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宣传画的类型及其性别传播
2011-01-03王清清
王清清
(中国传媒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24)
“文革”宣传画的类型及其性别传播
王清清
(中国传媒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24)
“文革”宣传画是我们考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政策及其传播,最为生动的文本载体。它大致可以分为“革命斗争”、“生产建设”和“教文卫体”三种类型。“革命斗争”类型画作中的女性形象畸形造作,反映了女性的男性化描绘;“生产建设”类型宣传画图画了女性与男性一道参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美丽图景,体现了男女在工作地位上的平等;“教文卫体”宣传画全方位地再现了妇女在新中国所担任的各种职业,生动地宣传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国家政策。这些类型都从各自的功能出发,服务于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国家主义实践。
“文革”宣传画;革命斗争;生产建设;教文卫体;性别
新中国60年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政策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如果将这段历史连缀起来,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我们理解和推动当代性别政策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文革”时期的性别叙事对许多人来说依然是神秘的。历史渐行渐远,但是历史的档案作为一种共有的回忆却不曾远去,“文革”宣传画正是这段特殊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礼物。“文革”宣传画的类型与特征如何?它们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与国家怎样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政策?它简单的图像表征之下潜藏着哪些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性别叙事?本文从“文革”宣传画本身特征出发,将其划分为革命斗争、生产建设以及教文卫体三种类型,并逐一对其进行性别意识形态分析。
一、革命斗争宣传画:女性复制男性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革命,革命在宣传画中的视觉呈现,主要通过三大相互联系的内容得以表征:首先是“反帝反修”,即反对美帝国主义以及反对苏联修正主义。其次是“统一台湾”,它通过宣传画表明中国既反对美国分裂中国的意图,也反对苏联将台湾问题国际化的阴谋(见图1)。(1)最后是阶级斗争,即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见图2)。
图1 《一定要解放台湾》
图2 《从政治思想上理论上彻底批倒批臭中国的赫鲁晓夫》
革命斗争要求武力,这是女性在生理上欠缺的。(2)但是在这一题材的宣传画中仍然不缺少女性,这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首先,“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最高训导使得女性在视像呈现中变得不可或缺;其次,只有女性的参与才有可能作为能指,体现“全国人民”这一所指的团结奋斗和同仇敌忾。尽管“文革”时期革命斗争题材的宣传画不缺乏女性,但总的来说女性的视觉形象是弱势和畸形的。以图1和图2为例,在人数上女性仍然处于绝对少数:《一定要解放台湾》中男女比例是4比1,《从政治思想上理论上彻底批倒批臭中国的赫鲁晓夫》是3比1。视觉形象上女性也处于绝对劣势地位。这一类型的画作中,男性依然占据主导,女性只是一个辅助性角色。两幅图画中的女性都身处画面的角落或远景,《一定要解放台湾》中的女性着南方渔民日常服饰,头戴斗笠,是画面其他男性海陆空职业军人装束之外唯一的“业余”打扮。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男性的复制品,《从政治思想上理论上彻底批倒批臭中国的赫鲁晓夫》中那个挥拳砸向“刘少奇”的女性形象,除了鬓角飞出的一缕长发透露出些许女性特征外,不论是圆睁的怒目、嘶叫的嘴部,还是力能扛鼎的巨大手腕,无一不是通常所谓男性气质的真实写照。(3)
二、生产建设宣传画:共同劳作的美丽图景
女性的解放不是空洞的,它必须建立在积极的经济生产和各种社会劳动之中。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已经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念:
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1]
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时,接收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世界。因此,发动女性参加到大规模、有计划的生产建设中来,不但是女性解放的要求,更是国家发展、民族自强的根本需要。毛泽东就明确指示:“使全部妇女劳动力,在同工同酬的原则下,一律参加到劳动战线上去,这个要求,应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予以实现。”[2]“文革”宣传画适时地成为上述妇女解放思想的现实反映。这一类型的宣传画生动、热情,满怀激情和憧憬地描摹了发生在社会主义革命战地上,男女协作、共同劳动的美丽景象。
Bonnell在其论述苏联宣传画的著作中认为,苏维埃建设初期宣传画中的女性都穿上了以前男性的衣服,在视觉上呈现为男性的复制品。画面中男性是主导形象,女性是辅助者。但是毕竟女性作为劳动者的形象,已经与男性一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不能忽视的力量。并且据其统计,1930至1934年的苏维埃农业宣传画中,女性的比例和地位已经有了很大提高。[3]与苏维埃宣传画不同的是,尽管革命的浪潮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风起云涌,但是这一类型的“文革”宣传画还是图绘了一幅男女协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诗意景象。这与中国传统绘画史中的女性形象也迥然相异。后者更多地呈现在仕女画甚至“春宫画”中,彻底沦为男性窥视和投射性欲望的对象。
中国的“文革”宣传画具有历史意义地、第一次大规模描绘了女性劳动者的形象。更为引人注意的是,画面中的女性形象不但意气风发、壮志昂扬,她们还表现了与男性不同的性别特征——应该说,“文革”宣传画中的生产女性并不是男性简单的复制品和无用的附庸,她们表现了一种同于男性,但又有自己独特表征的性别形象。《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图 3)描摹了一个与男性并肩生产的新女性。她双手紧握推车把手昂首屹立在画面中央,阳光洒落在她隆起的胸部,分开的刘海以及领口、袖口露出的红色毛衣,都使她成为画面的真正主角。《喜看拔秧不弯腰》(图 4)是一幅充满朝气、色彩横溢的优美图画。画面中的女性是图中的亮点:与男性一式的蓝色中山装不同,她们穿着红的、褐的、粉的和格子的各式衣装。画家巧妙地通过颜色、画面人物(许多都是男性)的眼神以及手势,把读者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驾驶拔秧机的那一女性身上。鲜红的机器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女性作为机器的主宰者同样主宰了画面的结构及其表征的性别关系。《兄弟民族代表参观纺织厂》(图 5)同样色彩绚烂、令人印象深刻。画面中仅有的两个男性偏居画面一隅,女性无论从人数还是位置来说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画面中心工人装束的女性显露出一种“先锋队”的所指,她高扬的手势和微启的双唇表征了技术与性别的双重话语权。
图3 《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图4 《喜看拔秧不弯腰》
三、教文卫体宣传画:“妇女能顶半边天”
图5 《兄弟民族代表参观纺织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而文艺的唯一来源是“人民生活”。可以说在所有类型的宣传画中,教文卫体是最切近人民生活,也是最能反映新中国人民日常生活表现的。其中非常引人瞩目的是1973年名闻全国的宣传画——户县农民画。(4)《大队图书室》(图 6)即是其中颇有代表性一幅绘画。画中只是想象性地描述了农村图书室应该有的一种热烈、和谐的读书情状。无论男女、老幼,都被画家平等、祥和地铺陈在画面中的各个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中国男女不能同桌的陈规在这里被打破——女性与男性再不是一种红袖添香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与之相反,女性与男性在同一张书桌上热烈地讨论,画面左上方更有一名红衣女孩儿站上书梯为“农民”取书,突出地彰显了女性对知识的掌握与热爱。所有画面中的女性都身着北方妇女日常服饰,令人印象深刻。
图6 《大队图书室》
女性在教文卫体类型的“文革”宣传画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呈现,无论从其图绘的女性形象,还是所传递的性别观念来看,都体现了新中国男女平等和“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性别政策和妇女理论。《高举鲁迅革命精神前进》(图7)在表现革命精神的同时,很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地描绘了一名正在宣教的女性教师。《幸福的笑容》(图8)是在网上寻找到的一幅并不精美的画作,它则很好地描绘了一个耐心地关爱孩子,深入到学生当中教育孩子的男教师形象。从大量的作品可以看出,“文革”宣传画虽然刻画了许多的女性教师、女性医生以及女性运动员,但是这种表现又并没有呈现出女性固定职业的所谓“刻板印象”。恰好相反,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阅读这些宣传画时,还仍然为其传达的这种新兴的男女平等思想,男女共同协作、一起开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图景而感动和振奋。
图8 《幸福的笑容》
四、结语
“文革”宣传画是我们考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政策及其传播最为生动的文本载体,它大致可以分为“革命斗争”、“生产建设”和“教文卫体”三种类型。“革命斗争”类型画作中的女性形象畸形造作,用战斗的姿态体现了“革命”的特征;“生产建设”类型宣传画描绘了女性与男性一道参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美丽图景,它所体现的平等气象和共同劳动的激情,于今依然动人;“教文卫体”宣传画全方位地再现了妇女在新中国所担任的各种职业,反映了作者个体对于性别观念的未来想象。但是必须指出,无论上述哪一类型都是从各自的功能出发,服务于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国家主义实践。
由“文革”宣传画的分类出发,文中还对比研究了Bonnell在阐释苏联宣传画时提出的观点,她认为苏维埃建设初期宣传画中的女性都穿上了以前男性的衣服,在视觉上呈现为男性的复制品。画面中男性是主导形象,女性是辅助者。与这一研究不同,我证明了尽管革命的浪潮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风起云涌,但是“文革”宣传画依然表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在相当部分的画作中它图绘了一幅男女协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诗意景象。
我们可以观察到,无论哪一类型都从各自的功能出发,服务于新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实践。在把一个贫弱的国家带向富强的艰苦过程中,必须要发动所有的力量为新中国的“保家卫国”、革命斗争、建设发展以及教文卫体各项事业做出贡献。这一事业是整体、系统和崭新的,任务艰巨。因之,女性在这一情势之下也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社会发展、革命实践的迫切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妇女思想结合,很大程度上历史性地改善了中国女性的形象与地位。这些内容都细致地在“文革”宣传画中得以书写和表征。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到画作的艺术表现及其意识形态表征的意义深处,才能对其做出更深入,同时也更公正的分析。
注释:
(1)书籍和网络中散布了大量的“文革”宣传画作品,但很难查找出处和尺幅大小。因此如不特别注明,本文中所有图片均出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主义历史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al Histo ry),见Chinese Posters: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http ://www.iisg.nl/exhibitions/chairman/chnintro2.php#top。以及由Stefan R.Landsberger创办的Chineseposters网站 ,见 http ://chineseposters.net/index.php。
(2)女性少见于革命英雄主义的绘画作品中,这在苏联宣传画中也是如此。V.E.Bonnell统计证明了,日俄战争时期以及苏维埃革命初期,男英雄作为原型形象成为新时期的偶像,而女性形象则急剧减少。这种状况与前革命时代俄国视觉传统中展现的大量圣母图像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也正可以用来说明性别传播的功能主义偏向,在中苏两国的不同时期都是同样的。见V.E.Bonnell,I-conography of Power:Soviet Political Posters Under Lenin and Stalin,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 rnia Press,1997,pp.66-67.
(3)革命斗争类型“文革”宣传画所表现的女性“雄化”的现象,在毛泽东的诗词讲话中也比比皆是。“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新中国家喻户晓的毛诗。毛在写下这首诗的同时说道,“你们年轻人就是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参见,潘强恩编:《毛泽东诗词全集详解》,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2页。面对严苛的革命形势,性别气质不是多元、可选择的,而是“革命”“武装”对女性气质的替代、遮蔽,甚至压迫;分析新中国特别是“文革”时期的性别传播,尤其要注意其政治、历史和军事背景;对历史需要一种同情的了解,在从旧中国向新社会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革命化”描绘有着某种程度上“矫枉还须过正”的正面意义。总而言之,无论是诗词讲话,还是这类宣传画,很大程度上都服务于国家主义系统建设的特定功能。
(4)户县农民画出自陕西户县,它发轫于1958年,在1974年“文革”后期达到高潮。它作为一个时代的政治宣传明星为人瞩目。这类创作典范地体现了毛主义所谓的艺术从人民生活中来,并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艺术理念。参见刘伟东:《视觉图像化了的政治口号——释读“户县农民画”》,《美术观察》1999年第3期;王明贤等:《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11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8.
[2]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518.
[3]V.E.Bonnell,Iconography of Power:Soviet Political Posters Under Lenin and Stalin,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pp.67-77,101.
The Classifications of Cultural Revolution Postersand Its Gender Commun ication
WANG Qing-qing
(Postdocto r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ost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apes:revolutionary struggle,p 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aswell as education,science&culture.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type rep resented females as butch women,p 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osters embodied the equality of men and women w hich p reached by Chinese policy,meanw hile,education,science&cultural posters rep resented Chinese women’every career,p ropagandized the policy so-called 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A ll those tapes served the nationalism p 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a.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osters;revolutionary struggle;p 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education;science&culture;gender
G206
A
1672-0539(2011)01-025-05
2010-10-27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性别传播的研究创新与社会应用》(21103020203)。
王清清(1982-),男,湖南永州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性别传播、电视人类学。
许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