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刍议
2011-01-01刘立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培养浓厚学习兴趣是学好功课的前提。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是每一个化学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
一、发挥实验魅力,调动学习热情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第一堂化学课并不一定让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应将教学重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心上。上课伊始,可向学生介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接着把紫色的石蕊溶液滴入稀盐酸中,此时,教师对学生说:“快看,葡萄汁变成红酒啦。”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课堂必然会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教师顺势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教师再问:“为什么颜色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学生面带难色。教师接着讲,如果想知道化学学科的奥妙,就需要学习化学知识。此外,还可以再做一些诸如“烧不坏的手帕”“纸杯烧水”等有趣的小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再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如煤气为什么能烧饭?城市霓虹灯为什么会呈现五颜六色?为什么炉火发红且常伴随有黑烟?为什么各国都要倡导低碳经济?这些生活常识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尤其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体会到学习化学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二、创新教法学法,保持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悦感,而且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交流合作,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关于“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时,先让学生往烧杯中注入半杯开水,投入一小块白磷,盖上一块铜片,铜片两端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和一小撮红磷,引导学生观察,并对现象进行讨论: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而红磷及水中的白磷无变化?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对于水中白磷为何没有燃烧,有的同学说:“水能灭火,白磷在水中不能燃烧。”有的同学说:“白磷没有和空气接触。”同学们还提出用导管往水中通入空气进行验证,照此操作,水中白磷通入空气后发出点点亮光,一缕缕白烟从水中冒出,这样总结得出白磷熔点低、着火点低的性质,应在冷水中密封保存。此实验设计,能打破学生头脑中“水火不容”的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知识联系,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走出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教学误区,让学生有时间涉猎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在讲“化学肥料”相关内容时,让学生讨论生活中为什么不能用含磷的洗衣粉。在“讲水资源保护”相关内容时,可向学生介绍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排入江河湖泊中的有毒物质总量在13万吨以上,这使我国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护水资源,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污染。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真金不怕火炼”“沙里淘金”“点石成金”等俗语,讲解化学知识。
四、开展课外活动,延伸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还可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段、化学魔术、化学游戏、化学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是化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离不开这个前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提高化学学科教学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自觉、持久、主动地学习化学,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