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是新课改的阻碍
2011-01-01覃红霞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有人这样评价10年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改革。2010年,广东实行11年的X科考试退出了历史舞台。事实上,目前各省普遍实行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与教育部所倡导的“‘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双向自由选择模式有相当的距离。以标榜能力考试著称的“英语听力测试”在2003年推广后,从2005年开始被淡化或被取消。一直备受关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因为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对公平问题的担忧,使得这一评价体系难以真正落实,而基于对农村学校以及农村学生的关注,也使得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屡遭谴责。种种迹象似乎在暗示:新课程所提倡的基本精神与理念正因为高考逐渐被消解。有研究者在对这些紧密缠绕的问题进行反思时也提出:“高考是实施新课程的障碍,必须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全面改革,否则就会使新课程改革落空。”那么,如何理解高考与新课改的关系呢?
关于新课改与高考改革关系的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实行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考改革尤为重要。但到底应该由高考引领新课程改革,还是高考应配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抑或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应互动发展?这些问题却难以定论。在相关政策文件中,不同的表述也时有发生。《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强调的是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而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则强调,高考方案的制定不仅应遵循“三个有助于”,也应“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似乎意味着高考改革应该服从于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并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要求高考与课程改革相脱离的观点也逐渐形成。“脱离观”认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紧密结合,高中新课程必然继承“应试教育”的遗传病;新高考必然继续蒙受“一试定终身”“高考指挥棒”的恶名,全面导致高考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失败。在他们看来,不论是呼吁新课改要引领高考改革,还是高考改革要配合新课改的发展,或者是两者互动,都是在利用高考原有的教学“指挥棒”功能。这种善意的“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