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分析
2011-01-12张秀玲魏剑波
张秀玲,魏剑波
(1.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121;2.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中原经济区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分析
张秀玲1,魏剑波2
(1.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121;2.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以中原经济区26所特殊教育学校的600名残疾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喜欢课外体育锻炼,他们体育锻炼的首要目的是强身健体,但不少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较少,每次锻炼的时间较短,锻炼强度较低。
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残疾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康复,增强体质,补偿功能,而且还能促进心理康复,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融入社会[1]。从某种意义上讲,残疾学生更加需要课外体育锻炼,更加需要提高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终身锻炼的意识。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原经济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找出影响他们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呼吁大家尤其是体育教师和家长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方式,引导他们科学、有效、安全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 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通过网络期刊检索等方式收集与特殊体育、残疾学生体育、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有关的学术论文和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 访谈法。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走访等方式,就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结构、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咨询上海体院、山东体院、安徽师大以及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人联合会的专家学者。
(3)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自编调查问卷,经专家认可后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在中原经济区特殊教育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中随机抽取26所学校,向盲、聋哑、智障等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3份,有效回收率97.1%。
(4) 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库,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并采用频数统计、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
“你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程度如何”项目的调查结果如表1(*表示0.01<P≤0.05,**表示P≤0.01,下同)所示。87.7%的学生很喜欢或比较喜欢课外体育锻炼,只有2.5%的学生不喜欢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学生厌恶课外体育锻炼,这表明从整体上讲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比较浓厚。
表1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兴趣情况统计 %
从性别角度看,男生选择“很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占58.7%,女生则占55.7%,男女生之间在“很喜欢”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男女生之间在“比较喜欢”、“无所谓”、“不喜欢”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2.2 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残疾学生越来越多。很多残疾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对他们自身的重要性,特别是智障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脑潜能的激发及意志品质的培养。此次调查结果(见表2)表明,残疾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目的的认知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身健体、帮助身体康复、加强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消遣娱乐和其他目的,呈多元化趋势。男生与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总体上是一致的,但男生选择“强身健体”者高于女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可见多数男生更注重体育的本质功能;男女生之间在其他选项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2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目的统计 %
2.3 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
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是指学生平均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既反映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养成程度,也反映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41.4%的学生每周锻炼不超过2次,表明残疾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偏低;每周课外体育锻炼5次以上、3~4次和1~2次的学生,男女生之间都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从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男生的百分比高于女生,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表明男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健身价值的认识有待提高。
表3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频率统计 %
2.4 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
根据调查(见表4),对于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30.1%的学生不超过30 min,66.4%的学生为31~90 min,3.5%的学生超过90 min,可见,约有1/3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较短。经X2检验,每次课外体育锻炼31~60 min和61~90 min的学生,男女生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每次课外体育锻炼30 min以下和90 min以上的学生中,女生的百分比高于男生,男女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女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由表5可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大多集中在早上或下午,这比较符合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特征。
表4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统计 min
表5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段调查统计(多选)
2.5 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
体育锻炼的强度即运动时的负荷强度,对健身效果的影响最大,是评价课外体育锻炼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参考闵捷和高涵的研究,根据机体的排汗量和自我感觉疲劳的程度,把“无感觉和全身发热”定为小强度,把“微微出汗和中等出汗”定为中等强度,把“大出汗”定为大强度[3].调查结果(见表6)表明:47.6%的学生的锻炼强度为基本适宜的中等,43.4%的学生为小强度,说明不少残疾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较低;在小强度和中等强度的“微汗”上男女生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大强度和中等强度的“中等出汗”上男女生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6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强度百分率统计
2.6 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
从被调查学生的体育锻炼形式选择上看(见表7):选择与同学等结伴锻炼的占75.8%,表明残疾学生更愿意与同学交流沟通;与家人一起锻炼的百分比也多于自己单独锻炼的百分比,表明了他们对健康和亲情的渴望。
表7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调查统计 %
2.7 课外体育锻炼指导情况
根据调查,43.6%的学生认为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得到了指导帮助,30.6%的学生认为偶尔得到过指导帮助,25.8%认为没有得到过指导帮助,可见,对残疾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帮助工作必须加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多数残疾学生很喜欢或比较喜欢课外体育锻炼,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首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并呈现多元化趋势;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较少,强度也较低;与同学等结伴是他们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他们的课外体育锻炼缺乏指导和帮助。
3.2 建议
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要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工作,努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控制运动量;学校、家庭与社会应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从而提高残疾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1] 郭卫,贾勇,谭勇.残疾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8―10.
[2] 张凤霞,王岗.论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和特点[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11―12.
[3] 周坤,王力.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9):91―95.
G812.49
A
1006-5261(2011)02-0101-02
2011-03-9
张秀玲(1975―),女,河南郑州人,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张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