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理想教育效果的基础
2011-01-01陶新华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理想教育效果的基础,这是大家的共识。然而,现在不少学校都存在师生关系紧张或疏远的现象,很多教师都有这方面的困惑,也在努力探索解决的办法。如果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些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新的理解。
现象描述
陈莉老师是一名小学美术专业课教师(以前把音乐、体育、美术叫做“小三门”,现在换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专业课)。同不少专业课教师一样,她一直存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在专业课教师上课时,学生的纪律这么差?学生不专心听讲,随便讲话,扰乱课堂秩序,甚至还有自说自话及走动的现象。
为此,陈老师承担低年级教学时,在课堂上做了调查。有些学生直言不讳地回答:因为你不会叫我们的爸爸妈妈来学校;因为你不会把我们留下来(或者是不会带我们去办公室);因为你不凶等。对此,她百思不得其解,希望能给她一个解答。
辨析思考
上述现象可能在许多学校都司空见惯,甚至有些教师已经熟视无睹了。由于过度抓知识教育、抓考试,而忽略了师生关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失误。因为美术课是“副课”,就会出现“不专心听讲,随便讲话,扰乱课堂秩序,甚至还有自说自话及走动”的现象。副课的概念是从哪里来的?是由考试的指挥棒决定的,是教师自己有意无意地告诉学生的。孩子们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也许获得了这样的信息:考试和考试成绩是学习的目标,只有考试受到重视的课程才需要认真学习,因为那个分数很重要。而这些“副课”的考试不重要,没有必要认真学,当然也就不需要遵守课堂纪律和尊重教师了。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保持良好、积极的学习心态等没有受到关注,更没有被重视。陈莉老师很细心,是一个喜欢做调查研究的老师,她发现孩子不遵守课堂纪律和不尊重老师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学生认为副课老师“不叫父母来学校”“不把我们留下来”“不凶”。而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尊重人和守规矩是被迫的,尊重老师和遵守校纪校规也是被迫的,而不是出于学生自己发展与做人的需要,也不是内心善良美好的表现。因为孩子内在的需要和动机问题没有被教育者所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就被边缘化了(即考试重要而学生本身不重要),表现出来的结果必然是副课教师也被边缘化了。这是教育活动的结果,是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给学生健康成长制造了障碍。因此说,陈莉老师担心的问题不是个别学科的问题,而是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
理论解读
在我所阅读的积极心理学的资料中尚没有看到有关师生关系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对家庭亲密关系有所研究,这些成果或许会对我们理解师生关系有所启发。通常,家庭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5个因素:即了解与被了解、归因、接纳与尊重、互惠、长期和持续。无论是在夫妻之间还是在亲子之间这5个因素都很重要,关系到亲密关系的质量。在夫妻之间,从恋爱开始就不断地通过互动交流达成了相互了解,对于彼此的行为表现有了自己的解释,开始接纳和尊重对方,相互支持、帮助和爱慕,如果有相当长的时间保持这种关系,就会形成亲密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时,冲突会表现在接纳与尊重方面,而根源往往在于之前的了解和归因等没有解决好。如果认知出现偏差,行为上就表现出不能彼此接纳,相互尊重也就难以做到了。亲子关系也相类似,只是持续的时间周期很长,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早期自我意识逐步形成,还没有表达自己的主张,但是一旦到了小学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便会有表达自我的心理需求,问题就会凸显出来。那么师生关系呢?我想也有这样五个问题影响师生关系的质量: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了解吗?学生如何解释教师的行为风格?学生和教师彼此接纳和相互尊重吗?彼此之间的互惠关系体验到了吗?这样的关系可以持续吗?小学生和中学生都会这样去思考问题的。在今天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如果我们给学生太多的挫折和负面刺激,就会使师生关系走向消极,从而给学生成长制造出本不该有的障碍。陈莉老师遇到的就是这样的困惑,我想其他老师也会遇到同样的困惑。
接纳与尊重,是建立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积极心理学在谈到人际关系时所强调的重要概念。接纳,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它强调对人的无条件接纳,就是说教师在对待学生时要对其所有的情况都表示理解和接受。而尊重则意味着教师要爱护学生,为他们创设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获得自我价值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完整地接纳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真诚为基础,但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同时还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相互信任,保护学生的自尊和隐私等。事实上,接纳和尊重学生是不容易做到的,但它却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教师只有从接纳这样的现状开始,并且在理解孩子的想法之后,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激发他们内在的向善性和学习动力。
不少教师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权威感,在对待学生时过度自信,习惯于用简单的命令式或教训式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现在的教师工作的确很辛苦,事务繁杂,常常心情不佳,于是对学生没有耐心,不愿意倾听学生说话,难以做到平等交流,不能接纳表现异常的学生,只想用简单的灌输教育就收到效果。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很容易走向反面,学生要么被压服,却口服心不服,要么教育没有效果,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内在需求。查询众多教育失败的案例,其失败的原因大多数都是由于师生关系恶化所致。
透析与导引
要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告别父母来到学校,必然对教师心存许多期待,用精神分析的原理来说,学生比较容易与教师产生移情反应,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或想象中的父母,这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力就会被放大。很多中小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这种良好的教育现象包含以下一些要素:
首先,教师要能够做到无条件接纳每一个学生。每位教师的学生观和价值判断会对处理师生关系产生直接的影响,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对于那种不漂亮的、行为表现不佳的孩子,教师也要能够接纳他们,甚至要对他们表达更多的爱,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建立师生关系,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当教师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遭受过挫折和有各种问题行为的孩子时,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和毫无歧视的对待,更是建立积极师生关系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一切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
其次,教师要尊重、温暖每一个学生。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平等对待,绝不能偏心,尤其是对待表现不佳的孩子时,既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需要,又要机智灵活地严格要求,原则问题绝不让步。有些学生制造问题本身就是为了吸引教师注意,当教师给予足够的接纳、关注和尊重的时候,学生则比较容易亲近、信任这样的教师,并因此遵守教师的要求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有少数学生可能会因移情反应反而会更加随意,这同样反映出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帮助予以纠正。值得强调的是,即使我们教师被学生想象成父母,也要随时清楚自己的角色,作为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担负着教育培养学生的重任,所做的每件事都应该指向这样的目标。
再次,聚焦于学生积极正向的方面,关键看效果。教师首先要看到学生的积极面,即使在指出缺点的时候,也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看到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肯定,并且让其他人也知道。如此,教育效果就会越来越显著。
最后,教师应与学生互动交流,直接对话。可能会有人不理解,教师难道不天天都与学生直接对话吗?其实不然。如果教师不听学生说话,一味地灌输,教师与学生就没有形成直接对话。教师如果不知道学生内心的想法,思想的沟通、交流不到位,讲述的道理就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消化。虽然灌输教育是必要的、有效的,但是如果缺乏直接的沟通交流,单纯的灌输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教育效果也会越来越差。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奏效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有些教师尝试一两次没有看到明显效果就放弃了,这样做是不可能体验到成功的。
针对案例中出现的情况,作为一名副课教师是没有办法改变全部的,只能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课程特色和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开展教学,努力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改变自己的消极心态是第一步。事实上,不管什么课都是可以给学生带来幸福快乐和人生智慧的,都是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潜力的。面对调皮的孩子,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思维,聚焦于学生的积极特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并以这样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每一位学生都很聪明,他们会根据教师教育方式的改变而作出回应及适当的选择。具体来说,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很喜欢和欣赏他们,但有时候也会生气、会难受。教师是可以与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分享成功的体会和经验的。
二是让学生知道任何课程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于自己的人生是有积极影响的,也是很有趣的。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课程将发挥不同的作用。
三是让学生知道教师的底线在哪里,如果触犯了底线大家都不快乐。要让学生明白,他们都可以是好学生,不需要教师“凶”,他们可以管好自己,遵守纪律。即使做不好一定有原因,大家一起找原因并解决问题。
四是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兴趣,投入其中并产生沉浸体验,进而获得成功和快乐。
(作者系苏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副教授,注册心理督导师)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