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育拥有生命的温度

2011-01-01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1期

  在新课改走过十年历程的节点上回顾过往,一个不断被追问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高效?
  全国各地都在探索高效课堂的建设,试图能找到一个支点,撬动问题巨石,突破高效课堂建设的瓶颈。然而记者通过数月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和教学管理者在探索这一路径的过程中,过于关注课堂的技巧和模式,没有真正参透新课改的理念,导致误入忽视生命自然成长规律的歧途。
  新课改是要通过对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转变,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出真正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这种转变必然带动课堂价值追求的质变。也因此,高效课堂的建设必须围绕人的发展,必须尊重孩子的天性,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让师生共享美好人生。
  余文森教授提出了衡量课堂效率的三个维度:宽度(教育广度)、深度(学科厚度)、温度(人文温度)。他认为,学科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和心灵世界的加温,只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冷漠。因此强调要在挖掘并赋予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课堂的人性化、情感化、态度化、品格化,从而使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联系统一起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尊重生命自然成长的规律,给生命以温度,让师生的心灵都能在课堂上体会到温暖,找到归宿,这应该是课堂高效的旨要所在。
  本期,我们关注高效课堂的建设,希望通过记者的观察思考和教育一线的名师及专家的实践探索,能对正走在高效课堂路上的老师们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