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期待“蝴蝶效应”
2011-01-01张志良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5期
新高考,我们如何应对
年6月,我省将迎来高中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2月18日,河南省教育厅正式公布了《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明确了我省高考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分值、命题方式等。我省新高考试卷仍委托教育部命题,继续使用全国卷,考试科目仍沿用“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考试模式。与往年不同的是,考试内容除必考题外,还将增加选考题。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让高考的话题持续升温。新高考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新高考和新课改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如何应对不同学科的新高考?这些问题都有必要给予关注与探讨。
新高考注重与现行高考方案的衔接,不只看重考生高考成绩,而且还会重点参考投档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在1∶1.2投档的情况下,那些综合条件占优势的学生,更容易被录取。这说明,新高考的导向在逐渐向推进素质教育过渡,新高考和课程改革不仅不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而且还逐渐向相互交叉、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良性方向发展。
随着高考步伐的渐渐临进,迎考的钟声也清晰可闻。本期,我们在解读新高考内涵的同时,也分学科介绍了高考题型、内容及要求,并对如何科学备考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能给高中教师在应对新高考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对于河南省的教师、学生、家长来说,新高考虽然已谈论了3年,但当它真要来临的时候,大家还是显得有点惊慌失措。我们还不知道自己是否准备好,而它却就要来了。
新高考和以往的高考到底有什么区别?“指挥棒”挥动的依据是什么?笔者从相关部门进行了了解,并对较早全部使用或部分科目使用全国新课程标准卷的宁夏、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进行了深入调查,得知新高考内容注重对学科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潜能的考查,考查内容中承载知识的信息灵活多样、贴近生活,将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的落实作为考查的基准,特别是刚刚经过微调,更加强调“过程与方法”的2011年的全国高考。
尽管我省2011年新高考的结果未知,但从近几年全国新课程标准卷的考查立意看,可以确定2008年进入新课程之初,大家对新高考会不会按照新课程要求命题的怀疑可以冰释了。可以说,高考由“考什么教什么”到“学什么考什么”的转变,为普通高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放开了最后一丝束缚,给学校了教育的自由度,也赋予了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
作为竞争性和选拔性的考试,新高考既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高素质人才,扩大其办学自主权,又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现阶段,高考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一方面利用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满足目前高中学生学习的最高目的——考入理想的学府;另一方面则要评价高中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进而影响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和课程体系的完善,将丰富评价手段,促生课程不断发展及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评价手段的发展和创新,势必会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进而实现培养多元化人才的目标,达到弱化高考的目的。在这个动态生成的体系中,高考作为最高级别的评价手段,导向和立意是非常明确的。
就目前的情况看,虽然我们摆脱了“应试教育”的阴影,但想象中的新高考“蝴蝶效应”的真正实现,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还需要我们从头做起。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基本要求,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级各类人才,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时,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巨大繁荣,也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在内的社会全面进步,这有赖于整个民族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其实就是现阶段我们教育目的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有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培养这种人”的手段,也就是方法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针对方法问题,给出了指导性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我们分层次地解决问题。
从国家和地方的层面上说,课程结构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仍然属于外在的形式,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唤起整个教育过程的内涵式发展,获得真正的教育改革成果,为改革提供动力,也为改革的修正提供正确的依据。教育过程的内涵式发展,应建立在学校和教师身上。我省高中从2008年秋进入课程改革,到现在仅仅有3年的时间,说有的学校和老师是在迷茫中度过的应该不为过。是改革,就需要时间去摸索,但是,在现阶段,随着教育条件的逐步改善,外部硬件设施的逐步升级,我们对学校内部软实力、教育改革的需求非常迫切。若要适应新高考的要求,高中学校的当务之急,是认清课改方向,转变教学观念,立足校本教研,分解课程目标,创新教学过程;从长远看,要借鉴成功经验,构建“课程体系”,逐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从方向上说,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以适应人人都要懂得科学技术的社会需求;第二,在课程设置上,过去过分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为社会服务,现在则更强调人的发展;第三,在课程目标上,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现在更强调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与方法;第四,在课程编制上,过去以学科系统为依据,现在以社会实际为依据;第五,在知识内容上,过去强调学习各学科的系统知识,现在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第六,在教学过程中,过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则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第七,在课程管理体制上,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第八,在课程评价体制上,从只重视知识和智育的单一评价模式走向弹性的、多元的评价模式。
在方法上,可通过开展校本教研,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研究为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在教研过程中促进教师分解和落实课程目标能力的提高,促进观念的转变,要克服“考什么教什么”的惯性思维,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模式,反思教学效果,形成科学教育体系,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这种转变,会同时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
从长远看,学校要构建以校为本的课程体系,创新性地落实总体课程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丰富评价手段,促生课程不断发展及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国际课程论专家菲利浦·泰勒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为增强国家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政策上,国家施行了三级课程管理。实践证明,以学校为本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我们可以借鉴成功经验,依托国家课程,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有目的的增删,并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如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高校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形成学校独有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而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学校对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国内课程专家吴刚平在《校本课程开发》一书中将“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两种类型: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给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课程开发;第二,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计划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其中,第二种类型相对较容易,学校可先以这种方式探索。当学校的研究水平达到一定的条件之后,再根据自身条件结合学科课程开展活动课程或综合课程。目前以这两种类型开发校本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取得成效的学校均有实例。
如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在传承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探索,形成了学校特色鲜明、科学完善、现代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成为推进新课程的旗帜学校。右上方的两个图表显示了该校课程的结构体系和部分主导性课程。
随着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评价标准必然呈现多元化,评价方法也将多样化,最终将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其中既有对课程的评价,又有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和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对课程的评价促进课程的发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评价的统一,则在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促进了人才的多元化培养。至此,与课程改革目标相关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均已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高考改革的目的业已初步达到。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我们要认清新建立的教学与高考的关系,分析高考改革的目的,根据学校现状,从长远发展考虑,从根本上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升学校软实力,为我国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