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2011-01-01海燕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人人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中最显著特点之一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让学生会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营造参与环境,培养参与热情
1.“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色
“点化”旧知识是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学生正处在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是不需要努力就能进入课堂角色的。第二,这些旧知识形式多样,很容易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第三,旧知识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思考,启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参与角色。比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相关知识时,首先我和学生一起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对中间重要的常规步骤,如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写出答案等,与学生一起回忆。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较为熟练,很容易调动他们参与的兴趣。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及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会一触即发,再加上教师“点铁成金”的适时“点化”,他们就十分惊奇。这兴奋,这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2.运用情趣性教学法
情趣性教学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即以情趣为“糖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艰涩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觉悟的提高。这种方法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去除空洞说教式的教学弊病。在讲授扇形的面积时,课题引入的部分首先来一段《上甘岭》中机枪扫射的战争场面,把同学们的情绪激发起来,接着话题一转:“同学们,假设敌人碉堡的机枪射程是100米,机枪转动的角度是60度,那么敌人机枪的控制区域是多大?”这样自然地引入了扇形面积问题的教学,必要时让学生模拟机枪扫射的动作,并画出模拟图。很显然,这是一个有点难度的小问题,也让学生接触了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直到下课后,学生依旧兴趣盎然。
二、探求新知识,培养参与勇气
1.质疑问难,诱发创造力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地暴露问题,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针对性地给以释疑、解惑,有效预防知识和思维的“断层”。刚开始时,学生不会质疑,满足于“知其然”,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质疑可以师问生、生问师,也可以生问生。从概念、公式、定理到解题方法、技能技巧甚至思维过程都有疑可寻。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由学生事先分好的小组对本堂课或本单元的内容、重点、思想方法等进行分组讨论、小结,或者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这样的质疑和讨论,既深化了知识,理清了思路,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促进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创设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悬念的设置方法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于课尾,就会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让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参与的热情。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讲了“矩形的定义及性质”的相关内容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你要到玻璃店去划一块矩形玻璃,若只带了卷皮尺,该怎么去检验这块矩形玻璃是否标准呢?这就引出了“矩形的判定”的相关内容。课后学生跃跃欲试,寻求方法,对课外预习起到了指导作用。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找到了解决悬念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注重参与意识,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均得到发展。学生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信心;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自身的价值等。这些看似无形的因素,一直是我们以前教学中所缺乏的,也是将来的教学所应加强的,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