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春二月(外一篇)

2011-01-01王本道

鸭绿江 2011年3期

  王本道,1947年8月生于哈尔滨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顾问,盘锦市作协主席,一级作家。著有散文集《芳草青青》《心灵的憩园》《感悟苍茫》《云水情怀》《人间有味是清欢》。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十月》《散文选刊》等报刊。曾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
  
  在一年的十二个月份中,二月是最富诗意的,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对二月倾注了足够的情感。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大抵都在每年二月的三、四、五日之中,因此历代诗人的咏春诗很多都与二月有关。如唐代诗人韩愈的《春雪》诗:“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清末民初集民主革命者、僧人、文学家于一身的苏曼殊的《春日》诗:“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知否玉楼春梦里,有人愁煞柳如烟。”上世纪三十年代,“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著名小说《二月》曾轰动一时,六十年代初又改编成电影《早春二月》,因其情节的凄婉动人,加上演员阵容之雍容强悍,剧中主要人物肖涧秋与陶岚不知牵动了多少痴情男女的情怀。还有,“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盼望着今年的收成好,多打些五谷交公粮。”这首醇厚婉转的男中音,想必至今仍在年过半百的人们心头低回荡漾。
  二月又是节日的“拼盘”,单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年”,从初一到十五就占去了半个月。中间洋味极浓的“情人节”又插足了一阵子。春节是国人的家族节,亲情节,是一年中最兴奋的狂欢。节日期间。人们都要圆一个团聚的梦,亿万归乡者带着渴望和思念,从千里万里之外扑奔着回家过年。此间,杀鸡宰猪,酿酒购物,交杯换盏。爆竹声声。亲友间往来拜年互道吉祥,正月十五更是游龙戏凤,“花市灯如昼”。而中间插入的情人节,却又显得温情浪漫。世界上所有的节日大都有自己的“文化空间”,春节讲究的是“家庭空间”,而情人节讲究的却是“私密空间”。如何将西方节文化的一朵奇葩植入中国博大精深的节文化盛典,这些年来国人已经做了诸多探索与实践。其实过节就是一种酬缘、情缘,包括血缘、姻缘、亲情、爱情。既然有缘、有情,那么就相约共度好时光,不妨来个中西合璧,多缘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家人团聚浓情未了之时,给年轻人一个间隙,而那些“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人们也要审时度势,不要忘了家人的渴望和惦记。
  从时令上讲,二月正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季节。节日的氛围使得二月在兴旺与火爆之中带有几分温婉缠绵。而面对“年关”,也会有诸多人产生莫名的忧郁与焦躁。平日里心中盘算着的许多“未知”一下子爆发出来:年关前后的人事调动是否涉及自己;给亲友买什么样的礼物;未成家的剩男剩女如何应对家人和邻居的追问;成了家的小夫妻回谁家过年?还有应接不暇的各种饭局,走不完的亲戚礼到……眼下,节日的爆竹和锣鼓声已经和我们渐行渐远,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二月已经开始悄然与我们挥手作别。无论是狂欢、缠绵,抑或是焦虑都已经过去,人们渐次回到常态之中,只是半月前归心似箭回乡过年的人们,又穿梭行进在返程的途中,思虑着日后如何按部就班地生活。俗话说:“年好过。节好过,平常日子不好过。”抖落往日的疲惫,收起节日的慵懒,新的一年里,更要追赶春天的脚步,去奔赴新的行程。在这个崭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当下飞速发展的社会有着更强烈的现实要求,不满足温饱,不甘心蜗居,希望享受更为富足,更为文明的新生活。英雄奋起,不负春光,去创造更新更美的未来!
  明年,再明年,依然会有无数的二月朝我们走来。只要用心去发现,去创造,总有更多的节日和欢乐等待着我们。放眼通衢大道,创造新生活的人们“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吉祥是福
  
  当众多的人起早贪晚为生计忙碌时,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大抵是相同的,即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而今,改革开放的福祉早已经把人们从衣食之忧中解放了出来,神州大地的每一个家庭基本都实现了“庆有余”。随着经济的发展,衣食支出的恩格尔系数降低,相对于过去,很多人已经有条件天天过年了。那么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众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幸福却是最容易被误读的,比如理解为金钱,权力,地位,理解为香车、豪宅、美女……作为一个文明社会,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家,我们的先人对于幸福有着独到的理解。旧时的春联中曾有“向阳门第春常在,吉庆人家庆有余”,平和朴实,并无咄咄逼人的欲望祈求。而幸福恰恰属于这些“门第”、“人家”。他们所追求的并非大富大贵,而是生活无忧后的精神上的享受,这样才会“春常在”,“庆有余”。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管它还存在多少问题,但总体人口脱贫致富的速度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的总体富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我国依然属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进程中,某些得改革开放福祉先富起来的幸运儿的一些所作所为却让人如同遭了芒刺般的难受。旁及香车、豪宅、衣饰和化妆品等,巨富们所偏爱的天价精品更是离谱,几十万元的手表,十几万元的冬装,从上海回福建过年的交通工具竟是私人飞机,耗资过300万元……据媒体报道,在2009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出现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奢侈品销售破天荒达到50亿美元,远高于2008年的30亿美元,增幅居全球第一。前些时候北京地区为了提高空气质量,要求私家车分单双号出行,结果是有的人为此再多买一辆车,全然不理单双号出行的初衷。凡此种种足可证实,在中国目前这块还不很富裕的土地上,出现了一批“炫富族”。这些人试图以奢侈品作为武器,用来告诉别人它的使用者的与众不同,在智力、财富和社会地位诸方面都高人一等。这种炫耀式的消费不仅体现在个人,也体现在某些企业和国有单位,小小的乡镇建白宫式的办公场所——上百万元的大门、上千万元的吊灯、豪华的办公楼……
  从心理学角度看,“炫富族”以奢侈品作武器的根源是自信心不足,试图以炫富抬高自己,加之文化贫乏,心灵空虚,需要用奢侈品来填充和点缀自己的精神世界。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及旁人之处,有钱人不一定名望充实,有文化的人可能生活拮据,聪明绝顶的人或许身体欠佳……这本是无可非议的,而“炫富族”总想把自己打扮成“完人”,以己之长,比人之短,结果使自己的缺陷被放得更大,最终重创自信。
  作为文明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先富起来的幸运儿们理应以先贤为楷模,“向阳门第”、“吉祥人家”便可足矣,此后去追求由“富”向“贵”向“雅”的提升,把财富用来提高自己和对社会的情趣,讲格调,讲规则,讲境界,并给旁人以更多的眷顾和关爱,推动全民族共同富裕,和谐共存。
  
  责任编辑 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