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话题:如何跟学生更好地聊天?

2011-01-01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然是善于和学生聊天的老师。然而,到底怎样和学生聊天,聊天时又聊些什么,却是不少班主任为之困惑的问题。我们真诚期待有经验的班主任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自我揭露,说我不说你
  山东潍坊市滨海开发区滨海第三中学/范振芳
  
  王文成是我教的一个学生,她努力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学生都称她“文成公主”。进入九年级的第一次月考,“文成公主”从班里前3名一下降到了第26名,令大家都极为诧异。此后她的学习积极性大为降低,经常迟到、旷课,我和任课教师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可是不管如何询问,她总是守口如瓶。
  我想起了有一年春节过后参加的一次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当时听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陆士桢的一场报告,陆院长讲的敬一丹和女儿交往的故事引起了我的反思。作为央视的品牌主持人,敬一丹的工作非常繁忙,但她每月都会拿出一个下午的时间陪孩子聊天,找一个环境幽雅的场所,两个人都说说自己的事。敬一丹会把自己最近工作中的烦恼向孩子倾诉:如上司给布置了什么不愿接的工作任务,和同事交往时有什么困惑,在制作节目时遇到了什么麻烦等。孩子也会把自己生活中的郁闷和不快都倾诉出来。
  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亚特曼曾有过专门研究:自我揭露是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的“社会交换”。人与人的交往在开始时都只是交换一些浅层的信息,要想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就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自我揭露,包括个人隐私、忧虑、弱点、缺点等。实验证明,只要你敢于自我揭露,对方就会因此更喜欢你,而且会回报你,也会对你揭露他的隐私和弱点。
  “自我揭露,说我不说你”,真是一个让学生敞开心扉的好办法。于是我找一个空闲的大课间,把“文成公主”约了出来,一改以往的询问,而是对她说:“老师最近很烦,想找个人说说,你愿意当一个倾听者吗?”她点了下头。于是我把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毕业班教学的压力、班级中个别学生的问题、女儿成长中的问题一一说了出来,说完后我心里轻松了许多。
  王文成听完后说:“老师,看您总是那么乐观,没想到您也有这么多烦恼的事。您说的问题学生也包括我吧?”我点点头,诚恳地说:“每个人生活中都有烦恼,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对待。其实在刚才我说到的所有问题中,最让我操心的是女儿的问题,说句自私的话,学生每年都要换,而女儿是唯一的。这一点对你的父母来说也是一样的,你是他们未来的希望。”
  这时,王文成说:“老师,您不知道,我父母在闹离婚,我很苦恼、无奈,就用逃学来要挟他们。我不敢跟同学和老师说,怕你们歧视我。”终于搞清楚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没有继续以前的说服教育,仅仅表明了我的观点:父母之间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你作为学生,当前的任务是好好学习,争取考上一所重点高中。你这样做或许会缓和他们的婚姻危机呢!
  这次聊天以后,王文成又多次主动找到我,诉说学习中的问题及生活中的困惑,我们成了好朋友,她的学习成绩也渐渐赶了上来。
  有了这次的成功后,在和学生的交往中,特别是面对一些问题学生时,我经常使用这一方法:先自我揭露,倾吐自己的烦恼,然后学生也多半会把一些平时说不出口的心里话告诉我。
  
  多说“没错”不会错
  平顶山市第十四中学/潘颖
  
  近来发现和学生聊天的一个秘诀——多说“没错”,效果真的很不错呢。
  这不,内向、自卑的玲玲不知什么原因脸色不好,课间一个人在座位上生气。我走到她面前借她的笔用,在谢过她后问她那么出神在想什么。“没什么,天气不好,有些郁闷。”这女孩儿从不愿轻易说出自己的心事。“没错,你说得很有道理。天气能让人心情变坏,不过,心情也能让不好的天气别有意境和趣味啊,可爱的女孩儿!”听完我的话,她有些惊异地看了看我,一会儿扬了扬眉毛说:“让一切都烟消云散吧!” 我拍拍她的肩膀:“没错,我相信你会处理好的!”玲玲点点头。
  事后,偶然一次打招呼后,玲玲主动和我聊起那天的事情,说在家父母批评了她,到校后班上又有个同学取笑她长得丑,给她起外号。她感觉活着太没意思了,心情坏到了极点,是我的两个“没错”和“可爱的女孩儿”让她转变了心情,不然,说不定她会出什么事呢!
  原来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啊!简单的两个字“没错”使学生感到了尊重和平等,人的心情平静后就能作出理智的决策。看来这招儿好使。那,我就应该再试试这招在那些另类学生身上灵验不灵验。
  机会来了,班里的“狡辩大王”西西和范林又违犯班规了,听完他们各自为自己找的违纪理由,我一改往常的质问,缓缓地说:“没错,你们说得很有道理……”他们都有些惊奇,接下来,我们的交流十分融洽。
  这次谈话后,他们的错误竟然越来越少了,时不时还主动跑来向我提建议,我仍是说:“没错,你们想得很好。你们看能不能修改一下,如此这般是不是更好一些?”于是,在进步学生的名单中也开始频繁出现他们两个的名字了。
  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今天和老师聊天很开心,我每提到一个观点和疑问,老师都会用‘没错’给予肯定,然后我们共同讨论,感觉和老师的距离近多了。”
  谈话是一种互动,是一种思想、观念和情感的交流,传递的是彼此的真诚和信任,一句“没错”让师生之间缩短了距离,让内向的学生有了说下去的勇气,让外向的学生更能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和信任。有了真诚和信任,聊天就能够直达内心,教育也就有了意义。
  
  在活动中与学生沟通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初级中学/符礼科
  
  那年我任初中一年级班主任,新生中有个叫小龙的,我听人说他特别爱顶撞老师。
  报名那天,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小龙。他身体比较强壮,眼神里常常流露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微微上翘的嘴角似乎显示出了倔强。他报名时,我问一句他答一句,绝不肯多说一句话甚至一个字。
  正式开学后,我找小龙谈心,从拉家常到谈学习,他都小心翼翼,仍然不愿多说。尽管我避开了他爱顶撞老师的话题,但我担心他会由着性子,很快和老师闹不愉快。好在一周过去了,大家相安无事。
  开学第二周的一次体育课,学生在自由活动,操场上的乒乓球台前特别热闹,我远远地看见小龙正在“唱主角”,我略一思忖,心中有了主意。我走近乒乓球台时,班上又一个乒乓球高手从小龙手下败下阵来。同学们见我过来,都嚷着让我上场与小龙较量。我依言上场,发现小龙的球技确实不错,我们的比分始终拉不开差距,打到9∶9时,我停了下来,说还有些事,下次再和他切磋。
  第二天语文课下课,我往办公室走,小龙从后面追了上来,问我:“符老师,什么时候我们再打啊?”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找我说话,我微笑着说:“放心吧,我会安排时间的,我们还没有分出胜负呢。”
  之后的一天早上,我悄悄对小龙说:“你早点把作业写完,中午我约你,不要告诉别人,就我们俩比赛。”中午,乒乓球台前,我边打球边告诉他,在上中学时,我曾经得过年级乒乓球赛冠军。他说:“难怪你这么厉害!”我问小龙:“作业什么时候写的?”他说:“下课基本没休息,午饭后又用了一点时间,就完成了。”就这样,我们边打球边聊天,小龙对我敞开了心扉,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以前的表现等,他都如实地告诉了我。
  他说,自己在小学时爱顶撞老师,一是因为老师经常体罚学生,二是因为老师经常向家长告状。他还告诉我一个惊人的秘密:小学毕业质量检测,他凭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成绩考上“优生”等级根本不成问题,但他为了报复语文和数学老师,故意把这两科都考成70多分。他还说上课时,他表现的样子不认真听课,但其实是很用心听的,他不会傻得拿自己的学习开玩笑……
  
  初中生天性喜欢活动,如下棋、跳绳、打球和参加各种游戏,班主任参与其中,能凭借活动的平台与学生自然而然地交流,从而了解学生内心,增进师生感情。
  当学生向我们倾吐心声时,对他们的教育就不再是难题。
  
  让聊天多渠道进行
  浙江省泰顺县第二中学/陈道凤
  
  想与学生沟通,却苦于受到地点、时间、情境的限制,因此,我开辟了QQ聊天、书面聊天等多种聊天方式。在实践中发现,用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习方法辅导效果很好。我曾经在QQ上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过许多指导,以下是我与一名学生的部分聊天记录。
  年少:嘿嘿,老大好!我在学校很认真,但在家不喜欢读书,总是喜欢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控制不住自己。老大有什么仙招吗?
  陈老师:其实很多人都像你说的这样。
  我想写一篇文章《书房里不能有电视》。因为有电视,我就静不下心来看书。同样的,在家里没人管了,没氛围了,人的控制力就不好了。
  年少:如果家里的确没人管,或者不喜欢被别人管,怎么办呢?
  陈老师:没人管,只能自己管自己了。其实人是需要被别人管的,只不过你不喜欢父母管的方法而已,嫌他们唠叨。
  年少:呵呵!老大这个建议很好,应该是《书房不能有电器》。下次看书一定把电脑、手机什么拿开。
  陈老师:是的,这些东西放在身边,很难静得下心看书。
  我刚刚在跟一位朋友聊到“上网进行班主任专业研讨”时,他说我不参加是因为我回家没有上网。我说是的,不过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我可以静下心来看书。
  静心读书的关键在于控制住自己。如果控制不住自己,就要想办法。我去年当班主任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为了静下心读书,他把房间里的电视搬走了。
  年少:嗯,值得效仿!谢谢陈老师的指导。
  在班级管理遵循一定原则的前提下,老师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多跟学生拉家常很有必要,这样可以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班级的健康发展。但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敞开心扉,以便我们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心理辅导,我们也可以采用QQ聊天、书面聊天等方式,让聊天多渠道进行。
  
  我与学生“拉家常”
  叶县高级中学/顾治国
  
  多年前的一个晚上,由于是周末,学生都回家了,没有课的日子显得格外轻松。吃过晚饭,我漫无目的地在校园里散着步,不知不觉来到了学生宿舍区。我突然发现我班一个男生宿舍的灯还亮着,便决定上去看一看。寝室里共有三个学生:亮、军和超。亮和军在整理东西,超坐在床上翻看着什么。
  “你们三个怎么没回家呢?”我问。
  “我们都是家离校较远,再加上爸妈出去打工,俺仨商量了一下,就决定周末不回家了。这已经是我们第四次在学校过周末了。” 在沉默了片刻后,亮幽幽地回答。
  听完亮的话,我心里不禁一揪:别的同学都回家过周末了,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有父母陪着,一家人欢乐团圆;而这三个学生却被迫留在冷冷清清的校园里,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家的温暖,相伴的只有空旷的宿舍楼和寂寞的长夜。而我呢,作为他们的班主任——他们在学校最亲近的人,却没有来看过他们一次。怪不得他们在课堂上经常走神,月考成绩下滑。当我和他们谈心时,他们总是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地掉眼泪。原来我根本不了解他们,从不曾走进过他们的内心。刹那间,愧疚、自责的情绪把我包围,我想我有必要做些什么了。
  “超,你在看什么呢?来和老师一起分享分享。”我决定先与平时最不爱说话的超交流。他正翻看着一本精美的相册。
  “这一张是你家的‘全家福’吧?”我问。
  “哦,是的,老师。中间是我的爸妈,左边是我哥,右边是我。”
  “你哥比你大几岁?参加工作了吗?”
  “我哥今年22岁了,比我大6岁。今年他还在上大四,明年才毕业。”
  “超,这女孩儿是谁?长得真漂亮!”
  “这是我哥在大学谈的女朋友,她还来过我家呢!就在今年暑假。”
  听到超这么说,军和亮也立刻围了上来。
  “你们仨也好好努力吧,争取早点考上大学,美女都在大学里等着你们呢!”我打趣道。
  三个学生都被我的话逗笑了,压抑、伤感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愉快了。
  “老师,您在大学里谈过恋爱吗?给我们讲讲您的大学生活吧!”见我说话随意,他们的胆子也大起来了。
  接下来,我和他们谈了我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尽管我讲得不是很精彩,但他们却听得异常认真。后来,我又和他们一起谈起自己小时候做过的一些傻事,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整个宿舍的气氛慢慢变得热闹、温馨起来。整个晚上,我只是轻松地陪他们闲聊,没有提及他们在校的学习、表现等问题,但我却明显感觉到和他们的心走近了。
  此后每个周六的晚上,我都会去学生宿舍转上一圈,和留校的学生聊一会儿,拉一拉家常;我也会在某个没有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看一部不错的电影,然后一块讨论;我还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冬日中午,喊上几个学生一起晒晒太阳。渐渐地,我发现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有了什么问题,他们总能在第一时间和我主动沟通,我成了学生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人。
  
  主持人语:
  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很乐意跟某个老师谈心,却在另一个老师面前沉默不语,让沟通变得非常困难。究其原因,是前者善解人意、通情达理,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换句话说,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必定是能与学生产生“共情”的老师。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从师生交流上来说,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借助学生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感情、思维;教师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把握学生的体验、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教师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此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如果教师缺乏和学生的“共情”,就可能让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因而会感到失望,减少甚至停止向教师求助。同时,当我们的一片热心没有被学生接纳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不耐烦、反感,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要,因而进行的教育常常是无用功。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最大、最简单的“共情”是重复。比如学生说:“该考试了,好烦闷!”教师可以重复:“是啊,该考试了,你有点烦闷。”这样的重复表达会让学生产生“被同情”的愉悦,并拉近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回答:“从小到大经历了多少次考试,有什么好烦闷的!你看那谁谁,人家多乐观……”或者说:“烦闷什么呢?反正逃避不掉的。与其烦闷,不如接纳……”这话是真理,但这样的真理会让学生越发难过,干脆什么也不说了。
  更高级的“共情”是积极的理解,比如学生因为友情问题倾诉了很长时间,教师在认真聆听后,总结、询问、重复关键的几句:“你很看重你们的友情,是吗?”“你为这些矛盾而难过,对不对?”学生便会打开话匣子。
  罗杰斯谈到心理咨询,曾提出“无条件尊重”的观点,并将其列为求助者人格产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条件之一。罗杰斯认为,为了得到帮助,求助者需要知道咨询师是否能够理解他的想法及感受,如何看待他的过去及现状。根据双方接纳和了解的程度,求助者才能透露自己的情感及要求。如果求助者感觉到咨询师要居高临下地改造他们,很可能拒绝咨询师的帮助。
  在师生交往聊天中,教师的角色里也包含着咨询师的成分。我们尊重学生,其意义在于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可惜的是,很多教师在聊天中是想改造学生的,效果自然就减半了。
  《多说“没错”不会错》等文章里有效运用了“共情”的技巧,而《自我揭露,说我不说你》和《让聊天多渠道进行》等文章,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便是师生交流成功的根源所在。
  (作者: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李迪)
  (本栏责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