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岭下类型及文化价值

2011-01-11钟晓燕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天水

钟晓燕

(天水市行政学院,甘肃 天水 741018)

石岭下类型及文化价值

钟晓燕

(天水市行政学院,甘肃 天水 741018)

石岭下类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过渡中起着东西文化的传承和连接作用,中心区域在天水、武山一带,对于天水远古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石岭下类型;物质遗存;文化价值

石岭下,是一个以自然村落命名的距今约5800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石岭沟。石岭下类型是仰韶文化向马家窑文化过渡的一种地方性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在洮河流域也有少量遗址,因最先发现于武山县城关镇石岭下而得名,中心区域在天水、武山一带,比较重要的遗址有武山石岭下、傅家门、甘谷灰地儿、王家坪、天水的西山坪、师赵村、罗家沟等,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5800—5000年左右。石岭下类型时期的先民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杰出的史前文化成就,奠定了其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石岭下类型是天水远古文化中重要的物质遗存,考古发掘出土了这一时期众多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文化遗物,并且发现了极其罕见的房址、墓葬、祭祀坑等遗迹。这些遗迹、遗物对研究石岭下类型的文化内涵和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观念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社会经济

从出土的文化遗物分析,当时的居民已经过着较长期的定居生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居民多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聚居在一起形成聚落,房屋一般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呈圆形或方形,有住室、门道和灶坑。地面及四壁皆以黄土泥和灰褐色草拌泥分层铺抹而成,平整而坚硬。人们已在墙壁和居住面上使用白灰面材料或经火烤来加强防潮作用。房址周围还建有不少储藏物品的窖穴。窖穴有锅形、袋形和长方形等形制。居民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饲养业。种植有稷、粟、大麻等作物,以稷最为常见。在种植农作物的同时,还饲养家畜,种属有狗、猪、牛、羊、鸡等,狩猎和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生产的辅助部门。生产工具以刀、锛、石斧为主,特别是刀类,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家庭手工业工具有骨锥、纺轮等。

制陶业在手工业中最为发达。石岭下类型彩陶的陶质以橙黄色陶为多,橙红色陶只占少数。彩陶多用深灰色绘制花纹,也有用黑色和白色的。彩陶花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为杏圆形,两边为斜向弧形三角形的简化了的变体鱼纹;另一种是中为旋心圆而上下为相对弧边三角纹构成的变体鸟纹。在罐和瓶上这两种花纹也有并置使用的,一般上层为变体鸟纹,下层为变体鱼纹。另外,还有一种变体的鸟纹与鱼纹共同组成的纹样,是以天上飞鸟与水中游鱼合用一个头,图案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器物方面,陶容器中最常见的是卷沿曲腹彩陶盆、曲腹碗和敛口钵等,彩陶皆以黑彩为主,彩绘花纹均是以圆点、弧边三角形和各种不同形式的弧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像动物花纹有鸟纹和变体鸟纹,仅在细部上有些变化。从石岭下彩陶瓶的装饰花纹可以看出,先民的制作目的可以说是单纯的对美的追求。有的纹饰描绘了人类视野中美好的自然界,用形象艺术化、抽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先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无比热爱;有的纹饰可能反映着当时人类精神层面的某种信仰、崇拜、认识,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令人遐想无穷。

(二)文化艺术

石岭下文化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表现在彩陶艺术品上,其次是各种玩具和装饰品。彩陶器图案优美,线条流畅,格局均衡对称,而且还有一批造型新颖、构思巧妙的陶制艺术品,为其他史前文化彩陶所少见。1958年在甘肃甘谷县西旱坪遗址出土了一个彩陶瓶,瓶上彩绘了一个生物形象,圆头,脸似人面,颌下有须,额部有十字纹,眉部有数道横纹,一双大眼直视前方,大嘴露出牙齿,身体硕长,颈部有U型纹,腹部有网状花纹,身体上部有四趾的两肢伸身上方,好象张开双臂向人们宣言。由于这件彩陶瓶出土于甘谷,而这一带正是传说中的伏羲氏的诞生地,因此人格化的鲵鱼纹被认为是“龙身而人头”的伏羲氏的雏形。这件鲵鱼纹彩陶瓶,由于表现了中华民族始祖神的原始面貌,而且还显示出纯熟的绘画技巧,是中国彩陶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代表作品。这种生物形象还见于甘肃省武山县傅家门遗址出土的彩陶瓶上,属时代较前者晚500年左右庙底沟类型,但生物形象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大嘴下撇下露齿,腹部趋于肥大,并多了两对下肢,前肢很短,具有四趾。型体呈斜“U”形,实是人面蛇身纹,它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龙图。从鲵鱼图案的绘制来看,用笔锋画作的线条,显得遒劲有力,而且顿挫有致。制造者还能用粗细不同的线条来描绘图纹部位的主次。比如,鲵鱼头部的线条较为粗壮,从而使头部显得突出。这种技法,不仅说明五千年前的先民已经掌握了以线造型的能力。而且从富于变化的笔姿来看,当时人们已经能制作具有凝聚力的笔锋和富有弹性的毛笔,还能熟练地运用毛笔来绘出精美的图纹。武山仰韶晚期陶瓶上的鲵鱼图案,不单纯是对自然界中鲵鱼的形态摹写,而是加以人格化,使人感到意趣盎然,虽然寥寥数笔,却十分传神,堪称原始绘画的杰作。天水市柴家坪出土的红陶人面像眼睑曲线柔和,眼上弧凸自然,眼角微有翘意,轻盈灵动,鼻梁端挺,直通眉间,流露出深沉安详的神情,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作为5000多年前的一件雕塑品,其艺术造诣达到的高度,令人惊叹。

(三)宗教观念

武山傅家门遗址发掘出了罕见的祭祀坑,坑内出土了6件十分珍贵的卜骨,这些卜骨属于牛、猪和羊的肩胛骨,其上阴刻“=、S、Ⅰ、Ⅱ”等符号,尤其“Ⅰ、Ⅱ、S”符号分别与八卦中的阳爻“———”、阴爻“——”以及太极图相似。从六件卜骨的背面看有明显灼过的痕迹,可以断定是当时人们进行占卜、祭祀活动时留下的实物。它是我国原始先民占卜的直接证据,将我国原始社会占卜的历史提前了数百年,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岭下类型的葬俗简朴,其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品数量不多,在各墓室底部四周置放着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块,排列整齐有序。专家认为,这可能是葬具的象征物,也可能是氏族的风俗习惯,这种习俗延续至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属于一种白石崇拜的宗教信仰。

(四)社会发展阶段

据诸多发掘资料分析,石岭下类型的生产水平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从葬制及随葬品上尚未反映出贫富的差别,男女仍处于平等的地位。如师赵村遗址发现的5座石岭下文化墓葬,不论男性墓或女性墓,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少,差别不明显,反映出当时两性之间的社会地位是相同的,因此推测社会发展阶段仍处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源于天水大地湾的仰韶文化,其时空和内涵在我国史前考古文化中体量最大、最丰富,影响最广泛、深远,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核心和主干。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支原始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7000—5000年。考古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该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豫西和晋南地区,包含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和青海广大地域内,甚至部分遗存还分布于河北、湖北、内蒙古南部等,在甘肃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泾、渭流域。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两大类型。

庙底沟类型距今5900—4780年,分布范围包括陕西关中、山西南部以及河南西部的广大地区,而且影响范围很大,是仰韶文化中分布范围最为广泛、最为繁盛的一个类型。天水比较重要的庙底沟类型遗址有武山石岭下、天水马跑泉、罗家沟等。

庙底沟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纹饰有彩绘、线纹、篮纹、划纹、弦纹等。彩绘主要采用黑彩,少数为红彩,黑红彩兼用的很少,主要绘在容器的腹上部,容器内壁不绘彩。花纹有圆点纹、涡形纹、羽形纹等十多种,还有写实的蛙纹和鸟纹等动物形花纹,把鸟类啄食、展翅欲飞的姿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器形以平底为主,少量为尖底,偶见圜底,这是陶器形制的重大改变,平底陶器终于基本取代了圜底器,在史前文化上首次成为主流器形。常见器物有敛口平底钵、曲腹彩陶盆、双鋈盆、多孔盆形或钵形甑、双唇口尖底瓶、弦纹或绳纹短颈罐、大口小底缸、曲腹瓮等,器类较前复杂,大型器物增多。

当陕西、山西和河南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晚期时,彩陶开始衰落,而处于陕甘交界和六盘山西侧的仰韶文化的自身特点愈益鲜明,逐渐脱离豫晋陕仰韶文化圈,开始步入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历史时期。其文化类型也逐渐向西扩展,并进而发展成为甘青地区重要而独特的史前文化,这就是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甘肃省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省北部马家窑类型,距今5300—4000年,突出特征是彩陶特别发达。

马家窑类型彩陶为泥质红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和土黄色,彩绘以黑彩为主,少数有黑红或黑白兼施的,有的彩绘遍饰器表的全身,内彩特别流行。主要器形是盆、钵、碗、瓶、罐、壶等。在打磨光滑的陶底上绘出草叶、旋涡、波浪、圆点、平行风格等纹饰,还有蛙纹和图案化了的鱼纹、鸟纹等动物形图案。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平底器占大多数,尖底器占少数,三足器不见。

从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类型的分布看,这三个类型的古遗址在渭河上游尤其在天水、武山一带是重合或交错的。器物上石岭下类型一方面保留庙底沟类型的特点,如圆点、三角、涡纹彩陶彩绘均脱胎于庙底沟类型,但另一方面又孕育了马家窑类型的文化因素,漩涡纹、变形鸟纹。庙底沟类型的鸟纹较为写实,给人以完整鸟的形象,而石岭下类型则变成鸟的局部形象,有的仅画鸟的头颈部的形态。石岭下类型新出现的喇叭口尖底瓶、细颈瓶、小口壶、双腹盆等陶器,为庙底沟类型所罕见,但却为晚于它的马家窑类型所继承。虽然石岭下类型彩陶纹样不够丰富,却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的祖型。

石岭下类型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启马家窑类型,与这两种文化类型地层叠压上下交错重合,起着东西文化的传承和连接作用,既有中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因素,又有当地土著文化特点,仰韶文化通过石岭下类型转化为马家窑文化,它使甘青地区远古文化以其独特文化面貌得以延续和发展,在甘青地区史前考古中,石岭下类型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I109.2

A

1009-6566(2011)06-0120-03

2011-11-08

钟晓燕(1970—),女,湖南桑植人,天水市行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天水文化。

猜你喜欢

马家窑彩陶天水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