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

2011-01-09张德明

铜仁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铜仁校园文化文化

张德明,潘 琳

( 1.铜仁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

2.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

张德明1,潘 琳2

( 1.铜仁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

2.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与融合。一方面应该利用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和导向功能,引导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元性,放大了校园文化“教育场”作用。

校园文化; 教育场; 网络技术; 网络文化

校园文化,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广义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结构。

校园文化具有“场”的作用,这是一种“教育场”。它潜在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导向、凝聚、感染、激励和约束等方面。校园文化在结构上表现为多形态、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文化质态上可分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五个方面;在文化主体形态上可分为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两个部分;在文化时间形态上可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个阶段;在文化职能形态上可分为决策管理文化、学术文化、文学艺术修养文化和生活娱乐文化四个层次。各个分类之间相互交叉重叠,有机结合,构成一种立体交叉的网状结构体系。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出现的,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通俗地说,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媒介,以信息为核心,自主地获取、交流、创造多样文化信息,并影响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快速性、多元性和全球性等特点。

网络文化一出现,就对传统文化(包括校园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一种双面效应。正面效应包括:推动人类文化的转型与提升,使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认知模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文化载体;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无序化、无控制等。畸变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畸变的价值观念,不良的网络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构成极大的威胁。

怎样抑制和削弱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使其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是摆在当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问题有三点应对措施:

第一,加强网络监控。利用技术手段和人工方式对校园网上传信息和各种论坛信息严格审核把关。

第二,设置网络辅导员进行输导。网络辅导员主要是思想品德修养类型,兼之有学术型、技术型、文学艺术修养型等。他们深入到网络的各种论坛、群组、栏目中,影响并引导学生。网络辅导员的设置,能够极大地加强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导向作用。

第三,利用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放大校园文化的“教育场”作用。将校园文化的先进性、正面性和导向性置入网络文化中,能够使网络文化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而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快速性又极大地增强了校园文化的教育性。

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基于新技术手段信息传输这一新通道衍生的新兴文化形态,但其内涵和效应并不只限于狭义的“传统校园文化+网络技术”之和,而是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互渗透交融所形成的具有开放性的新型文化(如图1

图1 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关系图

图2 网络设计技术对网络校园文化的作用关系图

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具有广泛的互补性和交融性。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元性补偿了传统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总体文化半封闭性和亚文化性的缺陷;[1]而校园文化的先进性、教育性、高层次性和导向性又抑制和削弱了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使网络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同时,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交融,促使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增强,巩固了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先进性地位。

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并不能以网络文化活动来取代实体文化活动,这两者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叠。在这种交替循环中,更大限度地增强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场”作用(如图2所示)。

由图2还可看到,无论是“信息处理活动设计”还是“信息处理传播设计”,都必须依靠网络设计技术支持。当前主要是两种网络设计技术,SNS技术和CSCL支撑技术。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中文直译“社会化网络服务”。其网络设计技术的心理理论依据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的“六度分割”理论。[2]该理论通过对社会人际脉络中人际关系的分析得出: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会超过六个人。所以SNS是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个人人际之间的关系网络,它一般采用P2P技术(分布式技术),构建下一层次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通过分布式软件编程,将分散在每个个人终端的资源进行统筹安排。目前网络上的各种BBS论坛,交友聊天软件如“QQ”、“UC”、“51”等,都属于SNS网络设计。

CSCL(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意为“计算机协同学习”。在本质上,所有的CSCL的设计支撑技术中最重要的仍是SNS技术。但它集课堂、讲座、论坛、作业和自评自测于一体。在现代教育技术中,CSCL的设计方兴未艾,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目标有着不同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就是利用这些网络支撑技术,使校园文化的效应发生极大的跃升,使校园文化的“教育场”作用更强、辐射面更广阔,加速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随着世界政治的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迅速发展,校园文化也应当不断调整充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方向。

[1] 张勇.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8).

[2] 米拉麦.[传播理论]六度分割理论[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807382/,2009-06-05.

[3] 赵建华.基于网络论坛的CSCL活动过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5).

[4] 鲁茗.山东教育学院.校园文化特征与结构探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1).

[5] 彭斌.网络与校园文化建设[J].衡阳日报,2008-05-30,(4).

[6] 柯速约.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与异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4).

Campus Culture in Network Environment

ZHANG De-ming1,PAN Lin2
( 1.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2. Tongren Polytechnic,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network technology, there happens fierce collision and fus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ampus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e. On one hand, the advanced nature and the function of guidance should be applied to guid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openness,interactivity and diversity of network culture enlarged the “education field”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ampus culture;education field;network technology;network culture

(责任编辑 鲁娜娜)

G43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3-9639 (2011) 03-0056-03

2011-01-03

张德明(1957-),男,土家族,贵州印江人,本科,铜仁学院实验师。

潘 琳(1960-),女,铜仁地区职业技术学院物理教师。

猜你喜欢

铜仁校园文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寻味贵州——铜仁
谁远谁近?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看雪——铜仁梵净山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轮杨树达义近旁任作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