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运用多媒体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2011-01-01党希红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如何提高其效率,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已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可,并愈来愈多地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多媒体的使用,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那么,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既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又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们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备课,实现无纸化教学。电子备课改写了千百年来教师手写教案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还要利用网络搜集与教材有关的各种媒体信息,查阅大量课外资料,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深度创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这样,教师的备课已提升为教学研究的一项内容,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制作多媒体课件,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质量。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课堂重难点
传统的教学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学生有时仍然理解不透。如果能恰当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实现有效精讲,突破重难点。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原理、微观粒子的运动等内容很抽象,仅凭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更不容易掌握,而多媒体却可以将微观世界立体、动态、全方位地表现出来,化难为易。如: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物质溶解过程、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移动、原电池的形成原理等问题,不仅是难点,也是重点,恰当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困难,促进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在讲“离子键”相关内容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模拟一个容器中多个原子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碰撞,有些原子互相结合,而有些原子则没有结合,通过分析原子间相互作用的不同,概括出化学键的概念。然后再模拟显示钠原子、氯原子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钠原子的一个电子转移给氯原子,同时原子变成离子,半径迅速发生变化,从而吸引靠近,排斥推开到一定的距离。由此,师生共同总结出离子键的概念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最后,将课本上的氯化钠、氯化铯模型再用多媒体显示出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离子,将一个氯离子(或钠离子、铯离子)周围的带异性电荷的离子用变色显示出来,或将它们一起从晶体内部移出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离子晶体内部的有序排列,从而对晶体结构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多媒体教学,轻易地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化学实验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多媒体运用于实验教学,可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化学反应中的许多现象看似静止不动,实质上都在运动。对于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模拟进行辅助教学,就可以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从而对化学反应的本质一目了然。如在讲“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完成两课时的任务,并且效果很好。而在演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过去是钠与水反应在大烧杯中进行,使用多媒体后,改在方形投影试管中进行。先在投影试管中倒入滴加酚酞的水,然后加入金属钠,学生在屏幕上能清晰地观察到“浮、游、熔、响、红”等现象,实验效果明显增强。多媒体的运用还可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如氯气、一氧化碳的毒性是不能让学生感知的,这时,可借助多媒体设计动画小白鼠中毒死亡的过程,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一氧化碳)中毒。
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多媒体表现力丰富、信息容量大、共享性好等特点,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但是,我们也应当指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实际盲目使用多媒体,就会使课堂上的信息过多过滥,甚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