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当“以读为本”
2011-01-01吕素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只是把朗读教学当做课堂教学的点缀,不能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朗读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课堂的始末,以读的训练为主体,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即初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细加品味,感悟入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
一、初读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对一篇新课文的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初步读懂内容,读准字音,不能认为全篇朗读浪费时间而省去这个环节。我在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时,就感到他在上课初始这个环节做得非常扎实。如他在讲《狐狸与乌鸦》一课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初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读完后,他仍拿着话筒放在一个读得较慢的学生嘴边,鼓励他读完,并夸奖他:“读书就应该这样。”的确,学生只有读懂了课文,才能有效地学习课文。
一般来说,低年级可采用放声读、齐读,中、高年级可采用轻声读、默读等形式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获得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等。
二、发挥朗读在课堂教学的多种优势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朗读是基本训练之一,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与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读训练,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达到“情动于中,动形于外”的境界。
1.以读代讲,理解内容
新课标要求我们彻底改变过去烦琐的提问、分析、讲解的一问一答式的模式,尽力做到让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内容。
五年制小语第五册《曼谷的小象》一文,叙述了在泰国首都曼谷近郊的公路上,泰国妇女阿玲指挥她所驯养的乖巧的小象,帮助中国司机把陷在泥坑中的汽车拉出来并冲洗干净的故事。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全篇入手抓住重点,变序教学。着重抓住作者的“两夸”、阿玲的“三笑”以及三次景物描写来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提出重点的几个问题加以点拨进行导读,让学生读读议议,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使之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
2.以读悟情,陶冶情感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就此而言,阅读教学便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悟情,浮想联翩,感情激荡,最终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阅读《月光曲》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自读感悟,理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线索:从刚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时的惊喜,到被兄妹的深情而感动,最后又为遇到知音而激动、兴奋。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和感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