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11-01-01岳鹏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习惯。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甚至可以在教材中选择一些适当的内容,完全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这样也许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讲授《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庐山云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2.分层要求,树立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是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绝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教师要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从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了学生自觉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