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央企垄断新思维
2011-01-01汤吉军陈俊龙
董事会 2011年5期
国企尤其是央企的职能有必要重新定位,经济效益目标应当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切实深化改革,消除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规制及保护,建成完善的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强央企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委员直言需破除央企垄断。晨风集团董事长尹国新代表以石油为例,政策放开后,民营企业可以经营加油站,但是,现在一缺油,他们那边就先无法供应了。这生意怎么往下做呢?石油行业的垄断是最典型的了。经过近年的国企改革,央企已从当初的“老弱病残”转为生机勃勃乃至霸气十足,2010年央企实现营收166 968.9亿、净利润8489.8亿。然而,毋庸讳言,这一切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垄断。北大教授张维迎曾批评,资源垄断是中国企业进入全球财富500强行列的最重要因素。
2011年4月7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表示,“十二五”时期将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如何打破央企垄断,这一直以来是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通过对我国汽车产业市场化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汽车业打破央企垄断的大量有益经验,并从中总结出相关启示。“十二五”新时期,打破央企垄断需要新思维。
汽车业市场化有例可循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1988年前,我国的汽车产业几乎全部被央企垄断,本国民企和外国资本遇到了极高的市场进入壁垒,此时汽车为奢侈度极高的商品,价格远非普通民众所能承担,且产品类型较少,质量水平很低,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印记。此后,国内汽车产业逐步开放,引入了大量外资及先进技术,价格相对降低,品牌逐步增加。但从总体上说,开放程度依然有限。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等这些中国汽车民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国外知名品牌的汽车也纷纷进入了中国汽车市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竞争结构。央企的垄断地位不再如以前那样稳固,愈来愈重视成本控制、技术研发、品牌打造等。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汽车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种类大规模增加,很多不同层次的收入人群都有购置、使用汽车产品的能力,汽车逐步由奢侈品向普通消费品过渡。时至今日,在中国汽车行业当中,央企的垄断势力仍旧存在,一汽等央企仍然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有着很强的市场控制力,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已经初步形成,市场竞争机制的功能日益显著。
汽车产业不断市场化、央企垄断逐步被打破的案例告诉我们,打破央企垄断其实有办法可循。
降低垄断市场进入门槛。之前汽车产业进入的门槛十分高,存在大量的政策及行政审批程序障碍,外资及民资很难进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的政策供给不断加大,进入门槛不断降低,非国资进入的不确定性与机会成本大大降低,吸引了大量非国资的进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垄断行业的垄断程度。
政府职能的转变。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对汽车行业的管理变动很大,管理的内容和方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演进。许多汽车产业央企政企分开的改革效果较为显著,企业从过去单一依靠行政力量获得垄断利润,逐步向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转变,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多为间接的引导作用。此外,汽车行业中涌现出的众多民企也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密不可分。地方政府为了扶持本地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对于有实力的民营汽车企业的扶持力度很大。例如吉利汽车,作为中国轿车界最大的民企,自成立之日起,其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扶持。
灵活有效的组织形式。打破央企垄断会触及诸多利益集团,受到很大的阻碍。对此,对央企进行有效的体制改革是有效的措施之一。不断深化公司制改革,充分利用股份制等有效的组织形式,吸收大量非国资的注入,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弱化央企中导致垄断进而产生非效率的因素,例如固步自封、效率低下等。此外,垄断行业尤其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的行业如石油、通讯等,对于有进入意愿与能力的非国资可以采取股份制等多种灵活形式来吸收,一方面增强国资的控制力,保障国家的战略安全,另一方面增加了垄断行业的竞争程度,弱化了垄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重新定位央企职能
我国已经迈入“十二五”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与目标,要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就需要真正地打破央企垄断这一难题,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新思路与方法。
重新定位央企职能。长久以来,央企作为国家战略意图的重要实施者,承担着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稳定国民经济、国资的保值增值等重要职能,效率虽然一直被强调,但是重视程度却相对欠缺,这也成为导致央企垄断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经济规模及质量的不断提升与央企的不断做大,国企尤其是央企的职能有必要重新定位,经济效益目标应当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应切实深化改革,消除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规制及保护,建成完善的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强央企。
深化垄断央企的董事会制度改革。董事会制度有助于企业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防范决策风险,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对于打破央企垄断,塑造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是极其关键的。进行董事会制度改革一直以来是央企改革的重点,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董事会制度建立存在很多障碍,例如当前遇到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符合要求的优秀领导者。此外,人事制度不健全、不合理,董事会与原有职能部门如党委会的职能冲突等也是重要因素。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加快深化央企董事会制度的改革,使央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与竞争实体,依靠自身实力而非行政垄断去参与市场竞争。
抑制新的导致央企垄断的因素。近些年来,央企在资产额、营业收入、利润等指标上全面飘红,规模急剧增加,获得了跨越式的增长,而这与垄断是密不可分的,往往是“大而不强”。为做强央企,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央企数量大规模减少,但需要注意的是,并购重组的同时也极易导致垄断因素的增加,如果控制不力,将有悖于增加央企市场竞争力的初衷。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将反垄断贯穿其中,在实现央企规模经济的同时,抑制诱发垄断的因素。
(第一作者系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