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改之作:“一主两翼”全攻略

2011-01-01滑秀林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教育教学也是同理,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有先进而正确的理念作引领。长期以来,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坚持以“人本立校,树人启智”为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创立适合自己的育人模式。上世纪80年代,学校在继承和发扬50多年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双基训练,注重启发诱导,培养自学能力,优化学习品质”的课堂教学常规;本世纪初又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轻负担、高质量”为追求,以“尊重主体、面向全体”为出发点的教学思想; 2007年推出了以“教在导学,学贵自主”为核心的“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改革;之后,在扩大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又制定出台了“一主两翼”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方案,其根本宗旨是:以面向全体、全面育人、培养人才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特色育人活动为辅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办学水平、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主两翼”的理论思考及构建
  
  “一主两翼”中的“一主”即“导学自主”,具体操作规程为“三步一课”,目标是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诱导启发,从而打造出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型课堂,进而实现教学相长。“两翼”之一是指学生“自我管理训练”与班会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之二是指学生社团创建与“六大文化节”活动。可以看出,“两翼”之中的每一翼又包括两项,共四项。四项之间的关系是:前两项重在教学生学会做人,立其德,养其性,正其行;后两项重在教学生学会做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与张扬个性的舞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团队意识和领袖气质。“一主”与“两翼”之间的关系是: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好比是把握方向的鸟首和主干;“两翼”四项特色育人活动,则好比是给大鸟插上的一双翅膀。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校创新育人模式的五大特色。之所以统称为“一主两翼”,主要是强调五个方面的关联性和教育改革的整体性。
  一、“一主”——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
  我校的教育教学整体改革,首先是从推行“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改革起步的。2007年下半年,我们在吸纳国内外先进教学思想的基础上,酝酿出台了“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2008年,适逢河南省进入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我们便将这一方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出。其基本要义是:“导”即主导、诱导,“学”即学习、学问;“自”即自悟、自得,“主”即主体、主动。总之,“导学自主”的精神实质可概述为:激励信心,激活思维,激发潜能,教在导学;主动学习,探究学习,高效学习,学贵自主。
  从理论层面上讲,教学可以理解为在特定时空内师生共同参与的交往活动,其显著特征是目的性、预设性、情境性和互动性。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通过师生互动、思维激荡、情感交融、体验感悟,彼此唤醒潜能,从而让课堂富有生机活力,富有创造智慧,富有价值效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教学相长。我们推出的“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通过教师的“导学”定位,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作用问题;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定位,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问题。
  如何实现“导学自主”的课堂教学有序、生态、高效的目标?我们又推出了以导学案和“三步一课”为基本范式的具体操作规程。“导学案”作为教师提供给学生并借此督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在编写时,首先强调要走进教材、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其次是做到目标明确、取舍得当。而“三步一课”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是:教师提前发放“学案”并精要点拨——学生依据“学案”进行充分自学——课堂上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总结,练习巩固,达成教学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三步一课”循环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课堂的概念,不再囿于40分钟以内的封闭时段,而是变为从每节课的课前、课中到课后,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课堂概念的泛化,时间拉长,空间拓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加之课堂上重视表达、交流和分享,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主动提高,而且充分体现了新型课堂以“实”(目标落实、内容充实)为前提,以“动”(师生、生生互动,动静转化)为形态,以“活”(方法活、气氛活)为根本,以“高”(高效能、高质量)为目标的根本特征。
  当然,教师的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劳动。 “三步一课”循环课堂教学模式虽是一种程序化的操作,并没有束缚教师的创造性,因为它不是呆板的流程规定,相反给教师留下了可供创造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各显其能、各尽所长,使自己的课堂在共性之外尽展个性。
  二、“两翼”——给学生插上腾飞的双翅
  对学校而言,如果说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话,那么课堂之外的系列教育活动则是坚持全面育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与支撑;对学生个体而言,如果说课堂是他们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奠定扎实学习基础的平台的话,那么课堂之外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则是他们成长路上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不可或缺的载体。我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系统筹划时,便充分考虑到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于是与“导学自主”课堂教学相匹配,还推出了相互关联又相辅相成的“两翼”四项育人活动。基本构建是:
  首先是学生自我管理训练。借助《杰出青少年自我管理手册》,通过组织学生填写自我管理日志和召开大组会、小组会等形式,让学生在个人自我约束和集体教育合力的双重作用下,学会自我管理,为自己的终身发展确立一个目标(人生奋斗目标),养成两个习惯(良好生活习惯、良好学习习惯),拥有“三颗心”(爱心、上进心、责任心)和“四个自”(自信、自立、自尊、自控)。
  其次是班会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班会课虽是新课标规定的国家课程,但到目前为止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科书,没有规定的教育内容。这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实际困难。作为对传统班会课的调整与改造,我们把班会设计成由班主任指导的、侧重于学生自我教育的系列课程,旨在打造魅力班会,以丰富班会课的知识含量与内容。通过系列主题班会教育,可有效提升学生人格系统应具备的九大基本要素:仁爱心、自信心、进取心,幸福感、价值感、责任感,自制力、耐受力、创造力(即“三心”“三感”“三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是学生社团活动。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终究要把学生推向社会。让学生尽早学会适应社会需要,并具备参与未来社会竞争和迎接挑战的能力,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明确任务和目标。为此,我们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是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要学会创业,先学会创社。”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袖气质和领导才能。换言之,学校应给学生提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那些有共同志趣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从中感悟到同学的友情、团队的归属和彼此的尊重。在社团的具体运作方式上,我们主张学生要自发组建、自主管理、自聘顾问、自筹资金,模拟企业运作方式运行。
  最后是“六大文化节”活动。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并为他们搭建展示才艺与张扬个性的舞台,我们推出的“六大文化节”活动,包括语文节、读书节、英语节、体育节、艺术节和科技节,均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组织实施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核心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又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充满青春活力、欢歌笑语,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
  
  
  探索实践及成效
  
  对于任何理论而言,只有经受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普遍认可。我们提出的“一主两翼”整体改革方案,力图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将“面向全体、全面育人和培养人才”作为根本目标。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证明不仅方向正确,而且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完全符合校情,因此越来越彰显出其鲜明的特色与独特的价值。
  一、“导学自主”——使课堂日臻完善
  自推行“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校的课堂再也不是以前那种死气沉沉的状况,相反,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真正由“教室”变成了“学堂”,由“满堂教”变成了“满堂学”——当然,是学生在教师诱导下的“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激发,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显著增强,三维目标也得到了有效落实。就教师而言,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行为、教学效率均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课堂改革,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专业水平也显著提高。近3年来,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我校教师共有5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市级一等奖更是比比皆是。
  二、自我管理——我的事情我做主
  我校实行学生自我管理训练,重点放在初一、高一两个起始年级。训练的方式是填写自我管理日记和召开小组会、大组会。所有参与训练的学生,都能坚持按期完成自我管理日记,通过自行约束、自我反思,意志力、自制力明显提高,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由此学生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一月一次的大组会,由各班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自行设计、自主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激励、互相监督并相互交流自我管理心得,使大组会成为他们热切期待的互助动力场和精神加油站。这一创新举措,已得到社会、家长的普遍认可。
  三、系列班会——使德育有了突破
  改革之前,班会活动虽然有时也作统一安排,但一般是各年级、班主任自行组织,各自为政,因而不成系统,对学生实施有效德育的功效可想而知。实行全校“一盘棋”的班会主题教育系列化之后,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科学有序。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要,确定各学段、各年级具体的班会主题内容,包括“三理”教育、爱校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信心教育、感恩教育、美德教育、审美教育、礼仪教育、成人教育等,形成主题序列,并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进而形成系列班会教案、课件,以此来加强思想引领、道德培养与习惯养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前,我们已将这些资料汇集整理,编印成了《河南师大附中班会系列教育丛书》,并投入使用。
  四、社团活动——万紫千红总是春
  从2008年下半年起,我们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大张旗鼓地组织学生开展社团创建。不久,我校学生社团联合会正式成立,学校为联合会提供了独立的办公室和活动室,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确定了各个社团的组成人员与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各社团聘请了校内外的专业辅导教师进行指导,逐步使社团活动课程化、专题化。截至目前,我校学生社团已经形成科普、人文、文体三大系列,包括科学社、爱心社、航模社、寻翎文学社、书友社、话剧社、播音主持社、服装设计社等30多个学生社团组织,还创办有社团网站、社联信箱、社团贴吧等。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播音主持社负责学校的广播站,该社团有社员70余人,分为广播部、编辑部、记者部、常务部4个部门,并且有播音主持特长生加盟指导,确保了节目质量和技术问题。又如爱心社,是一个服务性的社团,主要致力于为他人提供切实的帮助,让爱在校内外传播。社团成员走进孤儿院、聋哑学校、养老院,尊老爱幼,助残抚孤。如火如荼的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文化节——让青春绽放华彩
  配合学生社团创建,我校的六大文化节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成长,综合能力和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很多有特长的学生也得以脱颖而出。去年暑期,在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翻译学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少年英语能力大赛上,我校代表队夺得团队全能一等奖;全国青少年语文风采大赛活动中,我校荣获初中组、高中组团体双第一,并取得了35块个人金牌;由我校艺术团编排的节目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艺演出,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总之,按照现代系统论及建构主义理论,我们通过设计,将有利于学校全面育人与创新发展的几项重大改革举措统筹整合为“一主两翼”全攻略整体改革方案。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整体改革方案不仅摆正了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之间、教师教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很好地兼顾到了学生眼前发展(包括学业素养与品格养成、能力提升等)与终身发展、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特级教师)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