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
2011-01-01李杰方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个体自我发展,重视其潜能的开发,而创新能力是个体潜能的最高境界,所以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开掘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源头活水
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首先要做创造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引来创造力培养的源头活水,给学生施加“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1.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对社会的一般文化现象、文学作品、科技成果能客观地分析,并剖析实质;对真善美、对正误有较强的识别能力,以高品位的文化素养适应新课改的挑战。2.教师应向传统观念挑战。应当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手段,努力引导学生寻求不同的见解,要使学生的答案能从“对”到“新”到“好”方面转化,能从“单一”向“多样”转变,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质疑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涵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与显露。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质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多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教学生在预习中质疑、针对课题质疑、在讲课文时质疑、在教学后质疑等,教师只作启发性指导。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不可面面俱到,应给学生留出较大的自主思维空间,学生想错了、讲错了,教师应不责备、不嘲笑,相反应鼓励他、认可他。如学生有不同意见可让其在比较中求同存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积极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为其提供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言和具有亲和力的体态,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等科学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为他们创造能够自主学习的条件,让他们的创造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动表现,大胆求异,轻松、愉快地体验到平等、民主与和谐,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