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统一校服的理性思考
2011-01-01徐玉斌詹美娜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1期
●校服对学生存在潜在的教育功能,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取消校服制,而是要从学生穿校服的意义中寻求校服改革的方向,真正发挥校服应有的教育作用。
校服是指在校学生的统一着装,它是学生及学校的标志之一。1993年教育部(时称国家教委)正式下达了“城市中小学生统一着装”的有关文件,至今,我国中小学生校服的发展已经经历了17个年头。在这些年里,校服作为校园文明的重要内容,其成长变化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虽然校服制在部分试点城市和沿海城市的推行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总体而言,校服的发展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出现了“学生不想穿,家长不愿买,群众不爱看”的尴尬局面。
故此,不少学生、家长、学者呼吁取消校服制,要求按学生自己的喜好穿衣上学,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对此,我们并不赞同。校服对学生存在潜在的教育功能,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取消校服制,而是要从学生穿校服的意义中寻求校服改革的方向,真正发挥校服应有的教育作用。
一、中小学生统一穿着校服的意义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校服具备许多重要功能,对于学生、家长、学校、国家以及社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也是许多国家大力倡导校服制的原因。美国曾经公布过一份题为《实施校服政策:对三个学区的案例研究》的研究报告,其研究表明:实施校服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有助于改善学校的安全状况;第二,会给课堂带来秩序感和纪律感,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应该集中的学习方面;第三,校服在校园里还扮演着平衡器的作用,它能削弱来自不同经济条件家庭学生的差异,降低学生因相互攀比带来的心理压力,进而改善校园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第四,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包括提高学业等级和考试分数;第五,校服和有关着装的规定有助于教师和管理者营造秩序井然的课堂环境和校园氛围。与书本一样,校服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要责任,只有全社会都能充分认识到校服对于学生成长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才能实现真正的校服改革。归纳说来,校服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可以加强学生的纪律性
校服的穿着能起到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会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要遵守纪律,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学校形象等。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校服会时刻提醒你是一名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要做到自律,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避免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据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学生的在校行为与他的穿着有着极大的关联。1997年美国一项关于校服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加州长滩地区56个小学和14 个中学自从1994年秋季实施统一着装以来,暴力和处罚问题急剧下降34%,学生之间的打架事件降低了51%。可见,统一着装是减少不良行为的有效办法,它使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2.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群体的力量,人类的生存也同样离不开群体的力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文化的剧烈碰撞,个人主义随着物欲的膨胀而肆意滋生,群体意识被不断压缩直至消失殆尽,尤其是新生一代群体意识极为淡薄,在社会实践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占有欲极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集体观念淡漠,缺少同他人合作的协作精神,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遇到困难极易受挫,情绪起伏较大等。纵观历史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具有团队精神仍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个人素质。统一着装能够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归属和被接受的氛围,从感性上加强群体意识,使学生有一种生活在集体中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团队意识极强的国家,校服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3.有助于学生树立平等的观念
服装是自己外表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服装与一个人的自尊感和心理的安定感有着密切联系。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校园中攀比之风日甚,家庭富裕的学生在着装上追求名牌,这使得家庭经济并不富裕的学生明显感到了压力,因而产生自卑感。而整齐划一的校服一方面消除了贫困学生因服装而产生的不快和自卑感,从而更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家庭条件富裕的学生,则消除了其强烈的家庭优越感,从客观上杜绝了攀比之风,使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而不是穿fAprI4gypVxTqOoIh05jFg==衣打扮上。
4.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优秀的校服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物质文化日益繁杂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能力也是良莠不齐。尤其是青少年,其心理、生理尚处于发育期,自我价值体系尚未建立,抗干扰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对于社会上的流行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由于盲从和一味模仿,容易出现与自己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着装行为。统一着装不仅能在外观上完善学生的形象,更在思想认识、审美情趣上起到引导作用,帮助青少年度过这个危机年龄,逐步建立、完善自我价值体系,从心理上成熟起来。例如,日本的校服设计一直有着强烈的潮流意识,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汲取流行元素,使款式变得更为时尚。这种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水平,同时也与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现代意识相吻合。
5.能够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
学校应办出自己的特色,校服正是体现学校特色的标志。好的校服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自我宣传和自我推广的有效方法。学校的形象可以通过学生整洁而富有朝气的统一着装反映出来。统一着装产生的良好社会效应不仅优化了学生的表现,还使学校的社会形象随之提升。
二、改革中小学生校服的建议
1.注重款式设计
目前,我国的校服基本上是“男女无异”的运动装,缺乏时尚性,只有极少数学校采用西装式校服。虽然运动装随意、灵活和自由,但因为其不分场合、性别的千人一面,失去了校服本身的意义和功能。当代青少年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少年”,他们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生活在从未有过的思想开放的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塑造了当代青少年活跃的性格。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认识,特别是高中生,视野和涉及面比较广阔,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追逐时髦和潮流,喜欢新奇的具有时代色彩的东西,这些对他们的着装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前的校服设计已跟不上中小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变化,这也是当今中小学生不喜欢校服的根本原因。
全国少工委副主任艾玲直言:“校服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应蕴涵相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准。强迫学生穿难看的校服,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一种摧残。”可见,重视校服的审美性已经刻不容缓。南京艺术学院附中的一名初二女生就写道:“既然不让学生穿自己的衣服,为什么不把校服设计得时尚点?”还有浙江省宁海中学的一名高二男生这样写道:“希望校服由耐克公司全权代理。”在这方面日韩校服的设计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日本校服的成功之处在于款式设计:男生校服阳刚帅气,女生校服娴雅可爱。冬季平均5摄氏度左右的气温让女生们无论冬夏,皆可着膝上短裙,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日本中学生树立了健康的性别意识。对于日本女学生而言,穿学校制服已经成为流行、富有朝气的标志。韩国气候四季分明,但他们的中学校服却并未因为寒冷而舍弃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韩国女学生在冬季下身依然穿着及膝长裙,并以保暖的毛质紧身长袜代替长裤。这样既注重校服的保暖性,又保证了款式的美观和男女校服的差别。由此可见,我们所使用的校服能否被青少年所接受、认可,首先是要美观!一旦校服成为一种经典象征深入人心,学生就会自觉地穿上校服。
2.应采用安全面料
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征,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及造型的表现效果。校服面料选择要考虑是否具有防寒避暑性及吸湿散热性,应选用耐洗、抗皱、防缩、防静电的天然或混纺面料。正装应采用毛混纺面料,外观平整光洁而有弹性;休闲、运动风格的校服最好采用棉加莱卡的面料,具有天然纤维的特征和必要的回弹性,服装不易变形,穿着舒适,运动自如。
3.按季节、需要设计校服
目前,我国中学生日常生活状态主要是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学习场所相对庄重安静,制服式校服更能体现学生的精神面貌,相对正式的款式也能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暗示,有利于静心学习。此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上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以制服式校服作为学生的日常主要穿着更能满足他们渴望长大的心理需求。而制服式设计通常能给人干净利落、庄重大方的感觉,更能体现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在许多发达国家早已采用,在我国上海、深圳等城市也已开始推行。在以制服式校服为主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体育课、运动会的服装,校服中最好也要有运动服,当天有体育课的学生要统一穿运动服。
校服的设计要按照不同季节,分为春装、夏装、秋装、冬装。这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地域的节气变化的特点选择面料、款式。我国南方地区春秋季节气候变化不明显,春秋季校服可通用,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在设计上就要着重考虑冬季的防寒保暖功能和夏季的透气散热功能。而在北方地区,冬天可以考虑增加棉外套或羽绒外套。这种季节性分明的校服能保证学生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着,节省家长的开支。
4.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
校服不同于其他服装,它的目标消费群是学生,因此在选择舒适面料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的价格问题,考虑到地域差异及个体经济差异。在校服价格的定位上应与学生的消费能力、材料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在校服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应该引入竞争机制,由愿意生产校服的若干厂家设计出校服款式并报价,再由学生、家长投票选择质优价廉的校服生产商。还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的模式,即由学校规定款式,学生在商店自行购买。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商家之间的竞争,同时也使校服的品质和价格得到保证,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服费用纳入到国家义务教育经费预算中,由国家负担。这一措施必将会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为校服的成功推广增加筹码。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服是反映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对校服的重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发展与未来。在设计校服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吸收教育学、心理学、市场消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满足功能及消费能力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使校服设计具有一定的审美、时尚文化内涵,并成为一种经典,使学生由厌恶穿、被动地穿变为主动要穿。这也是我们的期待和校服制改革的目标。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