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类与主题相结合的目录体系在类书编撰中的运用——以《艺文类聚》为例

2011-01-16韩建立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子目类书艺文

韩建立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当代关于唐初类书《艺文类聚》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研究的范围,从传统的校勘、目录、版本诸方面,扩展至文学价值及思想史意义等方面,发表了一些有创见的成果。但这并不是说,对《艺文类聚》的研究已经十分充分,没有需要拓展和深入的领域了。实际上,就以传统研究来说,《艺文类聚》还有许多文献问题,尚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例如,《艺文类聚》的目录学成就,就少有提及,更未见完整的成果问世。这种状况,与《艺文类聚》这部被《四库全书总目》编者称为“体例最善”的类书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实在不相匹配。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从《艺文类聚》分类与主题相结合的目录体系入手,探究其目录学成就,略陈管见。

一、分类法与类目划分

什么叫分类?《原始分类》的解释是:“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1]2但是,类书的分类不是一般的分类,而是一种特有的分类,羽离子说:“类书摘抄、汇编了大量文献,为使对文献的分解以及归纳相聚能前后一致地顺利进行,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则,这就是类书特有的分类法。”[2]

这种特有的分类法,就是以天、地、人、事、物为五大类来初分文献。《艺文类聚》部类是分类编排的。从分类方法上看,《艺文类聚》的基本类目主要不是以学科分类为标准,而是以事物分类为依据,分两级类目,主要以事物名称立目,如一级类目(即部类)的天、岁时、职官、鸟、兽等,以及二级类目(即子目)的石、琴、宅舍等。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基本序列组织文献,采用“以类相从”的编辑方法,一级类目(即部类)共分46部;二级类目(即子目)之下选编有关资料,按照“事居于前,文列于后”,“事”与“文”兼的编纂方法,构成“事文一体”的体制。《艺文类聚》的分类知识来源于儒家六经,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豀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3]3297《艺文类聚》“天、地、人、事、物”的排序 ,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下表是它的分部情况:

表1 《艺文类聚》分部情况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艺文类聚》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从分类途径检索有关资料的分类目录。

《艺文类聚》的这种分类,是以事物为中心建立类目体系,把各个知识门类有关一事物的条目集中在事物对象之下。例如卷八水部上·河水,是按事物对象辑录的有关“河水”的资料,其中有地理学著作《山海经》,文学著作与作品《毛诗》、《楚辞》、《大河赋》、《河清颂》、《河铭》等,史学著作《左传》、《谷梁传》、《史记》,文字学著作《尔雅》,经学著作《孝经援神契》、《韩诗外传》,儒家著作《物理论》,杂家著作《淮南子》、《吕氏春秋》。从事物分类的角度看是集中的,因为各种资料都是围绕“河水”这一事物辑录的;但从学科的角度看则是分散的,因为这些资料涉及到诸多学科。

为了更充分说明《艺文类聚》中的分类法,可将其与现代文献分类法做一下比较。

第一,从大的部类的确定来看,两者的区别很大。《艺文类聚》是把当时的文献分成天、地、人、事、物五个大类,并按照这个基本序列组织材料。现代文献分类法通常采用的基本部类,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部类,并以此构成基本序列。从部类划分的实际情况来看,现代文献分类是将其划分为大的学科,然后再依据属性区分和编排文献。而《艺文类聚》不是按学科来划分部类的,或者说不是以学科分类为划分部类的主要方法。这是因为在唐代初年,学科的发展还不十分成熟,按照学科分类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

第二,从小的类目划分来看,虽然两者都是与文献数量、学科发展水平和人们对学科划分的认识密切相关,但是,它们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如上所述,《艺文类聚》中的分类法是以事物分类为基本依据的,它虽然也有学科分类的痕迹,如木部的分类很像现代植物学的分类,鸟部、兽部的分类与现代动物学的分类也有些相似,但那种分类是不自觉的,只能说初步具有现代文献按学科分类的雏形。而现代文献分类是以学科和专业为中心集中文献,其分类体系一般是将知识领域划分成传统学科,如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以及现代的各门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然后再在每个类目下进一步细分,构成以学科、专业为中心的类目体系。有关某一事物对象的文献,在这样的分类体系中往往是分散的。例如,与“烟草”有关的文献,如烟草的种植、烟草的加工、烟草的贸易等,在现代文献分类体系中,是按照研究的学科角度分散在农业、轻工业等有关门类的。

《艺文类聚》中运用的分类法,按其编制方式来说,属于等级列举式,也称列举式分类法。按照这种方法,将全书所有类目组织成一个等级系统,并且采用尽量列举的方式编制各级类目。例如卷七十四巧艺部,其下的子目为:射、书、画、围棋、弹棋、博、樗蒲、投壶、塞、藏钩、四维、象戏。在这个分类中,共有两个等级:部类和子目,每个等级的类目划分都使用一个特定的标准,部类是按照天、地、人、事、物的标准划分的,巧艺部属于“物”。“射、书、画”等子目是按照巧艺所属的内容划分的,其内容带有列举性,不是巧艺内容的全部。这种分类是依据传统的知识体系进行的。列举式分类法的特点是,采用等级列举方式,将分类结构加以展示,类目比较系统,类目体系概括、直观,易于把握,便于使用。其不足是,采用列举的方式分类,很难详尽无遗地揭示各种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无法满足确切分类的需要。这种分类的类目是一种静态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凝固性,不能根据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检索。

在研究《艺文类聚》分类法时,必然涉及类目划分的标准问题。类目划分是依据一定的属性,对各级类目进行区分,生成一个个类目的过程。类目是《艺文类聚》分类体系的基本构成单元。在类目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类目的划分一般说应遵守相应的逻辑分类规则:第一,每次分类只能使用一个标准,不得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准。第二,应该贯彻穷尽性原则,使划分后的子类之和与母类相等。第三,应贯彻排他性原则,使划分后的各个子目相互排斥,界限分明,类目之间没有相互交叉的现象。以“产业部”和“服饰部”为例,对此做进一步说明。第六十五卷、六十六卷产业部上、下的子目是 :农、田、园、圃、蚕、织、针、市、田猎、钓、钱;第六十九卷、七十卷服饰部上、下的子目是 :帐、屏风、幔、簟、荐席、案、几、杖、扇、麈尾、枕、被、缛、如意、胡床、火笼、香炉、步摇、钗、梳枇、囊、镜、袜。《艺文类聚》的部类是按照事物的性质来区分的。由于篇幅的限制和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复杂性,《艺文类聚》并没有完全贯彻分类的基本原则。例如,穷尽性的分类原则,在《艺文类聚》中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以上面四卷为例,产业部不是只能划分出“农、田、园”等十一个子目,服饰部也不是只能划分出“帐、屏风、幔”等二十三个子目,但是,两部的子目也就仅此而已,从划分的规则上讲,各子项(此即指子目)并未穷尽所有母项(此即指产业、服饰)。分类的另外一个原则——排他性原则,《艺文类聚》却是严守的,这是它运用类书特有的分类方法划分部类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拿上面这两部来说,因为很好地贯彻了排他性原则,所以,产业部和服饰部内各自拥有的子目,不会互相包容与交叉,而是界限分明地分属在各自的部类。

二、主题法与子目下的资料摘录

什么是主题法?《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是这样定义的:“主题法,指以文献中论及的事物或概念为标引对象,直接用语词做这种对象的标识,按字顺序列组织文献,并用参照系统显示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索引方法或文献处理方法。……它在揭示文献主题和组织文献的方法上都不同于分类法。它以事物和概念为中心,集中相关的文献,区分不相关的文献,表达主题概念直接性强,排列方式直观易懂,更适于揭示文献中的新事物、新问题及其它新情报。”[4]590其实,就其实质而言,主题法与分类法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渗透或兼容的。在《艺文类聚》的目录体系中,就体现了主题法与分类法的渗透与兼容。

潘树广从主题索引的角度对此做出论述:“唐宋以来,《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把分散在各种古籍中的有关资料摘录出来,分类编排(也有按韵编排的),每一个细目之下排比了大量资料,并注明出处,这就不但使读者从类书中读到引文,而且能根据引文的出处追溯原始文献。从这个角度而言,类书实际上兼具主题索引的性质。”[5]欧阳询在《艺文类聚·序》中指出:“九流百氏,为说不同,延阁石渠,架藏繁积,周流极源,颇难寻究”,为了贯彻“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的编辑宗旨,必须“披条索贯”,即编制目录必须方便检索,才能“日用弘多”。在材料的选择与编排上,要“摘其精华,采其指要”,“弃其浮华,删其冗长,金箱玉印,比类相从”,“事居于前,文列于后”,以方便读者查检为原则。例如,卷九十四兽部中·牛:

《尔雅》曰:……《毛诗》曰:尔牛来思,其耳湿湿。《左传》曰:……《玄中记》曰:万岁树精为青牛。《汉书》(汪绍楹校记曰:《太平御览》九百作《玄中记》):桓帝出游河上,忽有一青牛从河中出……《吕氏春秋》曰:百里奚未遇时,贩牛于秦……《史记》曰:骑劫攻即墨,田单取牛千头……《蜀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谢承《后汉书》曰:刘宽尝行,有人失牛者……《列异传》曰:秦文公伐梓树,梓树化为牛。……《魏略》曰:钜鹿时苗,为寿春令,始之官,乘牸牛……《诸葛亮集》曰:木牛者,方腹曲头……《符子》曰:尧以天下让巢父。巢父曰:“君之牧天下,亦犹余之牧孤犊”……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曰:自峡口溯江百许里,至黄牛滩……竺法真《登罗山疏》曰:增城县南有列渚洲,洲南又有牛潭……《琴操》曰:宁戚饭牛车下……【赋】臧道颜《駃牛赋》曰:……【赞】梁刘孝威《辟厌青牛画赞》曰:……【表】魏陈王曹植《上牛表》曰:……【启】梁元帝《谢东宫赉蒸栗牛启》曰:……梁刘孝仪《谢始兴王赐车牛启》曰:……又《谢豫章王赐牛启》曰:……【书】梁刘孝威《谢南康王饷牛书》曰:……[6]1625-1629

此例中,《尔雅》、《毛诗》、《左传》、《玄中记》等条目,是在“牛”的子目下,把各种书籍中有关“牛”的资料,按照事在前、文在后的顺序加以聚集编排,故曰“类聚”。事的部分包含经史子三部的典籍,文的部分是集部的典籍。对所引之事,都注明书名,其中鲜见和容易混淆之书还著录了作者;所引诗文都注明时代、作者和题目,并按不同文体,用“赋”、“赞”、“表”、“启”等标明类别。这样,如果以“牛”为主题,那么,卷九十四兽部中的子目“牛”下类聚的一些有关资料,实际上类似于今天的主题索引,查检十分方便,起到了索引“一索即得”和“按图索骥”的作用。

《艺文类聚》共有727个子目,每个子目下的材料,都是运用主题法摘录的。如卷七十三杂器物部以“盘”为标目,摘录了《周官》、《礼记》、《康诰》、《左传》、《史记》、《孙卿子》、《神异经》、《汉武内传》、应劭《汉官仪》、《风土记》中的有关资料,这是“事”的部分,包含了经史子三部的内容;此外还有关于“盘”的各体文学作品,有诗、赋、铭等,这是“文”的部分,包含集部的内容。这些资料都是围绕“盘”这一主题选编的,没有考虑学科分类。用四部分类法衡量,上述文献已遍布经史子集四大部。在同一子目下辑录了丰富的资料,读者可以通过这种主题目录,查阅各种图书中有关某一事物的内容并弄清其出处。

关于主题法有几点是应该明确的。

其一,主题法,按照主题词的选词方式,可以分为标题法、元词法、叙词法、关键词法。《艺文类聚》中运用的是标题法。标题法“是一种以标题词作为文献主题标识的标引和检索的主题法。所谓标题词,亦称标题,是指经过规范化处理的,用来标引文献的词或词组,通常为比较定型的事物名称”[7]114。在《艺文类聚》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子目 :天、日、月、峡、石、舟、车、木、马 ,等等 ,这些都是比较定型的事物名称。

其二,收录在《艺文类聚》每个子目下的资料,是以相同的主题而类聚在一起的。所谓相同的主题,应该做宽泛的理解,凡是内容相同,或句中含有与子目相同的词语,或篇题中含有与子目相同的词语,均可以看作是相同的主题。正是因为按照主题法来辑录材料,所以完全不考虑摘引的原书是属于哪个学科的。例如,子目“琴、筝、将帅、灯、烛”等,既是上一级部类划分出的下级类目,同时又是一个个单独的主题。这些子目互相并列,互不隶属。每个子目下的文献少则几种,多则数十种,它们都跨门类地聚集在各自的子目下。如卷八十火部的子目“庭燎”中,摘录了按学科应当归在礼部的礼学著作《礼记》;卷九十五兽部下的子目“象”中,摘录了按学科应当归在天部或岁时部的天文学著作《万岁历》。《艺文类聚》的子目,就是这样打破学科界限,按照主题法来摘引资料的。

三、分类法与主题法的并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艺文类聚》的目录是分类法和主题法并用的。它的目录体系共有四层。第一层为天、地、人、事、物的分目层次,这一层为编者隐去,为隐形目录。第二层为天部、岁时部、地部等46个部类。第三层为部类下的天、日、月、星、云等子目。第四层为每个子目下的“事”前“文”后的细目,这一细目被书前目录精简而未予列出;在正文中,“事”的部分没有明确的标注,但“事”是居前的;“文”的部分是以“诗”、“赋”、“赞”、“表”等文体名称标注的。第一层、第二层、第四层为分类目录,第三层为主题目录。第三层的主题目录,既是上一级分类目录的下位类,又是下一级分类目录的上位类,所以它兼有双重身份,完善地把分类目录和主题目录结合起来。《艺文类聚》分类与主题相结合的目录体系,把所辑录的各种书籍中的资料和各体诗文,从纵横两方面编辑起来,浑然一体。既可以使读者从事物分类的角度去检索文献,又可以使读者从主题词的角度去检索文献。姚名达曾总结说:“类书为主题目录之扩大。盖分类之道,有时而穷。惟以事物为主题,汇列参考资料于各主题之下,使学者一目了然,尽获其所欲见之书。此其功用较分类目录为又进一步。倘删其繁文,仅存书目,即现代最进步之主题目录也。”[8]57

《艺文类聚》分类与主题相结合的目录体系,使其具备了一定的检索功能。比如,要查古人交友方面的资料,可以先查《艺文类聚》卷二十一人部五,这是按分类法进行检索;再查其子目交友,这是按主题法进行检索。于是,可以看到唐朝以前19种书中36条关于交友的资料,以及4首诗、1篇赋、2篇赞、1篇箴。如果查更大的类书,比如《太平御览》,在其卷四百十人事部五十一·交友,则会发现关于交友的材料竟多达263条,其中既有交友的理论,又有交友的故事,还辑录有诗文。这是后世类书沿用分类与主题相结合的目录体系的结果。

同时,通过《艺文类聚》的目录体系,还可以查找典故。比如《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哀悼晴雯的悼词《芙蓉诔》中,有“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一句。要想知道出自何典,即可查《艺文类聚》。首先,确定关键词“聚窟”,其次,按分类法找到卷七十八灵异部,再次,按主题法找到子目“仙道”,逐条检索,便可查到这个典故出自《十洲记》:“聚窟洲,在西海中。洲上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而材芳,华叶香闻数百里,名此为反魂。叩其树,树亦能自声,声如群牛吼,闻之者皆心震神骇。伐其根心,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熟煎之,如饴,令可丸,名曰惊精香,或名之振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6]1331-1332据此可以知道,贾宝玉是为找不到这种起死回生的返生香而发出感叹。

四、结 语

在我国古代的图书资料工作中,分类法和主题法均处于雏形阶段。《艺文类聚》将两者综合运用到类书编撰中,极大推动了类书编辑技术的进步。分类法和主题法都是从文献内容的角度来解释和编排资料的基本方法,两者有一定联系。但是,分类法和主题法是两种不同体系的目录检索系统。从内容上看,分类法的基本原则是知识的系统性;而主题法的基本原则是知识的特指性。它们的功能和作用是互为补充的,从而在揭示类书资料内容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现存类书看,《艺文类聚》是最早运用分类与主题相结合的目录体系的。这种多功能的目录形式,从《艺文类聚》始,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的大型综合性类书《清稗类钞》。《艺文类聚》分类与主题相结合的目录体系的创立,是对古典目录学的杰出贡献,值得探究、继承与发展。

[1] 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M].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羽离子.类书的分类和目录[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6(4).

[3]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周文骏.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5] 潘树广.文献检索与语文研究[J].辞书研究,1979(1).

[6] 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 马张华,侯汉清.文献分类法主题法导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8]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子目类书艺文
浅谈陕西省2004 年消耗量定额中的换算
通风空调工程造价控制实务分析
艺文活动早知道
艺文活动早知道
西夏类书《圣立义海》故事新考三则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小陈老师来上课
类书考略*
魏晋南北朝类书发展史论纲
浅谈历史教学中子目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