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浙东历史村落保护性开发规划方法

2011-01-16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村落历史

杨 眉

论浙东历史村落保护性开发规划方法

杨 眉

本文通过对浙东历史村落保护性开发规划战略与方法的研究,从保护绿色生态、延续历史文脉、建设小康村庄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归纳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划理论模型,确保历史村落健康、文明和富足地生长,实现其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浙东地区;历史村落;保护性开发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交通通信设施不便等原因,浙东地区大量的历史村落仍旧相对完整地保留着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空间形态和传统文化,地域特征十分鲜明,蕴涵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与古镇相比,历史村落的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域经济发展的落后和当地政府保护意识的欠缺,令人惋惜的是,越来越多的历史村落正在消失,其特有的空间形态逐渐解体,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正在慢慢丧失,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护,这些历史遗存将有可能缓慢地走向没落和衰亡。因此,如何从规划的角度着手,在村落这一层级对历史村落展开保护与开发,使其能够继续正常健康地生长,研究工作迫在眉睫。

一、浙东历史村落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的联系和斗争中创造了自己光辉的文明,但同时也伏下了可能导致文明毁灭的条件。”[1]

1.1 环境恶化——失去健康

由于大部分历史村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经营方式粗放,且缺乏科学指导和管理等原因,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1)由人口增长和生活需求引起的问题。

为养活人口,过度开垦以及不合理的耕作破坏了原有生态;为得到能源,过度砍伐使天然林资源受损,引起水土流失;为满足居住的需要,扩大住房面积而占用耕地,并增加对其他多种自然资源的消耗 (如建房需要的木料、砖瓦、石材等),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由农业生产方式引起的问题。

为确保作物的健康高产,过量使用农药 (杀虫剂、除草剂等)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为灌溉农田或过密的水产养殖,浪费和污染地上及地下水资源;为追求高利润而栽种非本土或反季节作物,使用温室大棚而产生一系列污染;为冲洗畜禽养殖场,引起大量粪便污水的排放。

(3)由周边的工厂引起的问题。

图1 村落中的水污染(资料来源:自拍: 《余姚市梁弄镇大岭下村》,2003年)

图2 建房流行现代化(资料来源:自拍:《余姚市梁弄镇东溪村》,2005年)

图3 贪大求洋的建房风气(资料来源:自拍: 《余姚市梁弄镇东溪村》,2005年)

工厂排放的废气引起土地污染、作物不健康生长;工厂排放的废水引起灌溉水、地下水被污染,水产被毒害;工厂排放的固体废物引起土壤、水体及大气的污染。

总之,历史村落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具有量多面广的特点,不可轻视。

1.2 历史联系被割裂——失去文明

(1)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给历史村落带来巨大影响。

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农业人口大量涌向城市,村落老建筑成为“空巢”,年久失修;因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而维系的村落结构逐渐松动,承载集聚作用的村落中心也逐渐失去往日凝聚力,乡村结构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同时,村落的城镇化倾向导致城市型的聚落结构及住宅形式不断侵蚀传统的村落。

(2)不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建设给历史村落造成了开发性破坏。

许多历史村落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由于当地政府部门的错误策略,蹩脚规划师和建筑师的不合理设计,以及急功近利的掠夺性开发等原因,对生态资源和传统建筑,尤其对环境构成极大的破坏,使历史村落丧失了原有的风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旅游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冲击。

目前许多历史村落通过发展旅游事业发挥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与此同时,旅游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游客数量猛增,超过环境容量;逐利的商铺和小摊,导致建筑和街巷的风貌及用途改变;过度商业化,丧失了村落的原真性;世居于此的村民逐渐外迁,导致当地的人文环境不复从前;旅游管理能力与旅游发展速度不平衡等问题。如不尽快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往昔美丽的历史村落终会沦为失去灵魂的空壳。

1.3 经济薄弱——陷入贫困

1.3.1 经济发展受限

(1)“农村劳动力创造产值过低,固然有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不够、生产力低下等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且不能得到很好的转移。”[2]

(2)与此同时,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又造成了部分农村地区出现劳力匮乏现象,影响了农业及农村的发展。“空壳”现象造成大面积耕田被抛荒,村落空寂,基础设施衰退等现象,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1.3.2 基础设施匮乏

由于历史村落布局分散,一些社会基础设施,如广播电视传播通信设施、交通电力设施、农村医疗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共享性差,利用率低。

市政基础设施薄弱给村落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开发带来不利影响。突出表现为:水源保护和水处理系统不完善;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和乡村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体系,乡村污水随意排放或向水体倾倒,严重污染了周围水体和土壤,也对居住安全构成了威胁。部分老房残旧,居住结构差,严重影响居住质量……

综上所述,历史村落面临着不进则退的窘境。唯有保护,才能发展;唯有珍惜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才有可能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真正改善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保持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些都是我们在规划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图4 基础设施薄弱(资料来源:自拍: 《余姚市梁弄古镇区》,2004年)

图5 砖木结构的民居多呈风雨飘摇之势(资料来源:自拍:《余姚市丈亭镇桐岭村》,2004年)

二、浙东历史村落保护性开发规划方法

2.1 保护绿色生态——留住健康

2.2.1 绿色边界

规划确定三条绿色边界,分别为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四至山脚线范围和山体观景制高点连线。对不同边界内用地,提出不同规划要求,确保建设用地集中节约,保护基本农田,维护山体植被和生态多样化,保护历史村落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2.2.2 原生山水

规划应以原生山水为依托,重点维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利用水系、绿地、巷道等,形成包围、浸透、分割、楔入的格局,使人工建设与周边山水自然景观相融合,绿色浸透村庄内外。

(1)充分利用浙东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优势,在尊重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限度地进行人工塑造。

(2)“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3],引导村庄建设的近山性和亲水性,促成人与自然的共融,追求野趣横生,“阡陌稻花飞舞燕,纵横沟渠放歌蛙”的自然风格。

(3)严格保护自然河道和水域界限,“维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3],采用自然景观设计手法,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保留水系弯曲灵动的自然形态。弯曲的自然形态水体更符合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有利于释放和缓和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更重要的是,自然形态是水体最原真的美。

(4)“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3],确保清溪长流,对水体两侧进行大面积绿化造林,控制上游区域水土流失。

(5)规划应尽量不改变现有水系,严禁侵占或缩小过水断面,占用或围入私人院内。严禁向水体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统一规划和建设地铺设排污管道。在水系的固定地段 (如桥下等)设置滤网,及时清除杂物,保持水体清洁。定期疏清河道,整治驳岸护坡。营建滨水绿地,提高景观品质。

2.2.3 乡土植被

“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3],封山育林,保护地表植被,确保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历史村落襟山带河、山清水秀的风貌特色。

(1)加强植被资源的管护,大力营造村落周边森林防护林带,积极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建立森林消防系统,预防和杜绝森林生物和人为灾害。

(2)有计划地进行绿化造林,美化环境。在宅旁、路旁、水旁、村旁植树,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鼓励村民对自家庭院进行绿化和美化,种植观赏植物或果树等形成赏心悦目的庭院景观,为古老村落增添绿色生机。

图7 保护水系的自然形态(资料来源:自拍: 《梁弄镇横坎头村》,2003年)

(3)对村庄内道路进行高标准绿化。在路旁因地制宜地培植带状或片状风景林;在视线转折处,配植高低错落的丰富绿化,形成对景。在路旁景观优美处,打开空间,留出视线,使人在沿途就能领略到淳美的自然风光。

(4)对富有景观价值的古树名木进行调查、登记、造册、建档、统一编号、挂牌,制定专项保护措施。对于树龄在50年以上的树种,规划控制在单株或群株周围10米范围内,除游览小亭台和现有民居外,不得建设其他建筑或设施,严禁破坏古树周围的土路地面。

(5)有效控制山上迎面坡采石,做好采后还绿工作,切实减少采石对景观资源的破坏。

2.2.4 监测体系

建立历史村落环境监测体系,不仅是一系列技术活动,更是一套管理体系。

首先应制定和规范一套监测标准,建立一套合理的监测指标系统。构建监测网络,确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监测体系的基础上 (如图所示),建立监测数据库,便于历史村落的动态管理。

2.2.5 环境容量

坚持环境容量不超载的原则。

环境容量又称环境承载力、环境忍耐力。环境容量至少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村落本身及水系上游的容量;二是游客的数量。适当控制游客数量和旅游线路上游人的密度,对水系和整体环境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水系上游应尽量减少村民居住量,逐步实现大部分村民居住和牲畜畜舍边缘化;上游地区禁止扩建村民点和发展养殖业,以减轻对水资源的污染压力。

2.2 延续历史文脉——留住文明

2.2.1 保护

历史村落的保护包括周边山体植被、河流水系、村落形态、空间格局、建筑园林、地面铺装、小品构件等;还包括民俗民风、传统工艺、风味小吃等构成历史村落风貌特色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要素,可归纳为建筑、街道格局、空间系统及景观界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四方面的内容。

2.2.1.1 建筑

规划应对历史村落内建筑物、构筑物进行调查评价,按照保护与整治模式,落实每栋建筑的保护与整治要求。

依据《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分类如下:

保护——对已划为文保单位、文保点的建筑,应从严格的文物意义上进行保护。它们的外观、内部以及环境除了复原外,原则上不做任何改造,整修必须保持历史事实的原真性。对没有列入保护名单,但也具有较高科学、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建筑群,参照文物建筑进行保护,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缮,整旧如故。

改善——对建筑结构质量较差,但明清民国传统建筑较集中的区域,在保护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整旧如故的同时,允许对其内部进行修缮更新,主要是厨卫设施的配备。即使建筑到了必须更新的程度,新建筑也必须严格在老建筑原有墙基线上复建。

保留——针对20世纪70—90年代兴建的建筑较集中的区域,建筑多为砖混结构,质量较好;如与环境冲突不大,可采取保留的态度,维持现状,并对其今后的粉刷和外立面装修提出要求。保留是一种过渡模式,远期采取更新、改造与逐步淘汰的办法。

图8 浙东村落的传统巷道格局(资料来源:刘祥祯等: 《浙江民居》,1981年第25页)

整饬——对新建的、尺度与历史建筑较协调,但形态、色彩、细部与历史环境不协调的建筑采用外立面整饬的手段。近期难以拆除的、风貌较差、尺度较大、高度过高的新建住宅,采取外立面整饬、层数削减的措施,使其符合传统风貌要求。

拆除——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及院落内部搭建的危棚简屋,采取拆除的措施,整理出的用地作为开放空间使用或恢复原有庭院,不再进行其他新的建设。

2.2.1.2 街道格局

历史村落的街道布局与形态不应改变,街道的功能应在原有主体功能上予以扩展,街道的尺度、界面和空间标志物应给予保护。由于现代交通需要而必须改造或新辟的道路,其尺度、走向、线形等要与历史村落整体巷道格局相协调。

(1)浙东村落的传统形态由参差斑驳的青石板铺就而成的街巷、木结构及石质民居组成。街巷的转折起伏依自然地形而变化,屋基由表面粗糙的石块砌筑,错落有致。街巷尺度宜人,内部道路宽度(D)变化在2.0—3.5米左右,两边的檐口高度 (H)(一层)通常为2.5—3.0米左右,宽高比小于1。

(2)村庄道路应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宜高则高,宜低则低,宜弯则弯,满足交通和消防等功能,达到“通而不畅”的目的。步行系统和景观道路多用卵石、块石等乡土材料,既节省资金,又利于保持质朴自然的乡村风貌。

(3)“建立无汽车绿色通道”[3],村庄内部应保持大量步行街巷,必要时微型急救车、消防车能进入即可。原有街巷年久失修的应予以修整,路面仍以条石或卵石铺砌。沿街建筑应以维护和加固为主,谨慎拆除或重建,以保持原有的街巷机理和空间格局。

2.2.1.3 空间系统及景观界面

严格保护历史村落的空间系统和有特征的景观界面,重点在于空间功能与形态、空间的结构关系和界面的景观特征的保护。

(1)划定保护层次。

依据《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历史村落一般划定为三个保护层次。

核心保护区:即保护遗产的区界,该区域是法定保护的重要区界。划定要求:A.区域内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反映出当地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风貌特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及较强的历史氛围。B.有一定的规模,视野所及风貌基本完整,有较协调的视觉效果。C.区域内的建筑和环境风貌基本上是历史原物,不是仿古或其他新建筑,或新建筑仅占一小部分。

该区域是历史村落的精华所在,也是严格执行保护的区域。

建设控制区:是遗产保护的主要缓冲区界,即历史村落所在的山水环境区域,严格控制此区内的人工建设。

风貌协调区:该区通常与核心保护区有一定距离的绿化隔离带,用于建设住宅新区,解决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及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2)明确各层次的保护要求。

核心保护区:按照文化遗产保护要求,严格保护其建筑及其环

境,不得改变原貌,必须采用原材料,按照原标准进行保护维修,不同时期的修缮要有可识别性。保护的重点有牌坊、祠堂、重要民

居、桥亭、水系、街巷等,特别是构成传统风貌要素的环境物件,如水井、古树木、石板路面、石墩、室内陈设等。

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是历史村落遗产的缓冲地带,根据保护要求提出限制建设条件,限制条件包括发展方向限制、功能限制、建筑高度控制,色彩、风格限制等。

(3)让紫线系紧历史。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4]

根据建设部关于城市“紫线”划定的相关要求,划定紫线范围,制定控制要求。

2.2.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保护机制。浙东历史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如在戏曲艺术方面,浙江是中国最早戏剧“南戏”的诞生地,还有全国闻名的绍剧与大板、宁海平调、台州乱调、新昌腔调、松阳高腔等,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须保护和传承。又如在传统工艺美术方面,东阳木雕、青田石雕、龙泉宝剑、萧山花边、桐乡蓝印花布等均应加强保护。

2.2.2 整治与更新

浙东历史村落的更新策略应在保护文化遗产与风貌特色、延续和提升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对显现的物质历史空间环境进行合理的重组与再建,对空间环境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进行重造,织补业已衰落的村落传统网络”[5]。延续历史文脉,让浙东历史村落从农业衰退中恢复活力。

2.2.2.1 保护与更新时序

针对历史村落保护与居住环境改善的复杂性,为使资金的投入能形成良性循环,长远而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必须根据各地块、各文保单位 (点)的区位和重要程度,确定保护与更新的时序。

(1)近期保护与更新。

近期主要考虑文保单位 (点)的修缮与功能调整,以及历史村落入口环境整治,重要传统民居群的维修,环境改善及部分市政设施的引入。在历史村落内的宅角院落插入“厨卫标准模块”,清除违章搭建房屋,铺设地下管线,恢复院落中部的开敞空间,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远期保护与更新。

远期考虑带动整个历史村落的保护性维修与内部居住条件的全面改善。

2.2.2.2 保护与更新策略

历史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虽是政府行为,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历史村落的保护性开发必须遵循市场运作的经济规律,同时政府有责任给予政策支持和必要的经济资助。在保护历史村落风貌前提下,兼顾房地产开发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同时也促进历史村落的更新改造,健全投资环境,使更新工作向着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发展。

2.3 建设小康村庄——实现富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位列中共中央“十一五”科学发展的十大方略之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胡锦涛用这20个字概括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这不仅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化的田园美景,也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美好乡村社会的想象。

2.3.1 集约发展

尽管分散是村落的先天特征,但毕竟存在不合理性,设施配套中会出现极大的资源浪费。新的规划中需要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适当集中,降低分散性,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余姚市“内聚外迁、梯度移民”政策,正是实现集约发展的有力措施。

2.3.2 生态旅游

“将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同时将交通条件较好地区的历史文化名村开发的主要方向面向游览观光业,是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重要出路”[6],“将旅游发展作为促进名镇 (村)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式,通过名镇 (村)旅游发展,有效促进名镇 (村)遗产保护意识和利益驱动机制的形成”[7]。历史村落作为一种稀有的文化资源,唯有在旅游活动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价值,“旅游开发并不妨碍保护,有效的管理才是加强保护的根本途径”[8]。

生态旅游较之传统旅游,关键差异在“保护”二字上。传统的旅游开发,其开发和保护是分离的,往往是问题出现后才着手保护。而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是并行的,历史村落的旅游发展要把保护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规划时要划分合理的保护区和保护带,确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合理程度,历史村落所有的开发活动必须置于保护规划的框架之内,实行梯度开发,对少数资源占优势的景点优先开发,对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古民居和古建筑实行严格保护。

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应在“绿色”上做文章,使游客在吃、住、行、游、娱、购上更加贴近自然,融入自然,使乡村真正成为游客回归自然的绿色怀抱。

大力开展以民族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活动,使历史村落重新焕发青春光彩。

2.3.3 观光农业

从原有农业用地中划分出少量生态示范区,尽量集中布置在村落周围,便于经营和管理。这个生态示范区将作为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发展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农业与休闲相融的产业,既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提供农业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是休闲的一种方式。”观光农业有其丰富的运行形式,它既可以是农产品的生产和开发,还可以是农业景象和田园风光的欣赏,旨在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浙东历史村落观光农业着重开发如下四部分内容。

(1)农产品。游客可以采摘果实,体验田园乐趣。农家也可以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开发附加价值,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旅游食品,开拓城市市场。

(2)农作过程。由农民进行传统的或现代的农作过程表演,供游客观赏,或让游客在农民指导下直接参与一些简单的农作劳动,寓教于乐。

(3)农业环境。可直接利用农家赏心悦目的田园意境吸引游客,同时,提供农家住宿、体验农村生活的机会。

(4)村落文化。通过设计,将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形态融入旅游休闲农业,让游客在田园风光里既得到物质享受,又获得精神洗礼,开创观光农业的独特亮点。

2.3.4 飞地工业

图12 两层联立式小康住宅(资料来源:自绘,陕西金城绿景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浙江省梁弄镇横坎头村整治改造规划 (2003-2010)》成果,2004年)

根据浙江省“千百工程”规划精神,村庄层次不设工业用地,尤其对于历史村落,工业的发展对其风貌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浙江省乡镇企业发达,多数村落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成为村落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

本文鼓励村落发展乡镇企业,但选址应远离历史村落,采取飞地式建设与管理,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集聚,提高区域块状特色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促进乡镇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

2.3.5 小康村居

新区建筑的布局以自然形态为主,应充分考虑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延续,保留民居的古朴风韵,

建筑的选型、风格、色彩、高度与核心保护区的风貌保持协调。

在农民建房方式上,积极推广浙江沿海县市成功的“小康型住宅”试点经验,采用联立式住宅方式,为农村适应现代文明打下住房基础。

建筑单体建议参照《浙江省现代化新农村住宅方案精选》,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立面设计应充分吸收当地传统建筑的符号和材料精华,外墙装饰以涂料为主,底层取当地特色石材贴面,巧妙运用单坡、歇山坡、双坡等不同的坡面组合形式,营造清晰、自然、宁静和具有乡土气息的意境。立面造型凹凸有致,简洁大方,符合当地居民的审美情趣。

总体上,建筑色彩以浅色调为主,造成明亮的视线效果,局部重点处可适当增加暖色效果,使其整体色彩精致而丰富。

2.3.6 完善的基础设施

图13 小康村居(资料来源:自绘,陕西金城绿景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省梁弄镇横坎头村整治改造规划(2003-2010)》成果,2004年)

(1)建立完善的地埋式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做到雨污分流。

(2)积极推广沼气净化和生化处理等实用新技术,减轻环境污染。

(3)按照《浙江省村镇建设现代化示范村建设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 (试行)》要求,改善村庄给水、排水、电力电信、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居室内的厨房卫生设施等,以适应现代生活要求。

(4)改善农村燃料结构,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应用。

(5)配套幼托、综合服务、购物点、垃圾收集点、公共绿地和停车场等设施。

(6)构建适应村民文化需要的公共设施网络。浙东地区风情浓郁,民间节日众多,如龙舟节、花炮节、庙会等。在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民俗文化的继承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需求,重视表演场所等必备的硬件设施以及民间文化主题公园、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

三、结 语

下一步研究应着眼于历史村落的历史人文价值,挖掘并保护其文化内涵的个性,包括环境文化、艺术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历史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唯有从自身的个性研究出发,保护其内在美,才能使其神形兼备,耐人品味。

[1]陆楣.让设计师举起人类―生态的旗帜 [C] //2004年亚洲室内设计师东京年会论文集.2004.

[2]高辉清,等.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最后解决之道[N].财经时报,2006-3-13(7).

[3]俞孔坚.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十大战略[N].中国环境报,2002-12(3).

[4]城市紫线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19号).

[5]许业和.传统社区的更新 [J].小城镇建设.2005(2):77.

[6]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 [J].北京大学学报.1998(1):88.

[7]历史文化名镇 (村)保护规划编制导则研究 [R].南京大学鉴字〔教QP2005〕第004号.

[8]姜卫兵,等.论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表达特性[J].中国园林,2003(3):52.

On Protective Development Planning M ethod of Historical Villages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YANG Mei

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planning strategy and method of historical villages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expounds three aspects of protecting green ecosystem,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village,and strives to conclude a planning theory model of universal applicability,so as to ensure the healthy,civilized and prosperous growth of the historical villag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historical villages;protective development

K928.5

A

1672-2795(2011)01-0116-09

2010-09-04

杨眉 (1979— ),女,陕西宝鸡人,西安交通大学讲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主要从事生态规划研究。(西安710049)

猜你喜欢

村落历史
传统村落:小开屯村
云南最后的神秘村落——城寨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