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氛围
2011-01-01党秀丽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历经“做数学”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题意的能力。
以“铺地砖”为例,由于四年级下期已初步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五年级上册“数学与生活”中又安排了“铺地砖”的内容,这时教师只要教会学生综合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就可以了,不需要详细讲。刚上课,我就摆出很作难的样子说:“哎,老师这几天遇到难事了。”学生关心地问:“什么事儿呢?”“我家买了新房要装修,铺地板砖时出现问题了,请同学们帮帮忙吧。”同学们一听给老师帮忙,热情大增,都愿意为老师出一份力。然后我把例题改为“老师家铺地砖”,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分析题意;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没了老师做依靠,学生只有仔细读题,仔细分析,认真推敲题中每一个信息所起的作用,人人都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可以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灵活运用数字运算的意识,减少运算中的错误,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持负责任的态度。在学生计算上面的例题前我提示学生要先估算一下,看给约12 m2的地面铺上面积分别为0.16 m2和0.09 m2的两种正方形地砖,各约需多少块。通过估算,学生清楚地知道分别在70块和130块左右。给另外一间约18 m2的地面铺面积为0.16 m2的正方形地砖需110多块。在计算时如果出了错误,学生会根据估算情况去自己对比并查找原因,接着纠正错误,这样既培养了良好的习惯、负责任的态度,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之后,整个题意已经了然于胸,但是本课要解决的用“进一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难点尚未出现。我就继续激励学生:大家说得这么热闹,到底谁说得最正确呢?请你把过程写在本上证明一下吧。在学生解答时,就会发现并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单位名称不相同怎么办?算到最后不能得到整数的商怎么办?老师这时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解决,而是把问题推到了学生面前,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动脑分析解决这些 “怎么办”。当学生意见不一时,老师再恰当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第一,当题中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可以把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也可以把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选择什么方法要根据题中数据的计算方便而定。第二,当最后结果不能得到整数时,要依据题意看是用分数表示出准确值,还是取近似值。取近似值时还要判断是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更合适。就本题而言要用“进一法”,因为即使地砖只差一点点也还是铺不严地面,所以至少需要比整数再多一块的地砖。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在备料时往往要适当买多一些而不能不够。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占据了学习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