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多重复句的分析

2011-01-12蔺若晨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复句逗号孔乙己

蔺若晨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谈谈多重复句的分析

蔺若晨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分析多重复句是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文章从弄清分句数目,吃透分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抓住关联词语,结合语言环境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分析多重复句,旨在帮助学习者解决困难。

多重复句;分句数目;逻辑联系;关联词语;语境句意

分析多重复句,是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是重点,因为通过分析多重复句,能弄清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组合层次和逻辑关系,进而了解句子的意义和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说是难点,因为不少学生对分析多重复句常常感到棘手,教师有时也感到困惑。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笔者以自己的学习体会,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多重复句的分析。

分析多重复句,首先要总观全局,全面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关联词语这个形式标记,结合意念关系,逐层解剖,直到分析出的句子都是单句形式为止。这是分析多重复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弄清复句中包含分句的数目

“正确划定分句的数目是正确分析多重复句的前提。”[1]多一个分句,就可能多一个层次,少一个分句,又可能少一个层次。如果弄错了复句中包含分句的数目,那么整个复句的分析就会相应地错下去。一个多重复句都要包含三个以上的分句,分句和分句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但有时分句内部也可能有逗号,因此我们既要注意逗号对分句之间的间隔作用,也不能把所有的逗号都看作是分句与分句的间隔。例如:

(一)1、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2、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3、而是因为在斗争中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4、所以暂时失败了,5、但是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这个复句共有八个逗号,但全句只有五个分句。分句1和分句3其内部都有三个逗号,第一个逗号都是句首状语之后的停顿,第二个都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停顿,这些都是分句内部的逗号,这两个分句中只有第三个逗号才是分句之间的间隔。如果把分句内部的停顿,误认为是用在分句之间的起间隔作用的逗号,那就会把整个复句包含分句的数目弄错,以致影响层次的正确切分。再如:

(二)1、他已经写好《天体运行》提纲,2、但是他知道天动学说从亚里斯多德建立起来已经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又有教会的拥护,如果发表与天动学说根本对立的地动学说,一定会遭到种种非难和攻击,3、因此他决定谨慎而小心地进行观测工作,4、务使他的理论和实际观测相符合。(《哥白尼》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56页,1982年版)

这是一个由四个分句组成的三重复句,分句2中的谓语动词“知道”后面的宾语是个二重复句形式,这个二重复句形式内部虽然有四个逗号,但前三个逗号是分句内部的停顿,只有最后一个,才是分句之间的间隔。可见全句虽然有七个逗号,但整个复句只包含四个分句。

二、吃透分句之间的逻辑联系

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是靠它们之间意义上的逻辑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哪些分句先组合,哪些分句是在小分句组合后再组合的,这些都取决于分句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分析多重复句,一定要吃透分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例如:

(一)1、只讲民主,2、不讲集中,3、那就走到极端民主化,4、走到破坏纪律的自由放任主义;5、只讲集中,6、不讲民主,7、那就会走向官僚主义,8、搞“一言堂”,9、搞命令主义。(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这个复句共有九个分句,总观全句可以看出,九个分句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句1、2、3、4是说,只讲民主,不讲集中的不良后果。我们可以把这四个分句看作是一个大分句。分句 5、6、7、8、9 是说,只讲集中,不讲民主的不良后果,我们可以把这五个分句也看做是一个大分句。这两个大分句意思上是并列的,是全句的第一层。前一个大分句包含四个小分句,分句1、2提出一种假设,分句3、4是说明这种假设实现后所引起的结果,这是全句的第二层。分句1是“只讲”,分句2是“不讲”,它们是并列的,是全句的第三层。分句3与4都有“走到”意思上是并列的,也是全句的第三层。后一大分句有五个小分句,分句5、6提出一种假设,分句7、8、9说明这种假设一旦实现所导致的结果,这也是全句的第二层。分句5是“只讲”,分句6是“不讲”,它们是并列的,是全句的第三层。分句7、8、9是不良后果的三种表现,它们是并列的,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所以都是全句的第三层。

吃透分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有助于正确地切分复句中分句之间的组合层次。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分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来检验对多重复句分析得是否正确。例如:

这是1984年秋季用书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知识短文《多重复句》中一个例句分析。按照上面的分析,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三重复句。分句1、2、3是说明原因的,4、5是说明结果的,这样分析是不妥的。从全句的意思看,造成孔乙己“愈过愈穷”,“将要讨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终于没有进过学”,二是“又不会营生”,但上面的分析把“原来也读过书”也看作是“愈过愈穷”,“将要讨饭”的原因了,这显然不符合逻辑事理的。因此,上面的分析是错误的。正确的分析应当是:

三、抓住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结构标志,也是分析复句意义关系的形成标志。”[2]所以分析复句,特别是分析多重复句一定要抓住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往往是成对使用的,如果我们能找出前后呼应的关联语,并弄清每一个关联词语所管辖的分句,就容易分清复句内部的结构层次,同时由于关联词语是集中显示逻辑关系的成分,所以抓住关联词语也就弄清了分句之间逻辑联系。例如:

(一)1、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2、并且强迫你接收了,3、但若浑浑噩噩,4、不加抵制、清除,5、一任流入、泛滥,6、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7、这种人就真正是个十足的废物了。(林默涵《拿来与送来》)

这个复句共有七个分句。分句1的关联词语“虽然”与分句3的“但”呼应搭配。“虽然”管辖的分句 1、2“,但”管辖的分句 3、4、5、6、7,这样全句的第一层就找出来了,它们是转折关系。分句1与2之间有“并且”是递进关系,是全句的第二层。分句3有关联词语“若”,它与分句7的“就”相呼应,“若”管辖分句 3、4、5、6“,就”只管辖分句 7,这是全句的第二层,是假设关系。分句6有“甚至”,它与分句3、4、5是递进关系,这是全句的第三层。分句 3、4、5没有关联词语,它们是平等并列的,处在同一个层次上,是全句的第四层。

如果几个关联词语连在一起,在同一个分句中出现,这并不表示它们处在同一个层次上,而是排列在前的所管辖的分句,层次切分在先,排列在后的所管辖的分句,层次切分在后。例如: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四、结合语境了解句意

不用关联词语,或关联词语没有成对使用,只靠“意合法”组织的多重复句,人们对分句之间逻辑联系,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要正确地理解分句之间的意义,就要靠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例如:

——(朱自清《梅雨潭》)

上例中,分句1和2,3与4之间都有关联词语“便”,可以增补出“只要”、“如果”、“因为”等与之呼应搭配。也可以不增补,直接看作是连贯关系。但从上下文看,这里不是叙述已经实现了的动作行为和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而是作者的议论和说明。因而表示既成事实的因果关系和连续动作实现和连续事件发生的连贯关系即可排除。至于是假设关系,还是条件关系,还应仔细斟酌,“如果……就(便)”重在表明所说的情况仅仅是假设,“只要……就(便)”重在表明提出某种特定条件的假设。从上下文意思可以确定为条件关系。

有的多重复句,即使关联词语这个形式标志十分明显,但分析起来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例如:

(二)1、掌柜是一副凶脸孔,2、主顾也没有好气,3、教人活泼不得;4、只有孔乙己到店,5、才可以笑几声,6、所以至今还记得。(鲁迅《孔乙己》)

这个复句由六个分句组成,目前语法学界有两种分析。

甲、乙两种分析,分句之间的组合层次和逻辑关系全然不同。甲种分析全句是个三重复句,第一层是并列关系。这种分析突出强调了孔乙己留给“我”的印象。乙种分析全句是四重复句,第一层是因果关系。这种分析重点强调孔乙己留给“我”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孤立地看两种分析都有道理,但结合全文理解,甲种分析更为合理。因为作品的标题是“孔乙己”,整个作品也是写孔乙己的情况的,应当说“孔乙己”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所以甲种分析更符合作品的原意。

[1]赵思芳,唐雪凝.现代汉语复句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邵敬敏,任芝锳,李家树.语法专题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An Analysis of the Division of Multiple Complex Sentence

LIN Ruo-che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Law,Shanxi Radio&Tv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27)

It i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to analyze the division of multiple sentence in teaching grammar.To help learners to solve puzzles,the paper illustrates how to analyze the multiple complex sentence from four different aspects:making clear the number of clauses;having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uses;grasping correlative words and combining with context.

multi-complex sentences;the number of clauses;the logical relationship;correlative words;combining with context

H146.3

A

1673-2014(2011)06-0085-03

2011—11—08

蔺若晨(1973—),男,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单麦琴)

猜你喜欢

复句逗号孔乙己
逗号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逗号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
自傲的逗号
复句内部不应当用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