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堂与成长的“原生态”
2011-01-01孟祥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各类课堂教学竞赛对教师自身成长帮助很大,那么,如何利用随堂课促进自身成长呢?
随堂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态,如果从对学生、对教师的成长而言,最重要的便是每次都能让参与者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而当回归课堂“原生态”时最该关注什么,无疑值得教者去不断反思。
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收获。“以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到课堂教学上,应是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狭隘教学观。那种在教师硬性“导演”下顺利完成的课绝非是好课,而有时因学生思维“活跃”而打乱了原有设计的课尽管看似不那么“完美”,却有理由值得我们欣喜。记得窦桂梅老师曾说,没有完美的课堂教学,宁要真实的遗憾,也不要虚假的完美。作为一名教师,去追求完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更重要的是,随堂课应切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虽然我们期待着课堂上“精彩”的不断闪现,但更多的以课堂和学生为本的看似平淡的常态课,其实在锤炼教师业务水平的同时,也提升着教师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观察力和调控力等。
关注后进生的表现。课堂上优秀生的表现可能会使教学更为顺畅和看似“完美”,但多数时候过多关注他们却往往会远离课堂的“原生态”,这不应成为课堂的内涵之一。当我们推崇授课中“面向全体”之时,更值得关注的应是那些后进生及平日默默无闻的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激发出所谓的“弱势生”的上进激情时,体现出的不仅是教师的“有教无类”,也是锤炼育人水平的难得机会。且对课堂教学而言,用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去尊重后进生的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也有利于课堂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者对课堂调控能力的把握。
关注教学细节的处理。细节同样体现着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它可能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却举足轻重。尽管“细节决定成败”的话虽并非完全适合复杂的课堂艺术,课堂上的“细节”一般也不能左右课的成败,但对它的恰当处理更能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深厚底蕴。如果说教学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话,那么教学细节则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教学理念,它更像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值得教师去潜心琢磨。
关注“教育机智”的灵光闪现。教师的教育机智实际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具体到课堂中意外情况的出现,作为教师更应捕捉到教学机遇所蕴涵的价值,尤其是值得思考如何利用“意外机遇”来因势利导地发展学生,而非简单地应付或呆板地坚持原有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应当以课堂和学生为本,不失时机地诱发、捕捉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并给予诚恳、积极的评价,而非简单地把这些火花扼杀在萌芽状态,这一点也恰恰反映出作为指导者的良好教育素养和智慧。
随堂课中,需要教师努力的东西不少,尤其是对上述几个方面的特别关注能在朴实中展现出课堂应有的价值,在“原生态”中展现促进教学双方不断成长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