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部迷走神经鞘膜瘤1例

2011-01-12邱景山应根东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源性包膜颈动脉

邱景山 应根东

资料患者女性,45岁,发现左颈部肿块3年入院。自发病以来,肿瘤生长缓慢,患者无颈部疼痛,无声音嘶哑,无饮水呛咳。体格检查:左颈动脉三角区可扪及质硬肿块,大小约3 cm×3 cm×4 cm,活动较差,无压痛。颈部CT扫描显示:左颈动脉区实性肿块,位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之间(图1)。遂于全身麻醉下行左颈肿块切除术。术中于左下颌角下方沿皮纹作斜形切口,逐层切开至暴露颈鞘,见肿瘤位于颈鞘内,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之间。打开颈鞘,小心分离肿瘤,见其上下两端成束状。充分暴露肿瘤两端神经干,在神经近端肿瘤上方探测,确定为迷走神经来源肿瘤,且神经功能良好;神经干被瘤体挤压,呈分散状,并形成2股(封三图2)。在手术显微镜下,纵行切开肿瘤包膜,小心分离神经束及肿瘤周围包膜,将正常神经束沿瘤体包膜外仔细剥离并予以保护,完整切除肿瘤(封三图3)。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验提示:神经纤维性良性肿瘤。予以彻底止血,内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术后7 d拆线,患者无声音嘶哑,无饮水呛咳。术后病理诊断为(左颈部)迷走神经鞘膜瘤。

图1.颈部CT扫描显示

讨论神经鞘膜瘤起源于神经鞘膜施万细胞,是有包膜的良性肿瘤,通常为孤立性。有两种组织形态:一种为束状型(Antoni A型):细胞细长、梭形,境界不清,核长椭圆形,互相紧密平衡排列呈栅栏状或不完全的旋涡状,称Verocay小体;另一种为网状型(Antoni B型),细胞稀少,排列成稀疏的网状结构,细胞间有较多的液体,常有小囊腔形成。肿瘤位于神经干内一侧或中央,有完整的包膜,与神经组织分界清楚;发源的神经可附着于包膜外或包膜下,但不穿过瘤体[1]。所谓肿瘤包膜,实际上为被肿瘤压扁变薄的神经束、神经束膜和神经外膜。

神经鞘膜瘤多来源于脑神经或自主神经末梢,25%~40%的颅外神经鞘瘤发生在头颈部。头颈部神经鞘膜瘤的原发神经多为颈神经丛、臂神经丛及三叉神经分支,颈深部主要发生于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和颈交感神经。由于病例稀少,临床表现及生物学行为尚未完全明了。临床上,迷走神经鞘膜瘤常表现为膨胀性生长的肿块,生长缓慢,可伴有颈部疼痛、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发病年龄20~5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手术切除是治疗神经源性肿瘤的有效方法,普通手术切除时易损伤肿瘤周围的神经纤维造成功能障碍,故应提倡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减少神经纤维损伤。CT扫描检查定位确切,能显示肿瘤大小、边界与毗邻脏器关系,对术前估计能否切除肿瘤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提示神经源性肿瘤或颈动脉体瘤[2]。术前阅读此例患者颈部CT可见肿瘤位于颈动脉鞘内,低密度软组织影,边界清楚。神经监护使手术顺利进行。术前考虑为颈部神经源性肿瘤,术中对迷走神经分支喉返神经及副神经进行了监护,在神经近端肿瘤上方探测为迷走神经来源肿瘤,且神经功能良好,于手术显微镜下完整切除肿瘤。术后患者无声音嘶哑,无饮水呛咳,无心律失常等。

[1]黄录琼,薛康,杨家骏.左鼻前庭和左颈部神经鞘膜瘤1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6):348.

[2]Zheng JW,Zhu HG,Yuan RT,et a1.Recurrent malignant carotid body tumor:report of one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hin Med J(Engl),2005,118(22):1929-1932.

猜你喜欢

源性包膜颈动脉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密码子偏爱性分析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