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2011-01-01胡鹏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新课改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其日后会学习、会创造奠定基础。下面就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指导学生自主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是学习一篇文章的起点和基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让学生有较明确的主动学习方向。教师在预习指导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种预习方式,指导他们自主选择。1.基础型:能正确读准字音,正确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2.作业型:能按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自学;3.自能型: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自读中质疑问难。这三种预习形式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学潜能。
二、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带着疑问去学习,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疑问、敢于质问,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创设让学生敢于质疑的氛围。一是鼓励学生问,使其敢问、爱问。学生光有发现是不够的,在学习中一定还有困惑之处,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大胆地提出来。二是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善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课题、中心词语、重点句、标点符号、矛盾处提问题。三是培养问答习惯,使学生有问、有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寻求解决,力争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不指导,学生能自己思考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自己理解的教师不讲解。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交流,是能主动获取知识的。
三、组织学生自主讨论
讨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交流。讨论既可以放在课内,也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查阅资料,还可以指导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这一环节教师既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又要起到主导的作用;既要保障研讨内容的有益和有效,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要避免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里和结论上“挤”,要倡导思维的多向性和答案的多样性,以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及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