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科学在中国:发展概观和学科体系
2011-01-12王续琨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设计科学在中国:发展概观和学科体系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设计是人在实施目的性、计划性行为之前进行路径构思、方案拟制的先导性环节,是一种将科学性因素与艺术性因素熔于一炉的创造性智力活动。设计科学是介于数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学科门类。30多年来,设计科学在中国呈现较好的演进态势和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一系列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今后,需要在整合研究队伍、组建学术团体、扩展学术园地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推进设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学;设计科学;交叉科学学科门类;学科体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11年3月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于“文学”学科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升格为第13个学科门类。该学科门类之下设有五个一级学科,原目录中的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学”(代码050404)被相应地升格为一级学科,名称改为“设计学”(代码1305),其名称后面的括号中特别增加了说明文字:“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新《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出台,不仅标志着教育界、学术界对于艺术学的学科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还标志着人们对于设计学的交叉学科属性有了新的认识。
鉴于设计学已经演化成为一个包含若干门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的学科集群,本文以“设计科学”来指称由研究各个领域设计活动的所有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所组成的这个学科集群。在设计科学步入发展新起点的时候,探讨对象内涵、发展概观、学科体系等元理论问题,对于其未来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一、设计科学研究对象的内涵解读
按照学术惯例,中文学科名称通常采用对象命名法,即以其研究对象加“学”或“科学”的方式予以命名。换言之,学科名称中通常明确地标示其研究对象。正如由植物学、机械工程学、文字学可以直接判断它们的研究对象分别是“植物”、“机械工程”、“文字”一样,我们从设计科学这个名称中也自然可以判断出它的研究对象是“设计”。
最早使用“设计”一词的古籍,目前的搜索结果是《三国志》一书。其中的《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中有句:“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酖毒,重相设计。”这里的“设计”,意指设下计谋,同现代意义的“设计”有内在的源流关系。“设计”一词拆开来看,“设”是动词,意为设置、制定、筹谋;“计”是名词,意为计划、构想、方案。对“设计”的最简单理解,就是制定方案。包括《辞海》在内的多种汉语工具书,基本上都做与此相类似的解释。例如,2001年版《新华词典》对“设计”所做的解释是:“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这当然是一种广义理解。
设计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如同管理、管理学、管理科学等术语一样,人们通常有广义、狭义两种基本理解。《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设计”(design)做这样的界说:“美术方面,设计常指拟定计划的过程,又特指记在心中或者制成草图或模式的具体计划。”[1]这个词目中尽管提到了产品设计和建筑工程设计,但却没有涉及非物质性对象,显然是对设计概念的狭义理解。其实,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使用的设计概念,有时并不限于物质性对象,亦即对设计做广义理解。如服务设计、教学设计、职业生涯设计等,即是涉及非物质性对象的设计活动。
马克思曾说:“蜘蛛的活动和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2]有理智的人同建筑师一样,在实施某个行动之前必然要进行一番设计。因此,设计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基于这种广义理解,本文在此为设计概念做出一个尝试性的定义:设计是人在实施目的性、计划性行为之前进行路径构思、方案拟制的先导性活动环节。人的一切活动,包括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活动,也包括面对自身生存发展的活动,都离不开设计。
设计活动古已有之。古往今来,设计展现了人类的无限创造力,引导着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为社会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场境中,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将科学性因素与艺术性因素熔于一炉的创造性智力活动。没有科学,亦即没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包括工程技术知识),设计便失去科学文化的支撑,失去立足的根基;没有艺术,亦即没有艺术精神、艺术思维、艺术意蕴、艺术品格,设计便失去人文文化的滋润,失去腾飞的羽翼。设计,仅从科学的角度或者仅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都是有所偏颇的。因此,《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设计艺术学”改为“设计学”,从学科的角度来看,通过吸纳科学因素而放大了研究对象,扩展了研究范围。
按照物质性程度的差异,本文倾向于将设计粗略地区分为以下四个基本类别。第一类是工程设计或工业设计、工艺设计,包括结构优化设计、土木工程设计、机械设计、军事工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信息系统设计等。这类设计的直接成果是图纸、设计说明书或计算机软件,实施之后的最终成果多为人工构筑物实体、某种加工过程的工艺流程。相对于物质实体设计而言,计算机程序设计、信息系统设计可以称之为软工程设计。第二类是工程-艺术设计,包括服装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等。这类设计介于工程设计与艺术设计之间,其对象既具有工程性特征,又有较高的艺术性要求。第三类是艺术设计,包括工艺美术设计、舞台美术设计、色彩设计、音乐设计、音响效果设计、舞蹈设计、插花设计等。这类设计同美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个艺术门类直接相关,因而艺术性要求最高。第四类是制度规程设计,包括政策设计、法律体系设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设计(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设计、教育制度设计、职业生涯设计等。传统的设计概念,不包含第四类设计。美国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1916~2001)在《人工科学》(1969年)一书中,探讨了“社会设计”课程体系问题[3]。此后,一些学者提出了管理学、管理科学是设计科学的观点[4]。将社会管理中各种制度(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规则、程式的设计纳入设计的范畴,是其内涵的扩展,对于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和推动设计科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设计作为设计科学的研究对象,既需要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也需要进行分析性、局域性的研究,即分门别类地研究各种类型、各个社会实践领域中的设计。前者的目的在于形成对设计活动的总体把握,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得对设计活动的细部认识,并用之于指导各个实践领域的设计活动。30多年来,设计科学就是在这种有分有合、分合交织的研究范式作用下得以不断向前发展。
二、设计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概观
以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为表征的研究成果,可以定量地描述一门学科、一个学科群组或学科门类的发展状况。篇名或题名中包含“设计”一词的各类文献,大体上都可以视为设计科学的研究成果。虽然事实上存在一些没有设计之名却有设计之实的文献,但因其数量较少且检索困难,本文没有涉及这类文献。
首先看期刊论文的数量增长情况。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本文以“设计”作为检索词进行“篇名”的“精确”检索,共检出1979~2010年期间的相关文献736 996篇,其年度分布列于表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文献中包含一些图书简讯、会议消息、期刊总目录等,但95%以上的文献属于学术论文。由于非论文文献数量很少,筛选工作量过大,本文没有对这类文献进行剔除处理。由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篇名中包含“设计”的期刊文献数量连年持续增长,只不过各年度的增长幅度有所不同。其中,1980年的增幅为56.6%,1994年的增幅达到64.2%。2004年以来,几乎一年一个新“台阶”,每年增长几千篇至近万篇。32年来,同“设计”直接相关的期刊文献从每年几千篇增长到几万篇,表明社会对设计活动有越来越大的需求,参与设计、研究设计的广义设计工作者队伍越来越壮大。这是设计科学在中国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源条件。
表1 篇名中包含“设计”一词的期刊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1979~2010年)
其次看学位论文的数量增长情况。在“中国知网”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本文以“设计”作为检索词进行“题名”的“精确”检索,分别检出1999~2010年期间的硕士学位论文66 392篇、博士学位论文3 211篇,其年度分布列于表2。这些学位论文的绝大多数以工程设计为研究对象。以1999~2001年的学位论文为例进行统计,718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属于工程设计范畴的论文为635篇,占总数的88.4%;100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属于工程设计范畴的论文为92篇,占总数的92%。其中涉及计算机程序设计、信息系统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软工程的学位论文约占总数的1/3。一般而言,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幅约为几万字,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约为十几万字,两者对创新性均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可以将学位论文视为“高端”研究成果。我们有理由认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设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设计科学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后备力量。
表2 题名中包含“设计”一词的学位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1999~2010年)
再次看著作的数量增长情况。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中,本文以“设计”作为检索词进行“正题名”检索,经筛查剔除后共检索出相关著作42 646部,其年度分布列于表3。32年来,题名中包含“设计”的著作数量在波动中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最近10年(2001~2010年)的出版量为32 354部,改革开放时期前10年(1979~1988年)的出版量为2 301部,前者是后者的14.1倍。世纪之交以来,以“设计”为题的著作从每年1 000多部增长到每年几千部,标志着中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设计科学研究实力。
表3 题名中包含“设计”一词的著作的年度分布情况(1979~2010年)
最后看设计科学元研究文献的增长情况。所谓元研究是指对设计科学或设计学本身各种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包括创生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学科定位、学科结构、分支学科、发展动力、演进趋势等。一门学科的元研究状况,通常可以反映这门学科的成熟程度、活跃程度。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本文先后以“设计学”、“设计科学”作为检索词,分别检出245篇、85篇文献。剔除其中不属于论文的文献,剔除类似于《精心设计学案——浅谈提高英语复习课的有效性》、《谈如何设计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等同设计科学元研究无关的论文,余下1981~2010年期间属于元研究范畴的论文分别为182篇、16篇,其年度分布列于表4。可见,最近10年来,设计科学元研究虽然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还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加强元研究,是设计科学界今后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表4 设计科学元研究期刊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1981~2010年)
三、设计科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建构
在设计科学元研究期刊论文中有以设计科学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名称作为篇名主题词的论文,在以“设计”为题的著作中也有以设计科学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名称作为题名主题词的著作。这些分支学科有工程设计学、工业设计学、卫星设计学、建筑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家具设计学、服装设计学、鞋靴设计学、酒体风味设计学、中药制剂设计学、汉字编码设计学、旅游线路设计学、创业战略设计学、程序设计科学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期刊的文献回溯时间上限各不相同,例如创刊于1980年的《飞机设计》杂志,仅能检索到1994年以后的文献。目前可以检索到的“设计学”早期文献,有一篇刊载于《教育与职业》1929年第6期,题为《机械设计学课程纲要》。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目录中,目前可以检索的2部早期“设计学”著作是《机械设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51年)、《牧场设计学》(农业出版社1961年)。我们由此可以做出一个基本推断,设计科学或设计学在中国走的是一条“由分到总”的演进路径,同城市科学[5]、农村科学等交叉科学学科门类相类似[6]。也就是说,先有了机械设计学、牧场设计学、建筑设计学等学科之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这些学科之间的共同方面,学术界、教育界因此而以“设计艺术学”、“设计学”作为学科、专业名称来统筹相关人才的培养活动。
众多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的分立发展,已经为构思设计科学的学科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以已经进入元研究视野的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为基础,加入依据同相似学科门类进行比照,类推出来的部分待建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本文试探性地提出设计科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建构方案(见图1)。在图1中,设计科学的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按照研究对象、生成区位等方面的差异,粗略地划分为6个学科群组。
图1 设计科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建构方案
第Ⅰ群组是普通设计学统领下的设计史、设计思想发展史(设计科学史)、设计科学学、比较设计学、设计批评学等具有某种总体性特征的学科。普通设计学的任务是探讨设计领域的各种普遍性、共同性问题,如设计本质、设计沿革、设计分类、设计理念、设计模式、设计方法等。设计概论、设计科学概论、设计原理一类著述,即属于普通设计学的范畴。设计史、设计思想发展史分别研究设计活动、设计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探讨设计科学历史发展过程的部分可以称之为设计科学史。设计科学学是介于设计科学与科学学之间、以设计科学元研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边缘分支学科,其任务是探讨设计科学中的各种基础性问题。比较设计学是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的设计活动的联系和差异的学科。设计批评学是分析和评价设计思想、设计流派、设计作品的学科。普通设计学与设计史、设计思想发展史、设计科学学、比较设计学、设计批评学等之间不是一种包容或隶属关系,而是一种近缘互通关系,前者可以对后者起到引导、牵拉作用,后者则可以为前者提供有提炼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Ⅱ、Ⅲ、Ⅳ、Ⅴ群组是按照四种基本设计类别而归类的分支学科,结构优化设计学、土木工程设计学、机械设计学、化学工程设计学、科学实验设计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学等统称为工程设计学科,平面设计学、服装设计学、产品包装设计学、汽车设计学、景观园林设计学、建筑设计学等统称为工程-艺术设计学科,工艺美术设计学、舞台美术设计学、色彩设计学、音响效果设计学、舞蹈设计学、插花设计学等统称为艺术设计学科,政策设计学、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学(即发展规划设计学)、城市规划设计学、教育制度设计学、教学设计学、职业生涯设计学等统称为制度规程设计学科。其中有的学科已经建立了次级分支学科,如土木工程设计学分化出岩土工程设计学、结构工程设计学、市政工程设计学、铁道工程设计学、公路工程设计学、桥梁隧道工程设计学等;有些学科有望在今后的发展中建立起次级分支学科,如军事工程设计学有可能分化出炮兵工程设计学、海军工程设计学、空军工程设计学、防化工程设计学、导弹工程设计学等。
第Ⅵ群组是设计科学与数学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门类、学科群租、学科相互渗透而已经建立或有望建立的边缘分支学科,统称为边缘设计学科,包括设计数学、设计人类工程学、设计思维学、设计哲学、设计伦理学、设计产业经济学、设计法学、设计教育学等。在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大科学时代,这一群组学科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除图框中的这几门学科之外,还可以列出设计文化学、设计社会学、设计机构管理学或设计企业管理学、生态设计学、设计系统论、设计信息论、设计控制论等。另外,前面几个群组的一些学科也有可能同这个群组的一些学科相互渗透,建立次级边缘分支学科,如比较设计学与设计美学、设计教育学之间的比较设计美学、比较设计教育学,土木工程设计学、汽车设计学与设计心理学之间的土木工程设计心理学、汽车设计心理学。
交叉科学是介于数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所有交叉学科的统称。作为学科集群的设计科学,既包含一系列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主要分布于第Ⅱ、Ⅲ群组),又包含一系列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属性的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主要分布于第Ⅳ、Ⅴ群组),两者在数量上大体相当。据此,我们有理由将其列为交叉科学的一个新的学科门类[7]。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图1中列出管理制度设计学、个体形象设计学等少数待建学科,旨在引导思考,展示设计科学可能的分化线索。众所周知,新学科的萌生、发育、成长受到社会需求强度、主体探索力度、研究成果积累程度、研究范式成熟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要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艰难创生过程。上述待建学科有的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还难以成为“显学”,但它们所代表的分化线索却始终存在,它们在引导探索方面的现实意义依然存在。
面对社会对于设计活动的强势需求,我们坚信,设计科学有着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设计学”被提升为艺术学门类的一个一级学科,无疑为设计科学提供了乘势而上的良好发展机遇。今后,我们需要在整合研究队伍、组建学术团体、扩大学术园地、加强设计教育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促进新兴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的创建,全力推进设计科学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译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7卷[Z].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11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
[3]赫伯特·西蒙.人工科学[M].武夷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64.
[4]武夷山.管理学是设计科学[N].学习时报,2007-06-04(04).
[5]王续琨.城市科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发展途径[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3,33(1):98-103.
[6]王续琨.建构和发展农村科学的设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0(3):54-57.
[7]王续琨.交叉科学结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4-35.
Design Science in China:Development Survey and Discipline System
WANG Xu-ku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Design is a precursor of the route for conceiving and planning before people’s purposive behavior.It is a creative intelligence activity that compromises science factor and art factor.Design science is a discipline sub-section of cross-science betwee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nd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Design science has shown favorable evolution trends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in China for more than 30years,which has been a series of branch disciplines and marginal branch disciplines.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ctive measur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teams,the organization of academic groups and the extension of academic field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esign science.
study of design;design science;discipline sub-section of cross-science;discipline system
G301;TB2
A
1008-407X(2011)04-0131-06
2011-07-27;
2011-10-28
王续琨(1943-),男,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知识体系结构和管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