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文学与摄影的融合
2011-01-01赵晏彪
鸭绿江 2011年3期
当今办报出刊大多喜欢图文并茂之形式,犹如世界文化,无不在寻求大融合,东西方文化在融合,民族在融合,这种融合似大江湖泽,有容乃大。或许基于此吧,有一位报社总编突发奇想,出了这样一道命题作文:让作家和摄影家同写一题:“文学与摄影”。
作为写家,谈摄影难免捉襟见肘,但摄影与文学的确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目前作家,队伍当中已经多人说改行也行,说弃文经摄也好,或者说是双栖,一不留神成为摄影大家者多也。尤其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式,叫摄影文学。就是用摄影的形式,加上简单的文字来表现一段故事或者一个内涵,一度也是很受读者欢迎的。特别是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爱好者们也在成倍地增长,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下当今的世界,人民的生活状态,民族风情和人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对后人、对历史、对社会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谈到摄影,或者说喜欢上摄影,一是主动的,二是被动的。说主动是因为当年曾主持《文化周刊》,什么是主编?主编的功能之一把握好刊物的方向,之二要有鉴赏力,之三应是个杂家。三者缺一不可。你不懂摄影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上版的图片。一张报纸,没有图片,从美学角度上讲不美观,从品种上讲缺少了一个品种。谁都知道,作为一名编辑,你可以不写东西,可以不是一位好作家,但你必须是一个好的鉴赏家,你应该甄别出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什么样的散文是美文,能够百里挑一。所以基于此,我对摄影还是下了一点功夫的,认真研读了一些摄影大师的片子。因为作为主编,你应该是杂家,除了能够把握各种文体的作品和政治把关外,还应该晓摄影、知书画、懂设计。
而被动喜欢上摄影是从一句玩笑开始的。社里有个摄影大腕,得过摄影界的最高奖:金像奖。一天,他兴致勃勃地将一组湘西风土人隋的片子拿到我面前说:“领导,我给《文化周刊》拍了一组特捧的片子,你看黄永玉的神态,那条大黄狗,这构图、这角度,这生活气息……”还没等他自夸尽兴,我说,摄影不就是把人放进那个框里吗?你牛个啥呀。当时许多编辑、记者在场,大家一阵哄笑。其实我是知道摄影是需要技术的,不但要讲究构图,懂得色彩,还要有审美观点,我只不过是与那个摄影大腕开个玩笑而已。
进入21世纪后,摄影热不断升温,图书的风格也随之起了变化,图文并茂甚至图片大有压过文字的趋势。这也使我加快了学习摄影、热爱摄影的步伐。近些年来周围的一些文友纷纷加入摄影大军,我也不甘寂寞,一边写文学,一边偶尔玩玩摄影,文学毕竟是主料,摄影只是配菜,但有一点必须承认,缺少图片的报刊杂志和书籍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写到此,“文学与摄影”的感悟跳出脑海,便有了下面这段文字:
文学与摄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
文学,是用真挚之心,饱满的热情,描述社会与人生的酸甜苦辣。
摄影,是用沉稳之心,冷静的视角,捕捉社会与人生的真假美丑。
我爱文学,文学贵在别树一帜。
我爱摄影,摄影妙在独具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