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畏学生

2011-01-01王开东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1期

  编者按:
   中国有着尊师重教的悠久传统,“师者如父”。记得我们小时候,在校园外看到老师常常像耗子见猫——能躲就躲。过去,学生敬畏老师。现在,老师敬畏学生。在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看到了教育的发展。敬畏学生,是敬畏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性,敬畏自己一言一行的潜移默化作用,敬畏自己心中对教育的那一份神圣感。
  
  我常常是要敬畏学生的。
  因为学生年轻,年轻意味着有时间和资本。总有一天,学生都将会超越我们,把我们远远抛在身后。我们那些卑微的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在学生的面前,一个个都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学生比我们更有朝气,更有活力,也更有创造力。连毛主席都不得不承认:“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里的“你们”是青年,自然也可以指学生。
  这些年来,尽管我貌似强大,但每接手一个班级,我都诚惶诚恐,害怕学生不接受我,不喜欢我的课。我惴惴不安,甚至为此感到自卑。
  直到有一天,读到吴非老师的一篇文章,我惊讶极了:原来他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吴非老师做了那么多年的老师,是教材的主要编写者之一。全国有名的杂文家和教育大师尚且如此,名微言轻的我,岂能例外?
  据吴非老师透露,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老师也是这样。给每届学生上第一课之前,钱理群老师都睡不着觉,一个人在外面徘徊,舒缓自己的紧张情绪,简直狼狈不堪。
  原来如此!我顿时释然。
  紧张有什么不好呢?紧张是一种美好的情绪。紧张,说明我们在乎学生,我们慎重对待学生,我们珍惜每一个教育机会。紧张还来源于我们对教育的热爱,对教书育人的敬畏,以及对学生油然而生的责任感。我们害怕误人子弟,害怕教无所获,害怕被学生抛弃,种种的担心和顾虑,纠缠着我们,使我们夜不能寐。
  要知道,教师从事的是“高危”职业,没有任何职业这样关系重大。对,是职业责任重大,而不是职业形象高大。
  为什么教无止境?因为对教育者而言,百分之九十九的成功,依然是不够的;百分之一的人失败了,他们的人生走向了斜路,百分之一的家庭因此变得不快乐、不圆满。对这百分之一的学生而言,我们的教育依然是失败的。
  每一次失误,都是教育所不能承受的!
  在所有的失误中,教育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其他的失误指向现在,教育的失误指向未来。由于时间的不可逆转性,这种失误我们还没有办法补救。尽管以后,我们可能会汲取教训,变得更好,成为更优秀的老师,但是,对于这个已经教过去的学生来说,我们的进步没有任何价值。对具体的学生而言,我们付出的是职业时间,而学生付出的却是生命时间。我们岂能、岂敢等闲视之?
  误谷误一季,误人误一生。教师,需要敬畏学生,并以此为基础,确立并践行我们的职业精神。我们必须要有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使命感,为学生生命成长添砖加瓦的成就感,为学生失败刻骨铭心的负罪感。这既是教师的使命,也是教师的宿命。
  年轻的时候,我是意识不到这点的。那时候,我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口若悬河,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晓,尤其喜欢卖弄,喜欢显摆。
  大型考试,我常常把自己的试卷偷放在学生试卷里,装订起来,每次流水作业,我都势不可当,分数遥遥领先。然后,我大言不惭地告诉学生:“向我看齐!”我还有一种课型,就是组织整个班级和我一个人辩论,向我开炮。我就像诸葛亮一样,在教室里信步走来走去,“舌战群儒”。尽管课堂的效果不错,但看到一些学生像斗败了的公鸡,或者像泄了气的皮球,我也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有一种观点认为: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以此类推,不管采取什么方式,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就是好课。可是,那种美好的师生情感,那种师生教学相长的融洽又体现在哪里呢?
  现在想来,那时候真是可笑。
  韩愈早就说过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我们不过比学生年纪大一些,早一点知道道理,有什么了不起的?还有很多东西,学生耳熟能详,我们却一无所知。就算在我们本学科中,我们敢说自己一定是最好的吗?就算起始年级你是最好,你敢保证到了最后还是最好吗?就算到了最后,你依然最好,但高考又不是只考你一个学科,有什么好神气的?说不定,正是因为你教得不好,学生才永远赶不上你呢。想想看,真正的体育比赛中,哪个教练不是幕后英雄?真正出彩的应该是学生。
  《语感论》上说:作为心灵,教师未必比学生高尚;作为人,教师未必比学生高贵;作为读写听说的语言主体,教师也未必比学生高明。此言甚是。
  现在的我,常常虚心地向学生请教,他们也乐于指导我。我更学会了自嘲,常常贬斥自己,因此师生关系极其融洽。教师的威信不是树立起来的,而是在师生彼此信任的友谊中培养出来的。
  但年少轻狂的我,总是严格要求每个学生,不容许学生有丝毫的懈怠。其实,学生完全有不优秀的权利。这里的不优秀,也许蕴涵的就是将来更大的优秀。贾平凹的那一块丑石,当然不能用来砌墙,不能用来铺路;柳宗元的那道愚溪,当然不能用来灌溉,不能用来行船……事物或人也许丑到极点就是美到极点,世人眼里的丑和愚,恰恰是它们或者他们本来的伟大。这是在读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之后,我最突出的感觉。
  加德纳说,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这八种智能,此消彼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不相同,而当前学校衡量的只是学生的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换句话来说,我们目前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公正的。
  参加今天的考试,不仅丘吉尔、爱因斯坦要成为差生,数学从没考过30分的毛泽东,参加高考也注定是要被淘汰的。难怪毛泽东后来给傅斯年题词:“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如果我们让乌龟和兔子在平地上赛跑,兔子自然能够轻易获胜,乌龟不可能有获胜的机会。但是,如果让乌龟和兔子越过河流赛跑呢?或者是起点在山上,而终点定在山下呢?乌龟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游泳本领获胜,或者把脑袋缩进去,利用皮糙肉厚的特点,从山上直接翻滚下去,不费吹灰之力赢得胜利。乌龟耐力强,兔子启动快。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但我们现在的评价标准却常常是让兔子和乌龟在平原上赛跑。然后,根据结果,判定兔子是冠军,乌龟是差生。后来又改名字了,叫乌龟为后进生。如此管中窥豹,岂不荒唐?
  想起了刚当老师的时候,我做班主任。我班有一个学生,我一直不看好他。他很脏,头发就像鸡窝或者乱稻草,写字特别难看,而且极端厌恶学习。我认为他不可救药。恨铁不成钢,于是,我对他冷嘲热讽,百般打击,事实上他也没有考上大学。
  很多年之后,他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原来毕业之后,他当兵了,考上了军校,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官,而且荣立了二等功,在全军科技创新比武中,屡创佳绩。他现在是军地两用人才。最后,他对我说:“老师,我终于有出息了……”
  他用的是省略号,是的,意味无穷的省略号,他还留下了他的电话号码。看到他的留言后,我一个人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我被一种强大的悲伤折磨着。我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但这个学生的成功与我无关。岂止是无关,他还用自己的实践教训了我,证明了一个老师的偏激和愚蠢。
  我一直没有打他的电话,也没有勇气打。我只在留言中祝福他,真诚地祝福他。我想,有一天,在他取得更大成就的时候,我会给他打电话的,向他表明一个老师迟到的歉意。但是现在,我还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
  这个事例,让我再次感受到教育的复杂性。
  因为年轻,学生会有很大的可塑性。更何况社会又是如此的复杂,不同的智能决定了学生不同的选择,我们怎么能给学生贴上标签呢?我们怎么就能规定,乌龟必须在平原上和兔子赛跑,从而判定乌龟直接出局,并且永世不得翻身?
  想起了我的儿子,他的成绩一点也不出彩,但我有足够的耐心。我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等待他成长。儿子的英语口语不好,读音也不标准。但我听说英语课文还没有讲,他就主动要求站起来读,读得非常糟糕,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听到这里,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成绩差一点有什么关系呢?面对挫折、不怕嘲笑的勇气才是稀缺的、难能可贵的。
  我和儿子交流我的人生。我普通话不好,学历低,不愿说话,不敢说话,大型场合总是羞怯,几乎找不到一个闪光的优点。可是,人生的每个阶段,我都不允许自己有退路,总是背水一战。很多时候,人生就是咬咬牙、硬硬头皮闯过来的。
  想起了沈建峰,我经常表扬的一个学生,他说:“当世界都遗忘你的时候,你要学会给自己伴奏,给自己喝彩,做自己的上帝。”
  前几天,突然收到了他的一条短信: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寒冷,穿的衣服少了,也就有了寒冷;主席说,温暖使人进步,寒冷使人落后;周星驰说,曾经有一次加衣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去珍惜,直到感冒之后,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加上我所有的衣服,如果一定要给衣服加一个数量的话,我希望是一万件;祥林嫂说,真的,我真傻,我明知道不加衣服会感冒的,我还……老师,天冷加衣啊,多多保重。”
  电话打过去,沈建峰正在感冒中,但他却想起了我……
  在陡然的降温中,读到一个男孩子天冷加衣的提醒,我深深感到做教师的幸福。
  敬畏学生,是教师必备的从业心态和操守。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几乎就是我们职业成功的前提。敬畏学生,敬畏一份美好的情愫,敬畏自己对学生的责任感,维护一份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如此,我们才能自觉地呵护它和成就它,才能把职业变成事业,并在事业中成就我们的幸福人生。
  只有这样,当我们年老后面对着炉火打盹儿时,才可以毫不卑怯地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后世高尚的人们将会洒下热泪。”
  (责 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