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就是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吗?
2011-01-01陶新华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1期
编者按: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最早提出、发端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以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为导向,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与诠释,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从本期开始,我们特约苏州大学副教授、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咨询部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陶新华博士,依据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成长及职业生涯中产生的相关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透析与导引。期待这个栏目能成为您真诚的朋友,并与您一道共同体悟教师的职业使命与幸福。
错”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行为习惯,20多年的从教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其中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已经为大家所习惯,以至于不再讨论其利弊。而现在有不少教师正因此感到郁闷,因为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却感到“好心没有好报”。如下的几个小案例引起了我的一些关注与思考,也许纠错教育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案例点击】
案例一:有位中学教师曾经是抓高考的好手,调到城里的一所重点中学之后,他和以前一样认真抓教学,但是学生不配合,这让他很困惑。他要求学生把做错的题目重做以加深印象,把没有掌握的部分通过增加练习以强化训练,放学后留下来对错误的部分进行订正,可学生不乐意、不服从。这样的情况多了,学生很反感,老师也很烦恼。
案例二:有的学生同学关系不好,非常自私,并且不顾其他同学的感受,屡次违反纪律,妨碍他人学习。班主任很生气,几次谈话效果不明显,请来家长配合教育,结果家长也听不进老师的批评意见,甚至差点儿与班主任吵起来。
案例三:老师给学生讲评试卷,从前还先将各人的成绩排名报一遍,现在应上级要求不报排名,只讲重点、讲错误率。由于讲评的重点都是做错的题目,老师要再讲一遍,学生须再听一遍,这样个别学生就感觉压力比较大。不过考试效果还不错,教师对此方法一般都比较满意,因而成为最为常用的方法。
【理论解读】
不言而喻,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背后都包含了一些教育教学思想,这些基本思想对教育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有一些教师知道许多惯常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是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够收到好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是哪里出了问题。特别是有些教师一直坚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却不顾今天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变化,他们的教育困惑就更多了。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纠正错误、强化训练就能够获得学习成效。但是,如何选择纠正错误的方法还是非常有讲究的。由于对这些方面缺少研究,于是我们很多老师常常事倍而功半。在工业化的管理模式中,严格的组织纪律和熟练的操作行为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关键,但学校教育管理也这样操作,就变得简单化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在这个模式中很容易被忽略。教育者总是在努力地找错、纠错、规范化、统一化,结果是学生的考试能力上去了,创造能力下降了,考试成绩上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却衰退了。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教授指出,过去100多年的心理学发展史可以概括为消极心理学的历史,因为它主要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等变态行为,一味关注消极面,使人们对心理学产生片面的理解,以为心理学就是指导人们关注心理问题、发现问题并治疗疾病的。其实,心理学的使命是关注每一个人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帮助人们开发潜在能力,也帮助人治疗心理疾病,摆脱痛苦和烦恼。这种积极心理学思想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吸收了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解决自己面临的所有问题的能力,心理学工作者包括教育工作者主要是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这种潜在能力。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只要能够充分利用,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幸福的彼岸。
每年,当新一届学生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他们的许多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的新异性,这就需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解读他们。当教师在努力教育学生,让他们能够通过高考进入更好的高校读书的时候,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学生是怎样理解这样的行为呢?他们又对什么感兴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打破了知识的垄断,教师的讲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现在只需“百度一下”就能全部搞定。所以,教师如果不能从全新的视野来看待自己的学生和教育面临的挑战,在新一代学生面前必然会感到乏力和无助。
如果我们能把积极心理学思想用于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积极心理治疗的理念反对过去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疗,它倡导心理治疗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发个体自身的内在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来使个体成长为健康的人。
这样的理念首先要求教师具有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看问题的视角,对于学生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能够作出新的解读,聚焦于积极面,对于问题的解决也要立足于积极的角度。
【透析与导引】
前面的三个案例中教师似乎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效果不佳,这是有原因的:
第一,教师的工作存在简单化的倾向。从前的学生和今天的学生有了很大的差别,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就不可能抓住要害,与学生达成共识,产生共鸣。结果是师生都很辛苦,甚至会相互指责批评。
第二,教师抓住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指出来要求其改正,动机很好,但方式方法却不恰当,没有寻找到改变学生的“支点”。寻求家长帮忙的时候,也只是简单地要求家长给予配合,甚至批评指责家长,使家长难以接受,结果造成关系紧张,无法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
第三,教师给学生讲评试卷的方法非常普遍,但这样讲评的不良后果就是给学生的打击很大。因为是聚焦于问题,特别是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认为做对题目是应该的,做错则非常不应该,或者归因于自己太笨。即使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考试成绩,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激情都没有被激发起来,有的甚至被消磨了。
总之,纠错教育的结果是“好心没有好报”,关键就在于教育工作者简单地聚焦于学生的消极面,聚焦于问题,关注的是错误,而相对忽略了进步和积极的因素,使教育时常陷于被动和孤立的境地。许多老师教育孩子时感觉到无能为力的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案例一”面临的问题: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90后,生活在一个信息网络繁荣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对于他们有巨大的影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将更加显著,因此,教师在启发学生学习更多、更高深知识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告诉他们这些知识对考试有用,学好了就能够考上大学,如此过度强调短期目标的消极影响很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让他们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与成就感,体会到学习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配合老师,才能做到有机会就学、有错误就改。当一个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有兴趣、有需求的时候,他们对完成作业通常也就不会有畏难或逃避的行为。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案例二”面临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幼受到父母的宠爱,有些孩子可能被宠坏了,具有一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但不可否认,独生子女也有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因此,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就需要与孩子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的关系,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首先要承认学生已有的良好行为表现,甚至还要肯定学生妨碍他人的行为背后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平时与家长沟通时要全面评价孩子,充分肯定家长为教育孩子而付出的努力。这样,首先聚焦于积极面,就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克服缺点,解决问题。有的教师也许会说,少数家长很不重视家庭教育,也不配合学校及教师的工作。倘若如此,教师就要在别的方向上寻求援助,例如同事的帮助等。
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每个孩子想要发展成长的动力都是存在的,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孩子理解个人进步和集体进步的关系。这也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难点。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案例三”面临的问题:具有积极心理思想的老师首先聚焦于学生考试卷上的“亮点”,每处讲评都会高度称赞学生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这样的讲评自始至终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让学生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很多智慧的教师哪怕看到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创新与成绩,无论当众和私下里都会大加称赞,学生会由此获得学习的力量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也是很多教师成功的秘诀。的确,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聚焦于已经取得的成果——做对的部分,就会有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哪怕是从40分到50分的进步,也是值得关注的,持续下去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强烈动机。
把积极心理学思想运用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具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师自身的心态如果能够积极起来,就一定能够创新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新一代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