]李小建,周雄飞,乔家君,王丽等.不同环境下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收入增长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9,(6):643-653.

[10]齐振宏,喻宏伟.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43-47.

[11]饶勋乾,成艾华.健康人力资本:区域差异比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9):64-68.

[12]王文臣,徐丽杰.试论中国人力资本配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31-36.

[13]尹世玉,张宜民,张姗姗.人力资本理论与健康投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4):4-6.

[14]Grossman,Michael.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Demand for Heal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2,(2):223-255.

猜你喜欢

人才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