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需的四项“修炼”

2011-01-01常亚歌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1期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进程中,社会对教育关注最多的就是教师的素质如何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探寻一条适应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就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最为关切的问题。为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很多中小学校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师专业培训活动。比较而言,以“名师培养”冠名的各种教师专业化培训活动居多。此类活动的目的,无外乎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大效益,以达到引领、示范作用。我市开展“名师培养”活动也已一年有余,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我们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有一些发现,有一些感受。总的来讲,我们认为,教师特别需要长期修炼四种能力,那就是:强烈的发展内驱力,广泛的专业阅读力,理性的教学实践力,持续的专题研究力。
  
  强烈的发展内驱力
  
  这是一个认识问题、态度问题。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如果解决不好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内驱力问题,那么,一切问题都无从谈起,对大部分的优秀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每一位优秀教师都会面临这样的称得上艰难的选择:或走维持现状的“大路”,求稳求安;或“独辟蹊径”,探求突破和创新。走维持现状的“大路”非常容易,并且还能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譬如:继续得到上上下下的普遍认可,甚至在“仕途”上还能有所发展(“教而优则仕”现象在当今的学校系统很普遍)。更重要的是,走这条“大路”,完全可以凭借个体已有的经验从容不迫、进退自如,没有丝毫风险。这也是很多优秀教师不愿意在专业发展上有所突破的主要原因。另一条路,则是一条全新的“小路”。说是全新,是因为很少有人走过,即便有人走过也难以模仿。因为,由教育劳动的特点、教师个人内外部综合状况所规定的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总是因人而异,如同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那样绝无千篇一律。在这样一条创新之路上,需要打破自己原有的或许是赖以成名的“经验”,需要以一种颠覆自我的方式来重新“谋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仅来自于对教育现状的不满和追问,更来自于慷慨奉献的热忱和担当风险的勇气。很多优秀教师迟迟不敢踏上这条“小路”,正是由于极度恐惧可能的风险和失败。所以说,如果对自己的现状没有足够理性的判断和足够强烈的不满,如果对变革和探索的结果没有足够的把握,哪怕是“优秀教师”,也是不会轻易去走“小路”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优秀教师”不能超越“优秀”走向“卓越”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说,即便是一名优秀教师,如果缺乏足够的发展内驱力,也只能是一部加不上油的好车,无法走远。
  
  广泛的专业阅读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教师们多次强调:“请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他也多次在他的著作里提及教师阅读的重要意义,甚至明确提出:“教师没有时间的原因在于阅读太少。”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是在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教师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积累,以十倍甚至几十倍的书本知识来自如地驾驭教科书;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不再为某个知识点而费神,进而解放自己,让自己有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关教师阅读的益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里有极其详细的叙述,相信很多老师和我一样,对“开卷有益”也是坚信不疑的。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读什么”和“怎样读”。在这方面,我个人的感受是:抓住一点,适度延伸。
  就以目前我市名师成长工作室为例,我主张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为核心内容,随着阅读的推进来不断延伸我们的阅读触角。比如在读《给教师的建议》的同时,可以涉猎苏霍姆林斯基其他著作如《帕夫雷什中学》《要相信孩子》《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育人三部曲》等,通过这些阅读,帮助我们勾勒出一个立体的苏霍姆林斯基,帮助我们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此同时,还可以比较阅读与苏霍姆林斯基同时代的苏联教育大师的作品,如阿莫纳什维利的《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么样?》《孩子们,一路平安》),以比较的方式审视这两位大师的异同之处,有利于构建我们正确的教育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马卡连柯的《儿童教育讲座》,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等相关书籍。这样,我们就能够站在另外一种高度,以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经典为参照,来分析《给教师的建议》的优劣长短,进而为我所用。在阅读这些书时,最好不要平行用力,而是以《给教师的建议》为主线,其他书籍为辅助参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丰”字型的阅读模型,既保障了阅读主线,又兼顾了其他理论的有机补充,不至于走向偏颇。关于具体的阅读方式,我个人主张一周一条,以批注式阅读为主进行。一周批注一条“建议”,看似缓慢,但是,如果真正静下心来逐字阅读,逐句批注,并且每周从中抽取一个话题撰写一篇读书札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从我们已经进行的32周活动来看,能坚持下来的老师确实需要一定的阅读耐力。我们发现:正是教师们普遍缺乏这种耐力,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阅读,导致很多人只能望“书”兴叹。
  
  理性的教学实践力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核心地带,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渠道。如果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实施既定的教育活动,那么将是不称职的教师,更谈不上是用实力说话的教师。我们发现一个现象,但凡优秀教师的成长,往往是从出色的课堂教学开始的。但同时,这种出色的课堂教学,往往也成为制约他们再进步、再提升的一个“瓶颈”。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现象,我称之为“课堂教学依赖症”。因为,平时绝大多数教师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们的课该怎么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不是专家嘴里的新名词、新理念,而是上课时有什么新方法、新手段。这种过分关注课堂技术的现象在一线教师中普遍存在、由来已久。特别是2000年以来,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使许多教师对这种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
  然而,新课改已经10年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除了在课堂上把孩子分成若干小组,除了在教学手段上过多地依赖PPT之外,他们的课堂教学行为究竟有多少内涵变化,很多老师都有深切感知。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放树。人们总是先把树根周围的土挖开,找到主根;然后沿着根的走向将其一一斩断;再后,把树坑内的虚土清理一空;最后,找几个大人,拉起拴在树干上的绳子,一齐使劲朝树的一侧猛拉,一棵巨大的树木便即刻倒下。这种“放树”原理其实和我们的课堂教学极其相似。我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视课堂教学技术为“主干”,而视其余的所有为“非主干根系”,把全部精力投放到与“技术”相关的部分。其实,这种看似关注“主干”的做法恰恰是本末倒置。因为,影响伐树进度的不只是主干是否斩断,而是“非主干根系”是否一一清除干净。如果,学生对相关联的事物没有一个清楚的理解和认识,那么长在他们心中的问题之树就永远无法“推倒”。所以说,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一定要放弃技术路线而从细节处入手,从根本性问题入手,以超越功利的态度勇敢进行实践,以简简单单的方式还原课堂的本来面目。
  
  持续的专题研究力
  
  教师工作十几年之后,往往会出现“高原现象”:课上得不错,文章也能发表,慢慢地,这些教师就迷失了发展的方向。要突破“高原现象”之困,最好的出路应该是专题研究。教师可以从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里选取一个研修主题。比如关于师生共读,关于班级文化,关于有效教学,等等。或者再小一些,比如作文教学,有效教学设计,数学的应用题教学,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精力集中用于一个点,经过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就有可能在这个点上取得一个大的突破,走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区”。在这方面,我市已有几位老师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这条途径非常有效。进行专题性研究,不光解决了很多教师的“高原现象”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优秀教师发展动力不足、工作徘徊不前的问题,为众多教师找到一条高效的“自救”方式和成长之路。这才是它更高的价值所在。当然,在进行专题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关照自己的学科教学,从构建学科课程的高度来定位,这样,就避免了研究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总之,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中,首先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这就像一台汽车的“引擎”,广泛的专业阅读将不断地向这“引擎”注入优质能源;而科学的研修主题,则帮助我们不断校正前进的方向,以确保我们沿着理性的课堂实践这条高速公路平稳行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适时的自我反思和有效的同伴交流,以及时分享更多的信息,增进互动,帮助自己在专业发展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快、更好!
  (责 编 若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